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18年5月30日,光華工程科技獎如期揭曉,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因在“生長因子”研發及應用領域的卓越貢獻獲此殊榮。
“生長因子”這一讓李校堃探索26年的“醫學謎團”是一種肽類物質,它能讓皮膚創面無痕癒合,能讓斷裂神經自然重合,能讓缺損的器官再度還原,未來或能讓衰老的生命重返青春。
投身醫學研究
出生於1964年的李校堃,童年在陜西富平度過,曾多次目睹疾病對生命的無情摧殘和掠奪。“兩歲時,最疼愛我的爺爺病重走了。小時候,母親因為肺結核受盡折磨,差點送了命。”這些經歷讓李校堃內心痛苦,卻也讓醫學在他心裏扎了根。“在高考時,我選擇了學醫。”
然而,本科時在醫院腫瘤科的一次實習經理,卻讓李校堃放棄了做醫生的念頭。“那時,就在一週內,我看到了十幾名病人的離去,卻無能為力。我突然有一種巨大的無力感。因為醫學還太落後,好的藥、好的治療方法必須依靠醫學科研。後來我就決定去搞科研了。”
1992年,李校堃考上中山醫科大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博士研究生,同時兼任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正是這時,他的導師、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林劍教授引領他走上了“生長因子”的研究之路。
著迷于 “生長因子”
1992年的一個夜晚,騎自行車回校的李校堃不慎衝入了校外一處遍佈岩石的深溝,面部著地,嚴重挫傷。“我醒來時,人已經在醫院裏,醫生説太晚了,沒有縫合的醫生,初步處理後就讓我回家了,等第二天再去縫合。可是那一晚,我疼得根本睡不著覺,想著醫生説要縫30多針,那樣臉根本就不能看了。老師甚至還幫我聯絡了整容醫生。”
李校堃在床上輾轉反側,瞥見了放在桌上的幾瓶“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噴霧劑”,這正是導師要他次日帶去進行動物實驗的試劑。
“當時我突然想到,我們正在研究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以修復創面,是不是可以用在自己身上。”可是當時學界認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可能會導致細胞過度增生,存在成瘤風險。 “我當時心裏也非常害怕,萬一用了長出腫瘤呢?”可是不知道哪兒來的勇氣,李校堃最終還是在自己臉上用了。“噴了一會兒後,傷口就不大疼了;再噴幾次,傷口就不滲血了。”更驚奇的是,第二天傷口竟開始結痂。他欣喜地拒絕了整容醫生的治療,三周後傷口痊癒,完全沒有留下疤痕。
正是這次“毀容”的親身經歷,李校堃和研究所大膽決策,開始在少部分臨床展開試用。“當時的規定是只要經過藥監部門的批准,藥物可以小部分在臨床試用。我們將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在一家醫院的二十多例病人身上使用,包括神經、口腔、骨科等方面的創傷。效果非常好,治好了很多原本沒辦法醫治的病例。”由此,李校堃堅定了運用生長因子開發治療燒傷創傷藥的信心。
然而,當時國內外生物學界對“生長因子”制藥並不看好,對李校堃藥物研發的質疑紛至沓來。“那是我科研生涯中最黑暗的日子,太多不理解,我除了咬牙只能再咬牙。”為了採集關鍵的實驗數據,李校堃常常夜以繼日、席地而睡,一次實驗室停電,他甚至在冰箱冰塊融化後的冰水中醒來。
經過6年攻堅,他的第一個、也是國際上第一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藥物于1998年誕生,經過相應審批正式面市。實驗表明,該藥能促進皮膚血管新生,保護皮膚神經及汗腺毛囊等皮膚附屬器件,進而主動促進創面修復,全面提高創面癒合質量。
打造“生長因子”産學研王國
如今,李校堃團隊已研發投産3種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一類新藥,在全國4500多家醫院服務患者超1 億人次。另有4個藥物獲批臨床試驗,擁有45項國家發明專利;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産業化獎等各類獎項。
在李校堃眼中,他的“生長因子”探索之旅依舊漫長。
“生長因子家族浩如煙海,目前我們的研究對象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可是僅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就有23種,我們現有的研究只涉及一小部分,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揭秘。”
2018年1月,李校堃團隊又有了一項重大發現,論文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後引發國際關注。這篇論文解析了人體“抗衰老蛋白αklotho-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c (FGFR1c)-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3 (FGF23)”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證實了FGF23是調控衰老及老年相關疾病的關鍵靶點,能指導未來抗衰老和代謝性疾病藥物的開發。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眼中,李校堃是科研人員中的楷模。“我也是研究生長因子的,生長因子本來屬於生化領域,但是李校堃卻創新地將其與基因醫學結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他不僅非常刻苦,在艱難的條件下始終能堅持科研;還有著非常開闊的眼界,一直堅持開拓與國際同行的交流,集聚全球人才共同參與研發。最難得的是,他能夠迅速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20多年來在創傷治療方面造福了很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