[內容速覽]幾經波折的香港經濟,2003年失業率高達8.7%,特區政府積極應對,中央政府鼎力支持,香港終於走出高失業率的困局。 |
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6月5日播出):點擊觀看視頻〉〉〉
香港特首曾蔭權很重視失業問題 |
開公司的陳少雄在“非典”過後生意低迷 |
香港人總是行走匆匆 |
幾經波折的香港經濟,2003年失業率高達8.7%,特區政府積極應對,中央政府鼎力支持,香港終於走出高失業率的困局。
21世紀初的香港,經濟可謂波折重重。剛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又碰上“911”帶給全世界的經濟衝擊,事隔沒多久,“非典”又侵襲了香港,雖然香港打贏了這場疫戰,但其對經濟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於是香港政府推行了“技能提升計劃”,前後累計有17萬人次受惠。此外,還有“改善勞工市場”等多種措施,都直接解決失業問題。
通過政府和多方面的努力,07年年初香港的失業率已經降到了4.3%。
詳細內容
主持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香港經濟的發展可謂波折重重,剛剛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又遭遇了美國9.11恐怖襲擊引發的全球性經濟低迷,而9.11的影響剛剛減退,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又侵襲了香港。儘管特區政府帶領全港市民頑強抗擊並最終戰勝了這場疫病,但香港經濟卻再次遭受重創,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擺在了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的面前。
陳少雄,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曾經在亞洲電視有限公司擔任過導演,辭職後開始在商海打拼,開了一間自己的影視公司。談起2003年春天的那場非典,陳少雄至盡仍然記憶猶新。
陳少雄:那個時候最擔心在香港籠罩著都是一個都怕得病,都怕感染,因為那個時候確實是太恐慌。
這場疫情幾乎攪亂了所有香港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非典過後,當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陳少雄卻發現,他的事業突然陷入新的危機當中。
陳少雄:你根本就打工也打不到,做生意也沒生意,所以在那個時候是非常恐懼,簡直就是説,一個人好像陷入了一個非常迷失了自我的一個境界。看不到明天
當時陳少雄個人的經濟狀況並不景氣,他手中的股票嚴重虧損,銀行裏每月的貸款也到期了,急需償還。他不得不關閉了自己生意蕭條的影視公司,想找一份和自己資歷相當的工作,他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能賺到錢就行。可是他很快發現,這樣的願望在當時居然變得很難實現。
陳少雄:因為那個時候,不單是股票的問題,或者是業務的問題,甚至你不繼續自己的業務生意也好,你儘管想跑出去打一份工,也沒有多少公司能招聘你。
他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找工作的標準也一降再降。對陳少雄來説,那是一段窘迫沮喪的人生經歷。
陳少雄:很多工作都不應該,自己不可能會去做的事情,那個時候也要去做,很低微的也必須要去做,然後再這個過程裏面也不敢給家人知道,但家裏面也有別的一些兄弟姐妹,也是面臨同樣一個環境,所以整個家庭裏面,老爸老媽更不想讓他們知道,孩子在面臨著一個困難的過程。
陳少雄的經歷在當時的香港不是個案。連續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自身又面臨著經濟轉型,使得香港經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更讓特區政府擔憂的則是一個在2003年不斷攀高的數字──失業率。
主持人:8.7%,這個數字在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狀況下也許並不醒目,但是對於香港這樣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來説,這樣的失業率是“不能承受之重”。這個數字意味著有30多萬香港人失去了工作,許多的家庭都在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
其實早在香港出現失業率高峰之前,特區政府就已經對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當時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曾經公開表示,自己“做夢時也在想著改善經濟和失業問題”。
對於當時香港失業率的高企,特區政府給出了這樣一個分析結果:排除受非典影響的因素,香港經濟正面臨全球經濟化和知識性經濟帶來的挑戰,加上香港的成本偏高,在與內地的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等原因,香港必須向高增加值路線發展,而經濟轉型則加重了就業壓力。對於當時的失業人群,特區政府也做了結構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專家:不同行業,它的失業率是不一樣的,在建築業,它可能是10%,如果一般的事業經歷級,大學生畢業了,一般它的失業率是2%左右,差不多比較高檔的職業是全民就業的。
