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每次災難都是學習機會──唐山在30年後的沉思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8日 09:39 來源:
專題:記憶?感恩──唐山大地震30週年祭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強烈地震。震中烈度為11度,地震波及天津、北京,共死亡24.2萬多人,重傷16.4萬多人。這是1976年7月28日強烈地震發生後的唐山市一角。 (新華社發)

被震毀的唐山機車車輛廠全景

   在塵封三十年後首次面向世人展出,真實的唐山地震老照片令參觀者動容感嘆。今天上午,唐山市舉行的紀念唐山抗震三十週年全國攝影書畫藝術大展上,這批照片的面世引起轟動。 圖片作者:田張夢

    在塵封三十年後首次面向世人展出,真實的唐山地震老照片令參觀者動容感嘆。今天上午,唐山市舉行的紀念唐山抗震三十週年全國攝影書畫藝術大展上,這批照片的面世引起轟動。 圖片作者:田張夢

今日新唐山: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

    東方早報消息:30年前的今天,唐山市的一場強烈地震,瞬間使這座100多萬人口的工業城市變成一片廢墟,24萬人在震災中罹難。

    今天新唐山已經崛起,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這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

    地球上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人們能感覺到的只有5萬多次,破壞性地震只有約

十次。如果把地球已經發生過地震的位置(震中)都標在地圖上,那麼可以明顯地看出,全球有三條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地震帶、大洋中脊地震帶。這三條地震帶都與地球板塊運動有關,火山、地震活動頻頻。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地震帶的包圍之中,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全球地震災害史告訴我們,一次地震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災害,一共發生過17次,其中13次在中國,一次地震死亡20萬人以上的僅發生過4次,而這4次全發生在中國。唐山大地震就是其中的一次。

    21世紀仍將是一個災難頻發的世紀。近年來,世界上火山連連噴發,地震頻頻發生,海嘯接踵而至。我國也震災不斷,河北文定地震剛剛過去,雲南鹽津地震跟著就來,對一個地震災難如此深重的國家,必須把世界任何地方發生的地震災害都當作最好的學習機會,使相關經驗和教訓,能夠對我們今後的防震減災起到關鍵作用。

    人類在大自然災害面前是脆弱的,我們對災害的每一點新認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上的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是以慘烈的災難和成千上萬因災死難者為代價而積累起來的。多少次地震災難告訴人們,做好災害的預測預報防範和救災工作,可以把地震災害減少到最小程度。

    首先,災前防範遠勝災後救援。自然災害雖然詭秘莫測,但總有端倪可察、徵兆可覓。最近印尼日惹市發生的地震就是一個案例。近兩年來,印尼蘇門答臘連續發生強震,法國行星物理學會的專家預言,未來數月或數年,印尼將會發生第三次大地震。然而,有人卻認為兩次大地震已將能量消耗殆盡,數年乃至數十年蘇門答臘不會有大地震發生。日惹市大地震被災害學家不幸而言中,災害是人類的影子,它與人類同存共在。日本災害學家寺田寅彥説:“天災往往在人類忘卻時降臨。”這一名言已被包括唐山地震在內的無數次震災證實。這是一個血的教訓。

    其次,建築物防震研究是城市防震的當務之急。上天容易入地難,正確預測、預報地震還有待於人類繼續探索。因此,美國在對地震預測幾次失敗後,已把主要精力轉向建築物如何防震、抗震上,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是一個轉換思路的好創意。

    再次,次生災害不可忽視,要及時切斷災害鏈。大地震中,真正死於地震瞬間的人並不多,災損往往被次生災害放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次生災害是指一次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所引發的自然災害,它往往會形成環環相扣的災害鏈,釀成重災。地震發生時首先會引起建築物倒塌,電線短路,煤氣管折斷,爐灶翻覆,火災隨之而起。震災之後必有大雨傾盆,人和牲畜的屍體腐爛,污染江河水源、惡化大氣、瘟疫相繼而來。因此城市發生災害,需及時切斷災害鏈,不讓次生災害發生。

    第四,普及地震災害防範知識與技能,立足於災後的自救、互救。地震災害發生後,除了借助強大的專業救災隊伍,災害受體的自救互救也十分重要。如果災害發生時獲救的概率是80%,那麼一天后獲救的概率將降為50%,隨著時間的推移獲救的概率會直線下降,因此普及防範地震災害的知識技能,組織社區自救、互救是城市救災的首要。

    自然災害絕不是自然的,天災八九是人禍,縱觀一部災害史,人類在每一次自然的暴怒中總是被動受災,這並不是自然的力量總比我們強大,而是人類常常自認為比自然強大,對大自然漠視的結果,是人與自然失衡的結果,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才能取得與自然的和諧,讓大自然少發怒,人類少受災。(羅祖德 劉景 任大剛)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