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講人檔案
孟祥青,國防大學教授,學科學術&&人,
主要從事國際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
主要代表作有:
《中國國際角色轉變與對外安全戰略選擇》、《中國安全:兩難與出路》、《中國發展讓世界放心》、《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環境》、《戰略機遇期的中國安全》等學術著作20多部,
曾獲各類教學和學術研究成果獎20多項,
曾被評為國防大學特優教師,獲全軍院校育才獎。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有多複雜?面臨著哪些方面的主要威脅?
隨著我國和平崛起,與國際社會、特別是周邊國家,正處在怎樣的戰略摩擦的高發期?
新的威脅接踵而至,怎樣改善我們的安全環境?
如何適應新的變化,提出新的思路、運用新的策略、應對新的挑戰?
國防與經濟如何協調發展,怎樣才能實現我國長治久安?
敬請關注,《講武堂》8月17日10:18播出,
國防大學孟祥青教授,深度解析:《我國周邊安全環境》
各位觀眾好,歡迎來到《講武堂》,今天我們講的內容是如何正確認識當前我國面臨的周邊安全環境。大家知道,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我國面臨的周邊安全環境和過去相比越來越複雜化了,而複雜化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大大增加,這些因素如果你處理不好、處理失當,很可能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威脅和挑戰。特別是最近兩年,大家看到我們周邊一些熱點問題突出了,爭端在加劇。安全問題越來越複雜,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如何正確認識我國面臨的周邊安全環境,它不僅關係到我們如何去維護國家安全問題,還關係到如何去制定正確的政策和方略來加以應對。所以今天,我想主要圍繞著四個內容來進行展開。
第一個內容就是對我們當前周邊安全環境作一個總體判斷,這個總體判斷應該怎麼樣來認識。第二個內容是圍繞著當前的一些熱點,特別是釣魚島爭端和南海爭端在加劇,如何來認識。第三個問題就是對我們中國面臨的地緣環境的特殊性,應該怎麼樣來認識。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談一個大的背景就是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反響,所以我們正處在一個戰略摩擦期,如何去應對。
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對當前我國面臨的周邊安全環境要作一個總體判斷。如果和冷戰時期相比,我想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周邊環境劃分為三大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冷戰時期,我把那個時候我們面臨的周邊環境概括為三句話,就是三個特點,叫總體嚴峻、局部改善、安全問題相對單一。冷戰結束以後,九十年代,也就是冷戰剛結束的九十年代,把我們周邊環境也概括為三句話,三個特點,叫總體穩定、局部嚴峻、安全問題趨於複雜,這是第二個時期。第三個時期就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新變化,就是在總體穩定不變的背景下,在局部嚴峻的一面有所發展,安全問題更加複雜,而且安全的風險在加大。
那麼冷戰時期為什麼説是總體嚴峻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冷戰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美蘇爭霸,美蘇所領導的兩個軍事集團激烈對抗,兩種意識形態也在不斷地對峙。那麼,美蘇對抗引起的冷戰格局雖然沒有發生熱戰,也就是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但是冷戰時期世界大戰的危險卻始終存在,美蘇爭霸引起的幾次重大危機都差點導致人類走向大戰的深淵。所以,那個時候總體面臨世界大戰的危險是我們面臨的周邊環境的一個大背景,這是總體嚴峻的第一個體現。第二個體現,如果大家回顧一下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上半期,我們周邊都在不同時期面臨著不同的主要對手和主要威脅,而且在不同時期都打過自衛反擊戰。所以這也是我們冷戰時期面臨的總體嚴峻的第二個特點。但是冷戰結束以後,特別是進入到九十年代,1991年蘇聯解體了,兩極格局瓦解。這個時候我們的周邊環境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把九十年代我們周邊環境的變化概括為總體穩定、局部嚴峻、安全問題趨於複雜。這個總體穩定,它不是個抽象概念,是有具體含義的。比如説1991年蘇聯一解體,兩極格局瓦解,打世界大戰的結構不存在了。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們不再面臨世界戰爭的威脅,那麼蘇聯一解體兩極格局瓦解,長期以來在冷戰時期來自於北方這個威脅,就是前蘇聯在一段時間的威脅解除了,今天中俄兩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還有就是冷戰結束以後,我們幾乎和周邊所有國家的關係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改善,特別是經過長期的和平談判,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我們陸上邊界問題絕大部分解決了,具體地説我們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十四條陸上邊境線,至今我們全部劃定的是十二條,現在還有兩條沒有劃定。一個是中國不丹,一個是中國印度。所以我們説我們陸地邊界基本解決,這是我們總體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那麼為什麼説九十年代開始我們的安全問題越來越複雜化了呢?我想複雜化主要表現在我們傳統威脅沒有完全消除,就是國家的主權安全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的情況下,非傳統的安全威脅挑戰也在不斷地上升。比如説來自於三股勢力的、來自於生態環境、來自於能源安全的,甚至網絡空間、太空,這些新安全領域的挑戰開始變得突出了。
(1)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我們周邊環境還在發生進一步的變化,這種新的變化,可以概括為總體穩定不變的背景下,局部嚴峻有所發展,安全問題更加複雜,而且安全的風險在加大。我們看到在陸地邊境問題基本解決的情況下,在我們周邊環境當中,首先來自於西部,也就是三股勢力的威脅始終存在,這是哪三股勢力呢?