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表明:當時就業不足率上升,主要集中于建造業、飲食及酒店業和清潔服務業。按教育程度分析,學歷較高的員工失業的可能性一般會低於學歷較低的工人;若以年齡劃分,失業率最高組別是15至19歲的青少年,高達20%,另外40至60歲人群的失業率也超過5%。
數據顯示,香港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40歲以上的失業人口約佔香港總失業人口的一半,低教育水平和低技術人士失業率居高不下,建築業是失業的重災區,而青少年的失業狀況則更令人擔憂。
主持人:面對失業困局,當時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曾經這樣表示,“創造就業機會不是勞工局局長一個人的事,它是特區政府11個局長的責任,三個司長的責任,是特首的責任。大家一起努力才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香港而言,學歷和技能相對比較低的人士,一直是就業的困難人群。特區政府的應對措施就從這裡開始著手了。
2001年9月,特區政府開始推行“技能提升計劃”,目標是提升低學歷和低技能人士的競爭力,改善其就業能力。這項計劃由最初的6個試點行業逐步發展到涵蓋了24個行業,累計有超過17萬人次受惠。
陳少雄:新的機遇一來的時候,我們更有一個好的條件,去把那些機會,優先的把它抓在手,這個是我認為人的因素是最重要,
改善勞工市場是特區政府推出的另一項措施,以此來創造更多的職位,吸納新一批走出校門的年輕人。自2003年以來,香港已經創造了近30萬個新職位,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
此後,特區政府還陸續出臺了改善營商環境以及推動旅遊、創新科技、文化教育和環保行業的發展等一系列措施,並多次重申將把解決失業問題作為特區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而新增的就業機會也將更多地面向弱勢社群。
主持人:回顧香港回歸十年走過的歷程,每到香港的發展面臨困境的時候,中央政府總會及時伸出援手,給予鼎力支持,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2003年非典剛過,就在香港被高失業率困擾的時候,中央政府給香港送來了兩份“大禮”。
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正式簽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議,這項後來被稱為“CEPA”的協議目標是逐步消除兩地的關稅壁壘,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得以加速和升級,香港的經濟復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2003年7月,中央政府開通“內地居民香港自由行”,允許部分城市的內地居民以“個人遊”的方式赴港觀光,這項措施不僅為香港的旅遊業提供了更多的商機,也為香港市民開拓了新的就業途徑。
曾經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最嚴重的香港建築業因旅遊業再度轉旺而率先受惠。從2003年開始,香港陸續興建了約5萬個酒店房間,這些項目創造了超過10萬個建築業新職位,而香港迪斯尼樂園、亞洲博覽館的建設和啟用,則持續為建築和服務行業注入了活力,新的就業崗位不斷增加。
香港中文大學專家:香港政府要突出一政策就是樓宇要維修,樓宇要維修就增加了很多就業的機會。尤其是帶建築業,這個方面。
香港經濟持續復蘇,企業贏利狀況進一步改善,很多企業開始擴張規模和增聘新人。不但年輕人求職變得更容易,有些企業還聘用年齡較高、學歷較低的“邊緣勞工”,使得部分一直難覓工作的人士重新進入勞動市場。
專家:中央政府對我們的幫助也是很大,如果沒有這個“自由行”和這個CEPA的話,單靠香港這個復蘇其實是很難把這個事業推到這個地步。
隨著CEPA各項措施的逐步落實,以及內地開放“自由行”城市的不斷增加,香港的市面開始轉旺,就業狀況也持續改善。2004年,香港的全年失業率下降到6.8%,2005年下降到5.6%,2006年繼續下降到4.8%,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公佈的最新數字,2007年1月至3月的季度失業率更是降到了4.3%,是8年來的新低,而就業人數則上升到346萬的歷史高位。
經濟轉好帶來了更多的創業機會,我們在故事開頭提到的那位香港人陳少雄也東山再起了,他的影視公司重張開業,幾年的打拼,他的公司已經在香港影視圈裏小有名氣了。
陳少雄:它對我們小人物來説,對我們內心的心靈,那種刺激,那個振奮是非常重要的,原來我們不是孤兒……
主持人:從2003年的8.7%到2007年年初的4.3%,在三年多的時間裏,香港的失業率下降了一半,曾經讓特區政府官員和普通的香港市民都感到”焦慮不安”的高失業率困局,終於逐步破解了。但是即使是在香港經濟不斷向好的今天,特區政府也一再發出警示,目前的就業形式不容盲目樂觀,而行政長官曾蔭權也一再強調,他施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為基層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結構性失業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新增就業人口又在大量增加,特區政府還要不斷地應對新的就業壓力。
責編: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