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誣我要搞新殖民主義 西方攻擊我援助非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2日 15:28 來源:
專題:溫家寶出訪非洲七國

  

    環球時報消息:近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援非行動説三道四,不僅政府官員,而且不少研究機構和新聞媒體,都在散佈這樣一種言論:在爭奪非洲資源的鬥爭中,中國已呈咄咄逼人之勢。它們極力宣揚,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係就是為了石油,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説什麼中國這是在搞“新殖民主義”。對此,中國總理溫家寶18日在非洲國家埃及訪問期間表示:“新殖民主義”這頂帽子絕對扣不到中國的頭上。中華民族懂得殖民主義給人民帶來的苦痛,也深知要同殖民主義作鬥爭。我們長期以來之所以支持非洲民族解放和振興,這是一個主要原因。

    ?西方指責論調越來越多

    在非洲問題上,西方人士的冷戰思維定式錶現得淋漓盡致。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在非洲的任何活動都“特別感興趣”,而“政治化”幾乎是所有這些報道的共同歸宿。近來,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中國問題專家”紛紛撰文著書,把中國作為美國在非洲未來的最大競爭對手之一。以“中國通”著稱的奈爾在一篇文章中説,中國在非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是中國“軟實力”不斷上升的寫照,而這種上升是以美國的“軟實力”不斷下降為代價的。在溫家寶出訪非洲7國前夕,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還刊登題為《發展中的中國對抗美國在非洲的影響》的文章。其實,這種論調從年初開始就非常流行。西班牙《國家報》曾刊登題為《中國奮起征服非洲》的文章,法國《費加羅報》也發表文章《中國在非洲編織網絡》,稱“中國佔據西方讓出的每一寸地盤,在這個被認為沒有希望甚至有時無足輕重的大陸上,它成了角逐的主力”。

    日本媒體的有關報道和評論更是鋪天蓋地。6月18日的《讀賣新聞》用大半個版刊登了題為《中國“包圍非洲”》的文章,詳細介紹了中國在非洲的外交活動,甚至統計出在2004年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9名常委中有6人訪問了非洲的20多個國家,並特地配了非洲地圖,將中國領導人訪問過的國家和溫總理這次要訪問的國家都標注出來,很容易給人造成中國“包圍非洲”的錯覺。

    ?中非友好源遠流長

    中國和非洲長期觀點一致、相互支持。毛澤東有句名言:是非洲朋友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溫家寶總理此次訪問非洲的第一站是埃及。1956年,中埃建交,埃及成為中國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第一個非洲國家,從此中非開始了政治上相互支持、經貿上友好合作的長期友好關係。50年來,中國已幫助非洲國家援建了包括紡織廠、水電站、體育場、醫院、學校等在內的近900個各類項目。西班牙《先鋒報》認為,“中國在非洲的存在,首先體現出了其著名的勤奮和積極”。在諸多項目中,坦讚鐵路舉世聞名。1970年10月,上萬名中國鐵路工人乘坐幾個月的輪船漂洋過海,歷時近6年修建了長達1860多公里的坦讚鐵路。中國當年不僅花費了約10億人民幣,還有60多名中國專家長眠在了非洲。這條從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直通贊比亞的大鐵路,一直被譽為中國無私援助非洲國家的歷史見證。

    派遣醫療隊是中國援助非洲的值得稱道的方式。中國向非洲43個國家派出了醫療隊,累計達1.6萬人次,共救助疾病患者2.4億人次。多年“潤物細無聲”的援助,讓非洲人民感受到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真誠的、無私的。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和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也在飛速發展。眾多中國企業到非洲投資辦廠,在各個領域和行業與非洲同行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截至2005年,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累計達11.8億美元,有800多家企業在非洲落戶。這不僅有助於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還帶動了當地就業。另外,中非貿易2005年達近400億美元。近年來,中國特別加強了從非洲國家的進口,讓非洲保持順差,使非洲從中獲得了大量外匯收入。從2005年1月1日起,中國還對近30個最不發達非洲國家的190個稅目的輸華商品實施免關稅政策,使去年相關非洲國家受惠商品的對華出口額增長1倍以上。坦桑尼亞報紙《今日報》最近報道,得益於中國對非洲的免稅政策,該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150.1%。

    ?西方為何大力炒作

    不過,這些援助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卻變了味。它們在報道一些中國與非洲合作的事實時,總是不忘從負面進行解讀,冷戰思維的味道十分明顯,其中最突出的,一曰在非洲搶能源。幾乎每篇文章都稱中國盯上了非洲的石油、天然氣、礦石等。《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文章稱,美國認為,當它正在非洲四處找油之際,中國試圖“橫刀奪愛”,也盯上了非洲,而且“來勢洶洶”,這不是明顯地跟美國在非洲“搶油”嗎?日本《讀賣新聞》18日的文章在小標題中就將中國領導人近來的非洲之行稱作“獲取資源之旅”,文章大談中國增加石油進口,非洲加大對中國石油出口,並且配有圖表,大加渲染。

