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軍事頻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影師追憶國慶閱兵的日子

 

CCTV.com  2009年08月12日 12: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專題:2009國慶60年閱兵前哨站

攝影師鏡頭裏的閱兵式充滿詩意和美感 解放軍報發

  無論顯赫或卑微,每個人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用生命的痕跡記憶著過去,哪怕是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與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那些用手中鏡頭記錄一段段難忘歷史的軍旅攝影師們,在尊重歷史的原汁原味時,也融入了更多個性化的情感和行為方式——他們創造了歷史,卻渾然不知,他們定格了歷史,卻不以為然。他們只知道,作為軍人,命令下來的那一刻,就是抱起手中的“武器”,衝啊!

  張世鴻:用彩色膠片拍攝閱兵第一人

  他板直的坐姿讓人感到一位老軍人的風骨。即便身體已被歲月的滄桑浸染,但透過他的話語,仍能體味到軍旅攝影家不變的愛國情懷。眼前的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曾在戰火硝煙的前線穿梭拍攝,將後勤保障戰線的大批攝影資料送到後方。他還接受過秘密任務,進入某地連續工作了701天……都説他的鏡頭彌足珍貴,記錄下了新中國成立來無數關鍵的歷史時刻。他就是張世鴻。

  與他面對面相坐時,周圍的人都親切稱他張總。因為他是八一廠許多電影和紀錄片的總攝影。

  他今年70多歲了,但身子骨出奇的硬朗。他拍著胸脯笑著説:“這是常年扛著笨重的攝影機,走南闖北鍛鍊出來的軍人體魄。”直到現在,張世鴻還是不服老,想著跟騰安慶(1999年《世紀大閱兵》總導演)比拍黑白片,看誰拍出來的鏡頭最棒。

  追憶是從1956年10月1日的閱兵式開始的。張世鴻説:“八一廠當時正在拍一部關於蘇加諾訪華的片子,沒想到蘇加諾也去參加檢閱了,我們就跟到閱兵式上去拍。完全是一種巧合。”

  “那年的閱兵下著雨,元帥們都換上新授銜的軍裝,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部隊。方隊從雨中走過,那齊刷刷的隊形,那官兵身上散發出的霧氣,特別美,也特別令人神往。”張世鴻回憶起50多年前的場景,就好像剛剛發生過。

  “我出發前就想好了,這一神聖時刻要用彩色膠片拍,但是陰天,又有一種擔心:用彩色膠片拍下雨的場面,會不會砸鍋?因為那個年代誰也沒用過彩色膠片,心裏沒底。當時現場還有其他電影廠的攝製組,他們保守,不敢冒險,就用黑白膠片拍。我天生膽大,決定破天荒使用彩色膠片。我知道這是一次性拍攝,方隊走過去了,再想彌補是不可能的。結果拍出來一對比,我興奮地叫了起來。黑白片拍得雨天灰濛濛的,幾乎看不清楚,而彩色膠片拍出來的,層次感很強。搞攝影的都知道,頭一次用彩色膠片拍大場面,最難掌握的是曝光時間,否則就會一片模糊。沒想到,稀裏糊塗成功了。”

  更讓張世鴻想不到的是,10年後,美國出現了“新彩色攝影”理論,一個叫做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攝影師提出要使用彩色膠片拍攝“嚴肅題材”,而另外一位薩麗奧克萊爾的攝影師則認為,彩色膠片在上世紀60年代依舊沒有成熟,他的理由是,彩色膠片反映的主題色彩過於誇張,很難把握,弄不好會拙劣地表現世界,無法真正用鏡頭構建世界。在一片爭論聲中,“新彩色攝影”理論誕生了,並被歸結為是美國攝影師開創了彩色攝影的新時代。然而,讓美國人想不到的是,大洋彼岸的中國八一廠的攝影師們,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將鏡頭對準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式,並將彩色攝影這“難以把握”的主題色彩神奇般地把握住了——在濛濛雨中如實並嚴肅地營造出了一個絕佳的視覺語言和影像效果。如果美國人得知的話,恐怕就不會武斷地説是美國攝影師開創了新彩色攝影的時代。

  1984年,小有名氣的張世鴻,被八一廠作為總攝影,負責拍攝當年《國慶閱兵》紀錄片。那時,張世鴻拍攝技術和經驗首屈一指,廠領導之所以把這麼重的擔子壓給他,看中的是他的業務。其實,從表象看,張世鴻長得很年輕,怎麼看都不像個領導。但張世鴻是一個有激情、有責任心的人,拍攝準備期間,他提出一個主導思想:今天的歷史是留給後人看的,面對大閱兵這樣的重大而又嚴肅的歷史題材,真實紀錄當時的情形就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後人負責。因此,他和攝製組同仁討論再三,最終決定用傳統手法紀錄閱兵全過程。他清晰地記得:“閱兵那天,鄧小平主席的講話剛結束,全場就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隨之,出現了一點間隙性的平靜。伴隨一聲‘分列式開始’的口令,令人矚目的受閱部隊開始通過天安門——排山倒海的口號聲和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如同大地上滾過的驚雷。

  由於當時器材落後、笨重,沒有同期錄音的條件,所以現場聲音都要後期加工。我要求每個攝影師憑印象記住閱兵全過程的所有細節,以便事後注入現場聲音效果時,嚴絲合縫。果然,片子製作出來一看,比現場更逼真,更有氣勢。一位我多年的老戰友跟我説:‘我就喜歡聽你配的這些聲音,真切動人。’”張世鴻説到這裡,臉上明顯露出了自豪感。他的妻子拍著他的肩膀笑著説:“你這些事有什麼值得吹的啊?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嫁給了一名新聞紀錄片的攝影師!”但從她説話的表情中,能感覺出作為軍人妻子的驕傲和自豪。張世鴻笑了,指著他的妻子對筆者説:“她也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因為工作需要到處跑,她在家裏一個人帶孩子。抗美援越的時候,我出去了兩年,中間沒通信,她都撐過來了。現在年輕人不會理解,兩年不通電話不寫一封信是什麼感覺。”他妻子笑著説:“嫁給搞新聞紀錄片的女人不都這樣!”看著互相打趣的老兩口,筆者感受到了他們之間的溫馨和彼此的信任。也只有經歷過磨難的感情,才能如此沉靜和深邃。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