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6月20日電(記者朱建軍、文貽煒、賈立君)7月1日起,格爾木至拉薩的雪域高原上將駛入一輛輛旅客列車。伴隨著列車的汽笛聲,人們難以忘記,腳下已經鋪就的、橫跨世界屋脊的鋼鐵長龍上凝聚著鐵路勘測人員5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青海、西藏地處人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這裡高寒缺氧、氣候惡劣,也是我國鐵路網的稀疏和空白點。青藏鐵路格拉段,全長1142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就有965公里,其中多年凍土地段達550公里,這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連續性永久凍土地區最長的鐵路。
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便與中科院凍土研究所、鐵科院西北分院等單位共同努力,在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凍土地區的築路技術開展了長期的科研與實踐,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並成功解決了工程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為最終修建青藏鐵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鐵一院對青藏鐵路進行過三次勘測,1955年至1961年進行了第一次勘測;1974年至1978年進行了第二次勘測;第三次是在1996年至2001年間展開的。
青藏鐵路穿過凍土區550公里,實際上真正的凍土地段不到400公里,屬於較不穩定、不穩定多年凍土地段不超過190公里,其中極不穩定高溫凍土地段在100公里之內。青藏鐵路凍土研究所涉及的內容之深、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經歷的時間之長,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鐵一院便與中科院原冰川凍土研究所、鐵道部科學研究院一道,在青藏高原以風火山地區為代表,開展了高原凍土的研究。這一研究已堅持了近40年,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們對青藏鐵路沿線凍土的基本分佈特徵已基本搞清,並科學地解決了在凍土地區修建鐵路的技術問題。
1974年8月,根據中央指示和當時加快勘測設計工作的要求,成立了由中國科學院、鐵道部、一機部、鐵道兵、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等有關單位領導同志組成的青藏鐵路科研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鹽湖凍土、高原機電設備、通信信號、施工等4個協作組;組織了全國9個部門與19個省區市的68家工廠、部隊、研究所、設計院和大專院校,共1700多名科技人員,開展了青藏鐵路科研工作,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2000年,鐵一院超前安排了青藏線的初測工作。從3月28日航測地控工作開始,到10月底鑽探工作結束,鐵一院集結了各分院、各單位的7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在從格爾木到拉薩的1000余公里範圍內展開了會戰。
2001年3月1日開始,鐵一院再次全面展開青藏鐵路的勘測設計工作。高峰時,有1100到1700余名勘測設計人員同時奮戰在這塊世界最高的大陸上。
青藏鐵路由青海省會西寧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這條鐵路分兩期修建,一期工程由青海省會西寧市至青海西部重鎮格爾木,長約814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通車。二期工程由格爾木至西藏首府拉薩,新建線路長1142公里。
推動西藏社會經濟發展,是黨中央決定建設青藏鐵路的重要目的。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共同撰寫的《青藏鐵路建設對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調研報告指出,青藏鐵路建成後,將把西藏首次納入全國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中,通過鐵路解決西藏經濟活動中的遠距離運輸問題,大幅提升進出藏的貨物量,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特色産業的發展,為産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
青藏鐵路的開通,將使西藏經濟發展邁入新紀元。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專家劉楷認為,經濟、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運輸通道,讓西藏交通條件有了質的飛躍,
青藏鐵路對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必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