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結束後,中央在發展黨員的問題上採取了特殊政策
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不久便規定,新黨員入黨要經過嚴格考察,同時要有預備期。但是,長征勝利結束以後,中央在發展黨員的問題上採取了特殊政策,規定“凡屬經過長征的分子,一律免除候補期”。為什麼要實行這種特殊政策呢?
長征中犧牲的人半數以上是黨員
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時,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提出了“黨的支部建立在連隊上”的原則。後來,毛澤東曾提出希望各連隊黨員能佔半數,後來的實踐證明以三分之一左右比較合適。
紅軍長征時期火力遠弱于敵軍,戰鬥中主要靠勇敢精神。紅軍在戰略轉移時不停與敵人打硬仗、惡仗,都由黨員骨幹衝鋒在前。據概略統計,雖然黨員在部隊中的比例佔三分之一,犧牲比例卻在一半以上。行軍路上黨員還要幫助別人,許多人稱,看到背兩支槍或兩個揹包的肯定是黨員。當時受“左”的錯誤影響,有些隊伍中對同志亂懷疑,一些人受了冤屈卻依然堅定地隨隊行軍,以戰鬥來表現對革命的赤誠。紅軍的長征成為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動搖和投機分子根本堅持不下來,能堅持走到陜甘寧的人都表現出了革命的堅定性。
經過長征不跑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紅軍長征前的1933年,中國共産黨的黨員數字曾發展到30萬人,主要集中在各蘇區地方人員和紅軍中。長征期間,除陜甘之外的蘇區全部淪陷,紅軍也大量減員,全國黨員數量減到4萬餘人。不過,長征的嚴峻考驗,也為發展黨員創造了特殊的條件。
毛澤東到達陜北同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會面後不久,得知他們那裏有一個200余人的特殊隊伍,由過去在鄂豫皖“肅反”時懷疑有問題的人組成,他們的黨籍都被開除了。毛澤東詢問這些人的問題為什麼不早點解決,回答是有的人成份不好,有的人歷史問題找不到證明人查不清。毛澤東馬上説,這些同志經過長征不跑,就是最好的證明。徐海東得到這個回答,馬上跑回去興奮地宣佈:馬上恢復每個人的黨籍,並重新安排工作。
經過長征的人一律免除候補期
1935年12月27日,剛到達陜北的毛澤東、周恩來致電紅一、十五軍團領導人,提出:“凡屬同意黨的綱領政策而工作中表現積極的分子,不念其社會關係如何,均應廣泛地吸收入黨,尤其是陜甘支隊及二十五軍經過長征鬥爭的指戰員,應更寬廣地吸收入黨。”“凡屬經過長征的分子,一律免除候補期。”
在紅軍中間,還有一些從國民黨軍隊中俘虜過來被留用的有技術專長的軍官,以及有特殊背景的人,在長征結束前因其歷史問題未能入黨。長征結束後,中共中央決定,這些人凡是經過長征的,只要本人提出申請都可入黨。
長征的歷史證明,殘酷的鬥爭是對每個革命者最好的考驗,在鬥爭中和實際工作中鑒別和發展黨員、選擇幹部,才是正確的政策方針。當時中共中央採取了這樣的方針,很快就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和階級基礎,將社會各階層的優秀分子吸收入黨,黨組織很快就在隨後的抗日戰爭中迎來一個空前的大發展。 (徐焰)
來源:解放軍報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