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顆運載火箭“羅老一號(KSLV-1)”
韓美媒體8月2日報道,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已從1日起開始組裝“羅老號”一級推進器及其頂部,並最終決定將國內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的發射日期定為本月中旬。屆時,“羅老號”將在剛竣工不久的韓國羅老(NARO)宇航中心點火發射升空,並將搭載一顆“科學2號”試驗衛星。如果發射成功,韓國將成為一個有獨立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並將成為世界第10個“利用本土技術從自己國土上發射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
“羅老號”火箭曾獲俄技術幫助
韓國“羅老號”火箭價值5025億韓元(約合4.08億美元),高33米,直徑將近3米,重140噸,可將一顆100公斤重的衛星送入軌道。該運載火箭工程始於2002年8月,最初定於2005年年底完成火箭製造,2007年10月發射。發射日期先是推遲至2008年12月,後又推遲至今年7月。這枚火箭原計劃于上月30日發射,但俄羅斯方面以試驗裝備軟體有問題為由,推遲了火箭一級推進器的最終點火試驗。
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官員介紹,火箭分為兩級,一級火箭由俄羅斯製造。二級火箭包括固態燃料火箭以及一顆小衛星,由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開發建造。俄方共製造兩枚一級火箭,其中一枚用作試驗,另外一枚6月已經運抵發射中心。7月30日,俄羅斯試驗機構對放在俄羅斯的那枚一級推進器成功進行了點火試驗。據韓國官員透露,韓國花費了數億美元才得到俄羅斯的火箭技術幫助。
由於惡劣天氣可能影響發射,韓國政府將發射期限定為8月11日至8月18日。“只要沒有惡劣天氣影響,‘羅老號’會如期發射。”韓一政府官員向媒體表示。
欲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之列
6月11日,韓國總統李明博在羅老宇航中心竣工儀式上説,未來10年內,將努力使韓國躋身世界航天大國之列。他希望“擔負著全體國民希望與夢想”的韓國首枚運載火箭“羅老號”能夠成功發射。
眾所週知,若想進入航天強國之列,必須掌握和具備衛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和航天發射設施等關鍵能力。韓國正是按照這個“三步走”的戰略實現自己的航天強國願望。
2006年8月,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耗時7年研發的多功能衛星“阿裏郎2號”被俄羅斯“轟鳴”運載火箭成功送入68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這顆重約800公斤的衛星載有一台1米分辨率全色相機。
2006年8月22日,韓國通信衛星“木槿花5號”發射升空,該通信衛星擁有24個轉發器,通信功率和質量明顯加強,範圍覆蓋朝鮮半島、中國東部、日本和菲律賓等。這標誌著韓國具備了製造高性能衛星的能力。
此外,2003年8月8日耗資3億美元的韓國第一個航天中心在全羅南道高興郡外羅老島開工,現在工程全部完成。
另外韓國還大力發展國産的運載火箭,按照設想,韓國計劃到2015年,在外羅老島航天中心進行多達35次的試驗發射和正式發射,把5顆科學實驗衛星和4顆多功能實用衛星送入太空,屆時韓軍的太空偵察和預警能力將得到極大提高。此外,韓國首批宇航員的選拔工作也已完成,正在俄羅斯進行培訓。
韓國的遠期目標是探月
2007年11月19日,韓國科學技術部發表了“宇宙開發路線圖計劃”,這是一項研發航天技術、登陸月球,使韓國躋身於航天強國的宏偉計劃。
根據這一宇宙開發路線圖計劃,韓國將在2017年獨自發射300噸級的發射體,2020年發射探月軌道衛星,2025年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屆時,韓國將成為航天強國之一,與其他各國展開開發宇宙的激烈競爭。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為人造衛星、發射體、宇宙探測和衛星活動等4大推進實現的內容。在人造衛星方面,韓國決定在2020年以前實現完全達到技術自立的目標。有關各項目的技術自立時期,以及低軌道實用衛星是在2016年以前實現,影像雷達實用衛星是在2020年。在小型衛星方面,于2010年發射3號科學技術衛星以後,每隔三四年便發射1顆100公斤級的小型衛星。此外,每年還要發射兩顆10公斤級的超小型衛星,進行基礎技術研究等工作。
宇宙開發路線圖計劃的最終目標雖然是登陸月球,但是在研發的過程中,很多有關方面的技術可以立即運用,如利用衛星傳送影像和衛星定位系統等,這些都是路線圖計劃中的推進目標。通過發射衛星,韓國在航天技術方面已積累了經驗和技術,羅老航天中心完工以後,韓國將進入正式研發航天技術的軌道。
軍事工業與國防投入逐年增加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開始大力發展本國的國防科技工業。隨著年財政收入和軍費比重的逐年攀升,加上其較強工業基礎和發達的IT技術水平,韓國的軍事工業獲得很大發展。
在過去的30多年裏,韓國在經濟上近乎于奇跡般的發展,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它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963年時僅為100美元,還處於貧窮國家之列,而按2002年的國民生産總值2766億美元計算,其人均國民總收入已上升到9800美元,成為世界排行第12位的經濟強國。另外,韓國還是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最早恢復經濟活力的國家。
坐擁雄厚的經濟、技術實力,身處朝鮮半島緊張對峙的環境,韓國在軍隊和裝備上不斷追求現代化。在1995~1999年的5年中,韓國的海外採購總值達60多億美元,是世界第4大軍備進口國,已經成為令全球軍火商垂涎的亞洲最大的軍品銷售市場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美國的援助下,韓國開始發展軍事工業,如今已建成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軍事工業體系,能生産飛機、艦船、導彈、坦克、裝甲車輛、重型火炮、輕武器與彈藥等各種武器裝備;軍事工業正在由許可證生産、合作生産向自行研製過渡;常規武器不僅自給自足,而且還能大量出口。
另外,韓國政府大力推行國際合作,在購買國外武器裝備時,要求外國企業轉讓技術、培訓人員以及進行補償貿易,對數額較大的進口武器裝備,都要求外國供應商提供至少50%的補償,本國企業因此獲得了合作製造進口武器裝備零件的機會,最終大多過渡到取得許可證在本國生産該武器裝備,這樣在提升軍力的同時,培育和促進了本國軍事工業的發展。
韓航空工業和造船業實力較強
韓國多年來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工業總體發展思路,特別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韓國人意識到要發展自己的飛機製造業,首先要形成一定規模。
在韓國政府指導下,大宇重工、現代和三星三家大型公司將各自的航空航天部分合併,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組建了韓國航宇工業有限公司(KAI),成為韓國航空工業的第一大企業,也是韓國唯一的飛機整機製造商。2000年,KAI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專門的飛機製造商。
在很大程度上,韓國的航空製造業屬於通過補償貿易形式獲得的合作生産以及許可證生産形式,因而技術起點相對較高,特別是其F-16的生産項目,大大提升了其航空工業的製造技術水平。加之韓國與西方世界的特殊盟友關係,在一些較為尖端的技術上所開展的合作,也使之具備了一定的研發能力。
同時,韓國的造船業有悠久的歷史,目前已具備了從研製立項、整體設計、建造總裝直至交付海軍服役一整套工程程式和技術能力。世界船舶統計權威機構的測算數據表明,韓國的年造船能力已接近3000萬載重噸,與傳統造船大國日本不相上下。根據有關的資料分析預測,到2010年世界造船能力接近1億載重噸,其中韓國造船産能將達到3200萬載重噸。幾乎佔世界造船能力的三分之一。 (李莉)
相關鏈結:
責編:王群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