一個是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再就是國際恐怖主義,這三股勢力的威脅始終存在。那麼在西南方向,雖然中印兩國的政治外交關係基本穩定,但是中印終究還存在著12.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爭端。兩國圍繞著領土爭端早已達成共識,就是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加以解決。但是西南邊境仍然有著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
再就是我們看到在東北亞這個方向,朝鮮半島始終存在著變數,而朝鮮半島的形勢和我們國家的安全是密切相關的,這種密切相關不僅因為朝鮮它是我們的鄰國,鄰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牽動我們的安全神經,而且還因為朝鮮不是一般的鄰國,如果我們了解歷史的話,在我們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近代以來,一百多年曆史上,在這個地區幾乎發生了四場大規模局部戰爭。而每一場戰爭,幾乎都是朝鮮半島問題引起,甚至都將我們被動捲入,給我們國家的人民生命財産帶來巨大損失,無一例外。比如説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1905年到1911年的日俄戰爭,還有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再就是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如果大家了解歷史,這幾場戰爭幾乎都是半島問題引起,都將我們捲入,也給我們國家的人民生命財産帶來巨大損失。也正因為如此,今天的朝鮮半島和我們國家的安全仍然是密切相關的。
(2)進入新世紀以後,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國家主要的安全威脅來自於海上,海上的威脅還在上升,海洋安全形勢進一步嚴峻,這是冷戰結束以後,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一個總體判斷。那麼,我國當前面臨的最緊迫課題是哪些方面呢?
我記得十八大報告當中明確提出,要高度關注三大安全領域,一個是海洋,一個是太空,一個是網絡空間安全。而高度關注的三大領域都被我們稱為是新的安全領域,第一個就是海洋,而且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這個目標。今天的中國只是一個海洋大國,但我們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海洋強國有許多指標,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海洋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的地位作用在不斷提升。但是今天呢,我們面臨的海洋安全形勢確實比較嚴峻,這個嚴峻性我們可以概括為三句話,比如説我們的一些海域被分割、一些資源被掠奪、一些島礁被佔領,這個情況確實存在著。
首先在東海,中日圍繞著東海劃界、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尤其是釣魚島之爭在加劇。我們都知道釣魚島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因為根據國際法的規定,一個島礁誰最早發現最早佔有最早管轄就應該是誰的。釣魚島是我們的,因為這是中國人最早發現、佔有、管轄的島礁。據各種歷史記載,我們比日本人發現釣魚島至少要早五百多年。釣魚島是由十一個無人島組成,歷史上就沒有住過人,面積加在一起也就5.6平方公里左右,那麼最大的島——釣魚島本島也就3.8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它的海域面積大,1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相當於5個台灣本島的面積。
我們知道釣魚島過去沒有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首先它是日本竊取的結果,日本當年之所以能夠竊取釣魚島,那是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結果。1895年1月在清政府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日本通過了一個內閣決議正式竊取了釣魚島。從那個時候到去年9月10號日本採取購島行動,一百多年的時間裏,釣魚島本是我們的領土,但是日本卻採取了屢屢的舉措在釣魚島不斷地採取單方行動,來宣示它的所謂主權,體現它的所謂單方掌控。
(3)其實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的爭端,確實是達成了共識的,這個共識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是日本政府今天連爭議都不承認。所以,中日兩國當年曾經達成的這種擱置爭議,被日本完全破壞,日本是挑起釣魚島爭端的罪魁禍首。那麼日本政府為什麼今天連爭議都不承認,甚至在釣魚島問題上態度變得越來越強硬呢?
