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井岡山:舊貌換新顏 今朝更好看

 

CCTV.com  2009年10月16日 10: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日報  

  巍巍井岡,光耀史冊;紅色記憶,深入人心。新中國成立以來,以井岡山精神為支柱,幾代建設者從全國各地奔赴井岡山,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新篇章。井岡山,那個“人口不滿兩千、産谷不滿萬擔”的偏僻小山村,已經發展成為海內外知名的花園式旅遊城市。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首批5A級風景旅遊區等榮譽紛至沓來,給了井岡山人自信的笑容和開放的胸襟。舊貌換新顏,今朝更好看,井岡山的綠水青峰,正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向世界敞開著懷抱。

眺望博物館

眺望博物館

  井岡山,“天下第一山”,中國革命的搖籃。82年前,這裡見證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歷史。

  1927年,毛澤東同志在湘贛邊界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率領工農革命軍挺進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隨後又與朱德、陳毅同志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進行了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井岡山革命鬥爭。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對於中國革命和中國發展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它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創建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紅色政權,鍛造了一支體現無産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確立了我們黨依靠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群眾路線,培育了以“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井岡山革命鬥爭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進程,成為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光輝起點。

  旅遊興市

  改革開放以來,井岡山市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3000萬人次,旅遊産業發展迅速。2008年,井岡山接待遊客37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34.6%。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第三産業,對井岡山地區生産總值的貢獻,已經達到50%左右。

  1957年,井岡山的開發建設拉開了序幕。當時,井岡山不通公路、不通郵、不通電,偏僻而艱苦。第一代建設者篳路藍縷,墾殖山場,興建公路,建設電站,創辦工業,用汗水和激情為井岡山的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井岡山人選擇了旅遊作為興市富民的主導戰略。上世紀80年代初,一支由旅遊、文化、建設等多個部門組成的考察團徒步走遍了井岡山,井岡山豐富優質的旅遊資源令他們底氣十足。1982年11月,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成為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在44個首批入選的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將紅色革命遺跡與自然風光融合在一起的,只有井岡山一個。從此,以發展旅遊業為重心,井岡山迅速舊貌換新顏。

  交通是困擾井岡山旅遊發展的主要因素。直至1958年,井岡山才有了第一條簡易公路。“九五”期末,井岡山有了通往泰和、永新、遂川等地的低等級公路,但仍有8個鄉鎮未通油(水泥)路,54個行政村未通公路。“十五”以來,井岡山的交通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2004年5月,井岡山機場通航;2005年3月,連接贛粵高速(11.62,0.09,0.78%)公路的井岡山高速公路正式開通;2007年,井岡山鐵路全線竣工通車;2005年7月,井岡山開通了吉安至北京西和吉安至深圳兩趟始發旅客列車,結束了沒有始發旅客列車的歷史。目前,井岡山已經形成了以贛粵高速、泰井高速、319國道為主框架,京九鐵路、吉井鐵路為主幹道,井岡山機場為主航道的立體交通網絡。“以前從南昌到井岡山要差不多8個小時,我們一般中午在吉安吃飯,晚飯時才能到井岡山,現在只用3個多小時。”從南昌來的旅遊客車司機徐師傅告訴記者。

  在大力發展交通的同時,井岡山還按照市場規律和行業規律,對旅遊産品進行規劃和開拓。旅遊開發之初,井岡山只有單一的“紅色旅遊”,此後發展為“紅綠交相輝映”,2007年開始致力於開發以“紅色朝聖之旅”、“綠色觀光之旅”、“藍色休閒之旅”、“金色成功之旅”、“古色民俗之旅”為核心的“五彩之旅”,井岡山的旅遊産品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今天,來井岡山的遊客都知道“紅色朝聖之旅”的“六個一”:走一段紅軍小路、聽一堂傳統教育課、向革命先烈獻一束花、吃一頓紅軍套餐、學唱一首紅軍歌曲、看一場紅色歌舞。

