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紮根:“從我的名字就註定,不能辜負這片土地”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2019-9-25 第1094期 A-A+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我的使命,從我的名字開始就已經註定,不能辜負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牛紮根一開口,便是濃濃的山西口音,語氣十分鄭重。

1

牛紮根(中間)和村民勘察修路的地形(受訪者供圖)

現年62歲的牛紮根人如其名,從村會計到生産隊隊長,從村委會主任再到村黨總支書記,他在家鄉的土地上已經紮根幾十年。在村民看來,他是為民幹實事的好書記,帶領當地2300多名村民脫貧致富,發展經濟,將其所在村打造成了當地的模範村。他本人也先後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走進牛紮根所在的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振興村,一座座別墅式小洋樓整齊劃一地出現在眼前。“不見磚,不見梁,真皮沙發彈簧床,做飯不燒煤,解手不出房”“住房裝修像賓館,三人兩個衛生間,一家兩台大彩電,家中有了電影院”。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場景,成了當地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貧困村”到“模範村”的巨變

從關家村到振興村,名字的變遷見證了生活的巨變。牛紮根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平凡而又艱辛的鄉村振興之路。

2008年10月18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村民整體從大山溝裏搬遷了出來,住上了漂亮的別墅。就在這天,關家村正式更名為振興村,喻意鄉村振興。

而在以前,關家村是當地有名的窮村子。這裡溝壑縱橫,村民世代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與山溝之間,村民沒路走、吃水難、收入低,連孩子上學都是問題。面對村裏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牛紮根從修路著手,帶領村民鑿山、填溝、鋪路,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

1

2008年搬遷前的一戶村民房屋(受訪者供圖)

“那時候村裏是沒錢的,我們只能給每家每戶分配修路任務,大家一起幹,先把路修起來。”回憶起當時修路的場景,牛紮根説道。在他的帶領下,村裏的羊腸小道被建成寬6米、坡度從65度降到18度的砂石路。牛紮根和村民親手打下村裏的第一口井,又安裝了自來水管道,使關家村成為當時全縣第一個引進自來水的村子。

道路和飲水問題解決了,如何提高村民收入便成了牛紮根的頭等大事。“能想到的辦法都想了,能利用的資源都用了,當時可以説用盡‘洪荒之力’了。”牛紮根告訴央視網記者,他最開始就帶領村民利用現有資源,辦磚場開煤場,甚至利用荊條手工編制籃子等辦法都用了,想盡辦法發展鄉村經濟。

1

牛紮根幫困難村民砌墻(受訪者供圖)

上世紀90年代初,關家村就實現了電費、學費全部報銷;家家戶戶裝上了閉路電視;村裏還給村民發大米、農藥、化肥。關家村也成為了全縣的紅旗村。

“1992年夏天,在挖煤過程中,井下的水太大,抽了半年都沒有抽完。我在下井查看時,還差點被水淹沒,當時感覺自己離死亡是如此的近。”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牛紮根風趣地説,“我還是比較幸運的。”

“一生操心的事,牛紮根都辦到了”

來到振興村,藍天白雲、山清水秀、花燈彩旗、遊人如織。寬敞的街道上商鋪林立,人們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而這一幕在2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為改變當地的村容村貌,牛紮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要讓祖祖輩輩住在山溝的鄉親們走出大山。2007年,牛紮根帶領村民填溝扎岸、挖河改道、拆舊建新,實現了村民居住環境的“大跨越”。

“為了説服小部分不理解搬遷、不願搬離老屋的鄉親,我經常晚上睡不著,上門苦口婆心勸説,最終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牛紮根告訴央視網記者。

1

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振興村全景圖(受訪者供圖)

在村民看來,牛紮根向來眼光長遠,他帶領大家發家致富,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現如今的振興村,家家有別墅,人人有事做。每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費均由村裏承擔,村民醫療保障、養老保險等也由村裏承擔。

提起牛紮根,一位60多歲的大爺告訴央視網記者:“牛書記給我們辦了很多實事,下一步,他想把旅遊發展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村裏的可持續發展。”

“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人人追求的夢想嗎?父母一生操心的事,牛紮根都給辦到了。”

“能讓村民幸福地生活,我很欣慰”

近年來,煤炭市場下行,村民的福利和學校教育經費的運轉受到影響,鄉村文化旅遊建設進程減緩。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牛紮根二話不説,將自己所有的財産拿去銀行抵押貸款,為村莊正常的運轉和旅遊發展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

牛紮根(受訪者供圖)

令牛紮根欣慰的是,因為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涉及村裏發展的重大事項才得以持續發展,村裏才能按照規劃的步調一步步走,沒有對煤炭形成惰性依賴,已經成功走出了轉型之路。

最近,他常常感到不適,在全麻的情況下做了幾項身體檢查,還好沒有查出大的問題,但長年的奔波勞累還是讓這位62歲的“老書記”有些疲憊。近期,他仍堅持多方招商引資,主動把遊客請進村。

牛紮根説:“每當看到村民幸福,孩子快樂,村莊有了可持續發展的百年産業,還是很欣慰。我怕時間來不及,我還有很多事要幹。要為村民留下碧水藍天,留下金山銀山。”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