如果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面至少有這麼幾大原因和背景。第一個背景,爭奪島礁對改善日本的地緣環境,它的意義非同一般。日本是一個領土面積狹小沒有防禦縱深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領土面積不到38萬平方公里,而且呈現出南北長東西窄的地理特徵,南北長約2400公里,東西最窄處只有三四百公里,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個國家沒有防禦縱深。所以我記得有的日本媒體説過,別説戰爭,如果日本發生大規模的地震,日本人連跑都沒地方跑,一跑就跑到海上去了,沒有防禦縱深。所以從1868年日本走上明治維新資本主義道路以後,就把國家目標定位在開疆拓土爭奪生存空間上,從而走上了軍國主義對外發動戰爭的道路。但是二戰以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再也不可能通過戰爭的方式來掠奪領土,怎麼辦?把目光瞄向海洋爭奪島礁。根據1982年新的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一個國家擁有一個岩礁即可擁有十二海裏的領海,擁有一個島不僅擁有十二海裏的領海,還可以擁有二百海裏專屬經濟區。所以這樣一個新的規定,對日本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所以爭奪島礁的背後是爭奪大片的海域面積,而爭奪大片的海域面積,説到底對改善日本的地緣環境它的意義很大,這是第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島礁周圍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産漁業資源對日本具有戰略意義。日本不僅是一個領土面積狹小沒有防禦縱深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嚴重缺乏戰略資源。可以説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石油天然氣,日本都要依賴進口。你説釣魚島上有什麼,十一個無人島,可以説上邊沒有任何戰略資源,但是我們都知道釣魚島位於中國的東海大陸架上,而東海大陸架也被稱為是當今最富含石油、天然氣的海域之一,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我記得1968年聯合國曾經派了一個科學考察團到釣魚島海域科考,得出的結論是這片海域蘊藏的石油量30—70億噸。所以東海大陸架發現了石油天然氣對日本的誘惑太大了,這是第二個背景。
第三個背景就是日本集體右傾化,政客撈取政治資本的需要。我們知道二戰結束以後,日本對歷史問題始終沒有進行深刻的反省,而且在二戰結束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日本社會出現了三次右傾化的浪潮,第一次是五十年代,而那次右傾化的浪潮使得像日本岸信介這樣的甲級戰犯當了日本首相,他曾經三次組閣。那麼第二次是八十年代,而那一次日本社會的右傾化主要表現在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以後,日本國內開始出現一種情緒,要求成為政治大國,特別是要正常化,所謂的正常化。日本國內一些右翼勢力開始活躍。那麼第三次浪潮,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最近兩年,日本社會這一次右傾化的浪潮主要表現在幾十年以來,日本一些右翼勢力一直在推動的修改和平憲法,行使集體自衛權,把自衛隊改為國防軍,特別是修改和平憲法的訴求在右翼勢力那裏已經持續了幾十年,而今天開始加速推動。所以我們看到安倍首相在這一次參議院選舉獲勝以後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的第九條,要進一步推動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這是日本進一步右傾化的主要體現。
(4)這次日本集體右傾化的氾濫,還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過去二十年日本的經濟萎靡不振,被日本媒體稱為失去的二十年。而過去的二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而整個日本社會出現了嚴重的不安和焦慮,尤其把中國的快速發展,認為對日本構成了這樣一個威脅。所以今天世界上存在著中國威脅論,而中國威脅論最早的風源之一,就是起始於日本,