  如何提高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井岡山精神的宣傳和弘揚成為井岡山紅色旅遊發展的“催化劑”,是近年來井岡山旅遊發展的重要課題。為此,井岡山實施了“情景再現工程”,改變了舊居舊址過去簡單的、靜態的展示模式,增強了紅色旅遊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茨坪毛澤東舊居情景再現工程已于2008年5月正式開放,黃洋界保衛戰的戰鬥場面可以用3D電影的形式予以再現。此外,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中國紅歌會?6?1放歌井岡山”等品牌的成功打造,都進一步增強了紅色旅遊的感染力。

  井岡山中心景區茨坪面積不過3平方公里,近年來遊客連年增長,原井岡山市與原寧岡縣合併後,市政規模擴大,常住人口迅速上升,給井岡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2005年4月,井岡山行政中心所有單位全部搬遷至距離茨坪景區26公里外的地方,騰出空間發展旅遊業,為井岡山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進入井岡山的“大門”

進入井岡山的“大門”

  旅遊富民

  2007年,井岡山農民人均從“紅色産業”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收益就已達到了1200多元。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井岡山農民的收入出現了大幅飛躍:1949年,井岡山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9.7元,1978年上升到了62元,1998年躍升至2236.01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130元。

  6月16日,記者在劉家坪趕上了一家餐館的開張典禮。在賀喜的鞭炮聲中,經營者老傅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是他的第二家餐館,第一家餐館在茨坪,生意紅火,但是餐館面積不大,接待能力有限。劉家坪毗鄰新開發的筆架山景區,這個區位優勢讓老傅對餐館的經營充滿信心。“我們一家可是‘旅遊一條龍’,兩個女兒都是專業導遊,兩個女婿開出租車的,我搞餐館。這家餐館比茨坪的那家大了一倍多,還有雅間,生意應該會不錯。”開業這天,精明的老傅請客,貴賓是女兒的導遊朋友。像老傅開的這種“農家樂”,在井岡山景區還有很多。“從2007年開始,‘農家樂’像雨後春筍一樣地發展起來,僅在茨坪景區就有四五十家之多。這些農家樂基本以餐飲為主,經營情況最好的一家年營業額已經超過了百萬元。”井岡山管理局旅遊管理處的王麗華告訴記者。

  像傅家父女一樣,旅遊業的發展給井岡山農民帶來了致富的良機,也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在井岡山紅軍醫院舊址所在地小井村,過去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元。通過經營餐飲、制售草鞋、斗笠等旅遊紀念品,小井村村民的平均年收入已經超過了8000元。

  劉女士和左先生夫妻倆在茨坪鎮天街經營一家木雕工藝品店。“我們家就在這邊,不過早就不種田了。”劉女士快人快語。9年前,夫妻倆看準井岡山旅遊發展的商機,開始從事木雕工藝品的銷售:“這裡的木雕工藝品市場已經形成了氣候,很多遊客來這裡都會帶一件回去,生意還可以。我們還想再請兩個人幫忙,把店面擴大一些。”劉女士説。現在,僅天街一帶,就有大大小小200多家商店,從事木雕經營和特産銷售的各佔一半。入夜之後,家家燈火通明,忙忙碌碌。

  讓旅遊業發展帶動新農村建設,讓新農村建設促進旅遊業發展,井岡山的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踏實富民的務實之路。廈坪鎮菖蒲古村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有保存完好、整齊劃一的古典民居60多幢,代表著典型的井岡民居風格,今天,一個融旅遊餐飲、休閒觀光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已經在菖蒲古村建成;井岡山盛開的木槿花不僅花美,還是清香嫩滑的美食,幹花也具有食用、藥用和保健功能,在睦村鄉,木槿花的種植和加工已經紅紅火火。

  踏著紅色的足跡,編織著綠色的新生活,面對未來,井岡山奏響了和諧的新樂章。

2009年07月06日   經濟日報

  相關鏈結:


責編:李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