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醫”張衛達的“扶貧成績單”:10年救治近萬名患兒

道德模範 來源:央視網 2016-12-19 第260期 A-A+

7

央視網消息:“對於我來説,只要能救助一個孩子,就像一個農民種田秋收後糧食滿倉的幸福感。”張衛達説。

張衛達曾是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心胸外科主任,2006年底,在與廣東省民政廳和慈善總會達成聯合救助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孩子的意向後,張衛達和他的同事們定下了奮鬥的目標,“我們要爭取每年救助1000個患兒”。

醫者責任心 扶貧路上播撒溫暖

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高達百分之八 ,是影響新生兒健康的最主要的先天性疾病,而幾乎所有的患兒都可通過手術治愈,像正常孩子一樣健康成長。但由於技術難度大、醫療費用高,很多患兒因家庭貧困得不到及時治療,因病致殘甚至夭折。

老百姓沒錢治病,自己卻空有一身技藝,這讓張衛達感到坐立不安。張衛達和他的團隊覺得,作為軍隊醫療工作者就應該在為部隊服務的同時,利用醫院富餘的資源,聯合社會力量,救助先天性心臟病貧困患兒。他建議通過“政府報銷一點、慈善資助一點、醫院減免一點、家庭自籌一點”的模式,開展慈善救助貧困家庭先心病兒童活動。

在張衛達的推動下,2007年4月,廣州軍區總醫院聯合廣東省民政廳、慈善總會共同發起了“大愛救心”活動。

醫者父母心 從不拒絕任何求診患兒

湛江7歲男孩小林,心臟里長了鴨蛋大的腫瘤。為了給小林治病,家裏早已一貧如洗。2008年初,張衛達把小林接到廣州進行了手術,並主動向社會慈善機構申請資助,免除了所有的醫療費。8年過去了,沒有了長期求醫的負擔,小林如今已經是一名初三的學生。

張衛達在心中勾勒著一幅美麗的畫卷:全國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獲得及時救治後,擺脫了病痛的折磨和貧窮的困擾,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地讀書、生活、成長。

為一個個生命能夠留住,為了一個個家庭重新獲得歡笑與希望,張衛達親自帶著醫療隊專跑貧困山區,篩查病源,診斷病情,遇到嚴重的患兒,就千叮嚀萬囑咐,反復動員家長早日帶孩子來院治療。他們把車當成旅館、上車抓緊休息,下車展開工作,一天忙到晚,甚至連水都不願多喝,把上廁所的時間節省下來,盡可能地多看病人,最多時連續工作70多個小時。在扶貧義診路上,夏日炎熱不堪,蚊蟲叮得胳膊上腿上全是包,手術臺前一站就是7、8個小時,幾乎天天連軸轉,渾身沒有哪個部位是好的。

醫者中國心 大愛無疆不忘初心

張衛達出生在醫生世家,從小就有“願將他病當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醫者情懷。

2011年12月5日,在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後,張衛達感到筋疲力盡,心臟出現了快速房顫、心跳紊亂,虛弱得幾乎無法站立。但手術一直由他主刀,擔心同事半路接手因不了解病情耽誤孩子的救治,他就讓助手給他實施電擊除顫。同事們拗不過他,只好含淚給他進行電擊除顫。甦醒後的張衛達立即走上手術臺。又是一場長達4個多小時的手術,術後患兒得救了,但張衛達卻在監護室躺了2天。

2011年初的一天,張衛達準備給一名患兒手術,卻接到母親病危的噩耗!張衛達強忍內心悲痛,做出了一輩子最違心的決定,沒有迅速回家而是按時走進手術室。直到手術結束,他才直奔江蘇老家,卻沒能趕上見母親最後一面。

因為責任,他把大愛獻給了素不相識的患者,以不求人知、不求回報的精神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了醫者崇高的形象。“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張衛達説。

截至2016年9月,張衛達帶領團隊已經為12個省(區)300多個縣市的9700多名貧困家庭先心病孩子實施了手術,減免醫療費用1.5億多元,成為全國持續時間最長、覆蓋地域最廣、救治數量最多、減免費用最高的先天性心臟病救治團隊。

張衛達的大愛精誠執著感動著無數群眾。10年間,科室收到感謝信數不勝數,錦旗4200多面。2012年,他當選“全國創先爭優優秀共産黨員”,2015年當選全國十佳“最美醫生”。(文/劉禛)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