    二曰在非洲擴大政治、外交影響力。不少西方媒體稱,中國與非洲鞏固政治和文化關係,讓西方不安,因為非洲不久前還是其勢力範圍。《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文章稱,中國阻撓了美國在非洲的外交行動。比如,美國去年極力在聯合國推動制裁蘇丹的決議,但因為中國的反對,美國的提案胎死腹中。美國在非洲“推動民主”的努力也屢遭中國的“阻擊”。美國蘭德公司的專家還認為,在文化上,中國近年通過建孔子學院、講授中文、培訓非洲官員等方式,向非洲人民施加影響。這種文化上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深遠的。在今天的非洲,很容易就能碰到能説中文的人,而且許多人都有中國情結,他們津津樂道中國的功夫,中國的飲食。“中國功夫抗衡美國好萊塢”,這種趨勢令美國充滿了焦慮。

    三曰在非洲宣傳經濟發展模式。法國《費加羅報》的文章就表明了西方的擔心。文章説,兩年來,中國已成為對中非和西非地區出口的第二大國,排名已超過英國和美國,僅居法國之後。“問題是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中國製造”在非洲不斷增多,中國建築隊活躍在非洲不同的建築工地上。“由此可見,‘黃潮’的確正成為一種現實”。另外,西方擔心,非洲國家感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模式似乎比美歐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和代議制政府更為可取”。

    日本也是石油進口大國,但來自非洲的石油只佔日本石油進口總量的5%左右,按理説日本在非洲的石油利益並不大。但在歪曲中國援非行動方面,日本似乎特別起勁,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日本媒體已經習慣於跟中國對抗,尤其是在能源方面;二是因為日本媒體想借機批評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外交原則;三是日本在去年“爭常”的過程中未能獲得非洲的堅定支持,從而對中非的良好關係心生嫉妒。

    ?西方對中國政策有誤解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偉忠認為,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非洲政策存在一些誤解和曲解。首先,西方認為中國是因為石油問題對非洲的興趣才突然“升溫”。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中國與非洲的關係源遠流長。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把非洲政策作為重中之重,而且中國外長把非洲作為每年正式訪問的第一站,已成為自1991年以來中國外交的“不成文”慣例。西方媒體炒作中國對非援助行動是“一時之舉”、“另懷目的”,這種對中國的指責顯然毫無根據。

    外交部部長助理何亞非表示,中國與非洲國家進行的合作以互利雙贏為目的,能源合作只是經貿合作的組成部分。徐偉忠表示,中國不僅同非洲能源豐富的國家合作,即使是能源較為缺乏的國家,中國與之也有着廣泛的合作。西方對此的評價有失公正。

    徐偉忠認為,西方國家的論調貌似為非洲人民的利益着想,實則想離間中非友好。對於某些所謂的“中國要搞‘新殖民主義’”的論調,徐偉忠説,眾所周知,歷史上對非洲國家實施殖民統治、掠奪非洲資源的不是中國,而是西方列強。中國與非洲國家間沒有任何歷史糾葛,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合作基礎廣泛堅實。不論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投資,還是開展合作項目,都是主權國家之間的正常經貿活動,是平等互利的商貿往來,有利於促進各自的發展,特別是有利於非洲減少和消除貧困。美國佐治亞州奧古斯塔州立大學政治係的陳博中教授也認為,非洲國家對新殖民主義感到害怕,是因為他們對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歐洲老殖民主義對非洲資源的掠奪記憶猶新。而現在,與其説非洲國家擔心中國搞“新殖民主義”,倒不如説他們是擔心美國這樣做。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阿維甘攻擊説,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不附加任何條件,“會延長獨裁統治的時間,加劇民眾的痛苦”。這簡直是不講道理。按照這樣的邏輯,似乎向非洲提供援助就必須附加政治條件,輸出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搞西方式的“民主化”和“政權更迭”。徐偉忠介紹説,事實上,中國不附帶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受到非洲國家政府和人民的高度稱讚。尼日利亞駐中國大使館新聞參讚也曾表示:“長期以來,歐洲一直在剝削非洲,但現在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如今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中國是坦誠的,中國與非洲之間的交流沒有任何預設的條件。現在歐洲和美國有了競爭對手。它們將不得不更加注意過去對非洲做了些什麼以及將來會對非洲做什麼。”

責編:霍筠霞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