這是大的背景。尤其是安倍政府,通過炒作釣魚島問題,渲染中國威脅,來獲取選票,這也是導致釣魚島升溫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四個背景,就是日本爭奪釣魚島也是為了長期牽制遏制中國的需要。冷戰結束以後,日本把它的防衛中心越來越從東北方向轉向西南方向,東北方向主要防範前蘇聯和俄羅斯。冷戰時期,日本始終認為來自於蘇聯的威脅是它的最大威脅。冷戰結束以後,日本在不斷地調整它的防衛中心,在日本看來,來自於俄羅斯的威脅在相對下降,而來自於所謂西南方向的威脅在不斷地上升。日本最近在2010年制定的防衛計劃大綱就是未來十年日本的防衛政策的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在安倍參議院選舉獲勝以後,已經正式地把防衛計劃大綱中期報告提了出來。根據這個中期報告,日本不僅把它的防衛重心越來越轉向西南,而且越來越把中國視為它的主要威脅。在日本看來,朝鮮是它最大的現實威脅,中國是它最大的潛在威脅。尤其是新的中期報告把日本的防衛力量越來越向西南諸島轉移,主要部署在我們釣魚島的周圍方向。我們看看釣魚島的地理位置,它處在台灣的東北、日本的西南,我們大陸的正東,正好處在所謂第一島鏈的一個關鍵之點,所以日本通過炒作釣魚島危機完成在西南所謂諸島的軍事部署,等於在第一島鏈的一些關鍵點、關鍵環節加強它的所謂防衛力量。那麼其目的是為了達到長期牽制圍堵中國的需要,把中國死死地封鎖在東海這樣一個近海近岸的防禦範圍之內,使中國出不去,我想這是第四個背景。
第五個背景,美國始終是釣魚島爭端背後的推手或者叫背後的黑手。釣魚島過去沒有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首先是日本竊取,其次美國難脫干系。可以説美國也是釣魚島問題的始作俑者之一。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美國作為日本的唯一佔領國佔領了日本,當時美國對日本採取的是削弱打擊的政策,不僅把日本的甲級戰犯送上國際法庭審判,而且把日本的一些大型企業的裝備設備拆除甚至炸毀,目的是根除日本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但是1947年、1948年美蘇冷戰開始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把新中國的成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看作共産主義從歐洲擴展到亞洲的標誌,美國人説如果不加以遏制,共産主義就可能繼續向東擴展。所以日本在美國所謂遏制共産主義擴張上它的地位作用提升了,成為美國防範遏制中國的一個前沿陣地和橋頭堡。所以五十年代初開始,美國就違反國際法和日本單獨媾和,簽訂了一個所謂《舊金山對日和約》,美國允許日本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自由活動了。而日本同意,把所謂的沖繩交給美國託管,後來美國又擅自擴大託管地,把我們的釣魚島也納入到美國的託管範圍。七十年代初,美國再次違反國際法,和日本又簽訂了一個條約,就是把所謂的沖繩和釣魚島的管轄權交還給日本的這樣一個協議。這就是我們講的歷史上美國的私相授受,私自把我們的釣魚島又交還給日本,從而埋下了今天爭端的這樣一個伏筆。奧巴馬上臺以後提出重返亞太,特別是提出亞太戰略再平衡,那麼亞太戰略再平衡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它要把主要的軍事力量部署在這個地區,美國提出要把60%以上的海軍力量、60%以上的空軍力量部署在亞太,而且要長期在日本駐軍。大家知道,這些年以來,日本國內反對美國駐軍的呼聲是越來越高,結果釣魚島爭端一升溫,美國終於找到了完成亞太軍事部署,找到了在日本長期駐軍所謂合理、合法的理由。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就成為釣魚島爭端升溫背後的一個黑手。
(5)除了釣魚島爭端外,南海緊張的局面也在升溫。長期以來,無論是在釣魚島還是南海爭端問題上,我國的政策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而且我們一直堅持到今天也沒有改變,但是有些國家,卻把我們善良的和平願望,當做軟弱可欺。有些國家在外交場合承諾擱置爭議,但是陽奉陰違,口是心非,屢屢進行挑釁,所以,也使得我國不得不做出一些重大的反制舉措。我國一貫反對使用武力,一貫主張和平談判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們絕不以犧牲國家的核心利益為代價,絕不以犧牲國家的主權安全為代價。所以這也是我們給國際社會發出的一個明確信息。
