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6月20日電 題:決戰唐古拉回眸
新華社記者朱建軍、錢榮、拉巴次仁
唐古拉山,令人敬仰而又望而生畏的雪域高山。民諺稱:“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拉;抬臂能摘雲,伸手把天抓。”青藏鐵路唐古拉山越嶺地段,是全線平均海拔最高的標段,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氣候惡劣,氧含量僅有平原的50%,是高原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病的高發區。這裡冰凍期長,施工期短,工程全部處於多年凍土區,同時沼澤濕地、斜坡濕地等多有分佈,被稱為“青藏鐵路複雜地質大全”。
啃下唐古拉山越嶺地段這塊硬骨頭,就意味著世界上最高海拔鐵路的誕生。在青藏鐵路試通車來臨之際,讓我們再回眸鐵路建設者留在高天厚土之上的一個個創舉與感人事跡。
採取多種世界先進施工工藝
在越嶺地段施工,青藏鐵路不再與青藏公路並行,而是深入唐古拉山腹地遠離青藏公路40多公里的無人區,交通、通信極其不便,給生活、施工帶來很大困難。
面對複雜的地質狀況和惡劣的自然環境,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研究院確立設計為運營服務的指導思想。他們到唐古拉山無人區地帶反復勘測,找到了更為科學的越嶺方案;圍繞解決高原多年凍土區鐵路修建的關鍵技術,提出採用以橋代路、片石氣冷路基、碎石護道、熱棒等降溫措施。對凍土工程治理手段採用多管齊下的綜合治本模式,有效防止了凍土病害,其“在高原凍土領域的鐵路工程勘測設計成套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鐵十七局在唐古拉山施工中不斷創新和實施新的工藝和工法,路基施工的挖、裝、運,檢測作業機械化配套工藝,路基中雙向土工格柵鋪放工藝及工法,永臨結合施工道路中金屬波紋管涵洞的安裝工法等,都極大地提高了施工質量和工效。
他們在多年凍土區採用基礎、涵節集中預製,再在涵址處機械吊裝組拼新工藝的實施,既減輕了高原工人的勞動強度,又避免了對多年凍土的熱擾動。
發揚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高原鋪架精神
中鐵一局發揚“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高原鋪架精神,兩支鋪架勁旅在被喻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頑強拼搏,攻堅克難,使青藏鐵路按期開鋪。
2004年6月22日以後,中鐵一局在確保北口安全有序鋪架的前提下,順利實現了南口正式鋪軌,形成了唐古拉山南北同時挺進的局面,並創造了汽車背著火車翻越唐古拉山的偉大壯舉,使青藏鐵路鋪架施工提前30天到達雁石坪。
鋪架到達唐古拉山地段時,正是夏季。雨、雪、冰雹、雷電等惡劣天氣時有發生,最低氣溫達零下15攝氏度。高海拔、低溫、低壓、低氧給機械和人體機能帶來極大的考驗。機械也經常發生故障,大部分員工天天出現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等高原反應,直接影響到鋪架施工的進度。
鋪架隊住地離施工現場有近50公里的路程,致使一天鋪架施工的有效時間只有18-19個小時。這對本就任務很重的鋪架施工來説,無疑增加了更大的難度。為此,鋪架隊採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方法:加大設備維修和保養的力度;加強執行員工的吸氧制度;在鋪架隊與運輸隊、前方站之間積極做好配合工作,從而確保了鋪架施工如期到達會師接軌點。
鐵路建設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精神
青藏鐵路是一條生態環保之路,建設中提出環境保護“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並重”,使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中鐵十八局在唐古拉山施工時,對營區、便道、取土場欲破壞的14萬平方米草皮進行了移植,在施工完成後又將這些草皮全部進行了環保恢復。
為保證施工人員的身體健康,中鐵十八局投入500多萬元,購買了高壓氧艙、制氧機、高性能救護車等救護設備,為每個職工、民工宿舍、帳篷配備氧氣瓶,或集中建立“高原氧吧”,保證職工、民工每天能吸一小時氧氣。
在唐古拉山施工的每個項目部,醫護人員都配到4人以上,在每個人員集中居住地都設有一個衛生室,配備了必需的醫療器械和藥品,保證有一名醫護人員,並且為每個職工、民工建立了健康檔案。
在鐵路建設沿線,哪有施工點哪就有醫護人員進行巡診,使高原病人早發現、早治療、早後送。鐵路建設單位不惜投入,為職工購置紅景天、諾迪康等保健藥品,定期發放。幾年來,僅中鐵十八局購置藥品的費用就達1000余萬元。這些強有力的措施,保證了參建人員無一例高原病死亡。
回眸青藏鐵路建設決戰唐古拉的一幕幕,“挑戰雪域之巔甘於吃苦奉獻,崇尚科學求實打造最高亮點”和“挑戰極限、吃苦奉獻、科學拼搏、建功高原”的唐古拉精神,正如鐵路線本身貫通地球之巔,這不正是我們不畏艱難險阻、敢於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嗎?(完)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