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31日 07:39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消息(吳 曉):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的本質要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牢固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優良道德傳統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包含着極為豐富的內容。在我國古代傳統道德史上,儒家思想曾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説:“仁者愛人”,強調對人要有仁愛之心。作為道德規範的“仁”,要求人們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形成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係。孔子又説:“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獨”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同時,在我國傳統道德中,知恥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儒家認為“知恥近乎勇”,把知恥作為走向理想人格重要的一環。這些思想,不僅對當時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共産黨人歷來重視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同志非常珍視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他指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並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也有人民的東西,反封建的東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遺産。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也多次指出,要繼承我國各民族歷史上一切優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結合時代特點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加以發展,既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時代特點;又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民族特點。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於推進現代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反映了一個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基本價值取向,而且體現了整個社會所應有的正確道德規範,為社會提供了區分善惡、美醜的根本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社會生産力得到極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綜合國力得到極大增強。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關係和社會生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引起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的多樣化;同時,社會生活中也出現了一些道德失范現象。面對社會生活領域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迫切需要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思想,體現了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時代要求。在全社會大力宏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必將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風尚,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産生深遠的影響。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