第三個大問題,我想在正確認識我們周邊安全環境的時候,我們確實還要看到我們中國所處的特殊的地緣環境,因為這種特殊地緣環境會給我們國家安全環境帶來長期的影響,也會長期地影響我們的和平發展這樣一個政策的實施。那麼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背陸面海的國家,而且我們的海岸線很長,我們的陸地邊界線是2.2萬公里,我們的海疆線是1.8萬公里,而且鄰國眾多,強鄰不少,情況複雜。我記得美國一位著名的學者,研究中國安全問題的學者叫羅伯特·羅斯,他曾經專門對比過中美兩國不同的地緣環境,當然也得出過不同結論。在這位美國學者看來,美國的地緣環境相對來説比較優越,而中國地緣環境相對來説比較惡劣,比如説這位學者講美國處在北美大陸,首先美國的鄰國很少,他説鄰國越少麻煩就越少,鄰居多了麻煩多。如果大家看看地圖的話,美國南北有兩大鄰國,一個是加拿大,一個是墨西哥。這兩大鄰國不僅是美國的盟友,而且還是美國的弱鄰,所以他説不可想象有朝一日美國會跟這兩個國家發生邊界衝突、領土爭端甚至兵戎相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就是説不大可能。再看美國東西兩側,一個是大西洋,一個是太平洋,這兩大洋在歷史上就給美國形成了天然的安全屏障,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之所以沒有燃燒到北美大陸美國本土,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得益於兩大洋的保護,因為那個年代人們沒有洲際彈道導彈,甚至也沒有中程導彈。這位學者説,反過來看中國不一樣,首先我們中國有一大批鄰國,十四個陸上鄰國,還加若干上海上鄰國,中國的鄰國之多在世界和俄羅斯並列為鄰國最多的國家,而且我們是強鄰不少,情況複雜。在中國的鄰國當中,既有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像日本,也有當今世界一些貧困的國家,比如説列在聯合國有關機構四五十個最不發達國家名單當中的,也有將近十個就是我們的鄰國。而且這位美國學者還列舉了一系列數據,他説當今世界總共有二十五支最強大的軍隊,其中八支在中國周邊。當今世界公開宣稱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八個,其中四個在中國周邊。當今世界超過一億人口的國家有十一個,其中七個在中國周邊。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世界上大概是有七個潛在熱點,其中六個也在中國周邊。所以這位學者曾經得出過一個結論,他説美國的位置使它幾乎不會受到外敵的侵蝕、入侵,中國的位置卻使它千百年來屢遭侵犯,美國的安全問題是在國外,中國面臨的最緊迫問題則是在它邊界線上和邊境之內。美國軍隊是在遠離國土千萬里的世界各地巡邏,中國軍隊操心的卻是抗擊入侵和壓制國內的動亂。
(6)這位美國學者描述的某些部分有點過時,但是他描述的有些中國部分沒有過時,比如説美國軍隊在世界各地巡邏,中國軍隊操心的是抗擊入侵。確實,我們今天的國防政策、軍事戰略仍然是防禦性的,叫積極防禦的這樣一個政策,從來沒有改變過。所以我們軍隊的主要職責使命,就是抵禦外敵入侵,堅定的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包括海上權益。那麼,我國所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緣環境,又説明了什麼呢?
説明這個地緣環境成了影響我們國家安全的長期性的因素。尤其是中國的地緣環境可以説具有先天不足的特點。我們説先天不足,後天難補,比如你鄰國眾多,強鄰不少,情況複雜,像這种先天的不足確實後天難補。但是另一方面,雖然有先天不足,但也可以通過我們正確的外交政策來後天可塑,可以塑造。比如説我們堅持睦鄰、富鄰、安鄰的外交政策,我們通過和周邊國家發展廣泛的友好合作關係,來不斷地改善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使這樣一些資源,這樣一些鄰居,變成我們進一步發展維護地區穩定的積極因素、積極資源,這取決於我們的戰略選擇,取決於我們正確的外交政策。所以雖然是先天不足,有後天難補的一面,但也有後天可塑的一面。
不管怎麼説,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特殊地緣環境,要求我們不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努力做到未雨綢繆。
(7)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我們與一些國家,正處在一個戰略摩擦的高發期,有一些新的威脅接踵而至,所以如何適應新的變化,提出新的思路、運用新的策略、應對新的挑戰,是我們當前維護國家安全,面臨的最緊迫的課題。今天的中國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國,怎麼叫獨一無二呢?
就是你找不出第二個大國像中國這樣五大特點集于一身。而無論從哪個特點來看,我們所面臨的安全壓力都比較大。第一個特點,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就意味著二戰結束以來,所有發展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困難、瓶頸、矛盾、問題我們都遇到過,這個壓力很大。第二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用一些西方媒體的話説你是最大的所謂共産黨專制國家,所以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們承受的壓力也最大。第三,中國是尚未完全統一的大國。毛澤東曾經説過,台灣問題不解決中國就不能算是真正獨立的國家,這個壓力很大,我們還長期面臨著完成祖國和平統一的這樣一個歷史的重任,歷史的任務。第四個特點,中國是地緣環境最複雜的大國之一。正像我上面講,中國背陸面海,中國的地緣環境非常複雜,而且強鄰國情況複雜。第五個特點,中國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國。正在崛起什麼意思呢?我認為有兩大意涵,第一個意涵,説明了我們的實力在快速地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提高,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講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也是我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這是第一個意涵,但是還有第二個意涵。正因為你的實力在不斷地增強,國際地位影響力在快速提高,才引起世界廣泛地關注,世界關注你也在議論你,如果大家看看這些年以來國際社會有關中國的議論是越來越多,當然這些議論有很多了,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首先有正面的議論叫中國機遇論,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中國的發展當成自己發展的機遇,那麼還有第二個議論叫中國責任論,我認為這種議論帶有兩面性,既有積極的,但是也蘊含著一定消極的。而且這些年大家聽到看到中國威脅論也是五花八門,比如説有中國軍事威脅論、能源威脅論、生態環境威脅論、信息網絡威脅論、海洋威脅論、太空威脅論、間諜威脅論,還有什麼?人民幣威脅論。所以我們的外交天天講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我們領導人出訪,包括我們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反復強調,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但是中國威脅論還是有一定的市場。其中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我們確實在崛起。如果我們做一個歷史的比較,這跟冷戰時期那段時間那樣一個背景不同,比如説在冷戰時期,那個時候中國還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狀態。那個時候,我們也講了很多關於戰爭的話,但是你看世界都不當真,美蘇甚至也不認為真正的威脅來自於中國。但是今天這個情況不同了,中國在崛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令世界驚嘆,令世界讚嘆,其實也令世界妒忌。
(8)我國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用二三百年走過的歷史進程,完成了他們二三百年工業化任務的總量,所以我們中國人有句話,叫樹大招風,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其實中國這棵大樹還沒有完全長大,卻不得不面對四面來風。應該説這是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所沒有想到的。我們沒有想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來自於內外的一些壓力也在加大。但這是正常的,為什麼説正常呢?
因為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五百年的世界歷史,在五百年大國崛起歷史中,一些大國成功了,一些失敗了,而真正崛起為世界強國,能夠保持強國地位達一百年左右時間的國家其實並不多,屈指可數,只有五個國家,像十五世紀的葡萄牙、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十七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十八世紀日不落大英帝國,再就是十九、二十世紀的美國。我們熟悉的一些大國在崛起中,不是曇花一現,要不就是一開始就失敗了。像彼得大帝時期的沙皇俄國、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民族、希特勒時期的德國,還有當年曾經叱吒風雲橫掃了多半個歐洲的拿破侖時代的法蘭西帝國,他們在崛起中都失敗了。當然我們不去總結五百年大國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但是有一個普遍的規律,我們今天無法回避,這就是在五百年大國崛起的歷史中,無論成功的國家也好,失敗的國家也罷,它們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重要的三個歷史時期,而每一個失敗的國家,也都無一例外地敗在了第二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叫大國崛起的準備期,我們前二十年改革開放順利度過了這個時期。第二個時期叫大國崛起的摩擦期,可以説有一些內外的反崛起力量在這個時期開始聯手給你施加壓力,對你進行打壓。所以這個時期往往也被稱為大國崛起的關鍵期、轉型期、高危期、矛盾凸顯期,甚至也是大國崛起中危機頻頻爆發的時期。當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都經歷過這個時期,我認為中國正好正處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所以我把中國現在處的階段稱為將起未起的階段,也就是説中國在崛起,但是我們還沒有完全崛起,還沒有真正崛起,今天的中國還是一個走在崛起路上的國家,而且不是平坦路。我們今天是一個正走在艱難爬坡階段的國家,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前三十年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中國人解決了挨打的問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實現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那麼最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中國人解決了挨餓的問題。在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一個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國,能基本解決溫飽,這本身就被稱為世界奇跡,也被稱為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那麼我想從現在起,未來二三十年,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恐怕比過去六十多年會更多也會更加複雜,至少今天我們就面臨一個新的課題,我想也是一個難題,例如説挨罵的問題,現在國際社會有一種中國威脅論,那麼如何來應對這樣一個挨罵的問題呢,這就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第一代領導核心帶領中國集中解決了站起來的問題,那麼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帶領中國再集中解決富起來的問題,我想從現在起我們領導人在繼續帶領中國解決富起來的基礎上,要集中解決的是強起來的問題。富國可不等於強國,這裡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麼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將起未起就是説我們正在崛起但還沒有完全崛起,這是第二階段。
當我們進入到第三個時期大國崛起的接納期,到那個時候任何力量也奈何你不得,我想到那個時候我們的安全環境才會得到根本改善。所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下,我認為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快速崛起既是我們的驕傲,又給我們帶來新的安全壓力和挑戰,我們必須面對這些壓力和挑戰,所以我們必須要突破産生思維,適應形勢的新變化,提出新的對策思路才能應對新的挑戰。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