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軍事頻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駐藏部隊某摩步團進行大規模實戰演練(組圖)

 

CCTV.com  2009年07月31日 08: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西藏軍區某摩步團列裝的國産新型96改型主戰坦克 孫國明 攝

  本報記者 夏洪青 楊 彪 王衛東 特約記者 趙丕聰

  世人仰視珠峰,因為它有無與倫比的高度!

  1990年8月1日,我軍高海拔地區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西藏軍區某摩步團在珠峰腳下誕生。上級授予該團的錦旗上寫著“高原鐵騎,戍邊衛國”8個大字,從此這8個大字成為一茬茬官兵報效祖國的錚錚誓言。

  組建19年來,該團官兵牢記使命,緊跟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步伐,用汗水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個值得世人仰視的高度——

  他們刷新了4晝夜不間斷滲透作戰等60余項高原軍事訓練紀錄;

  他們填補了裝甲車橫渡雅魯藏布江、海拔4800米雪線步裝協同演練等200多項高原軍事訓練空白;

  他們出色完成重大戰役演習、迎外展示、國際維和等重大軍事任務,連續11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打贏明天的戰爭”,是銘刻在官兵心中的使命

  從誕生之日起,摩步團便成為大家矚目的“寵兒”:人員構成最優,都是從戰區十幾個單位抽調來的佼佼者,基本骨幹都在上級組織的各類比武競賽中奪過名次;裝備配置最新,很多裝備不但在全軍是一流的,有的還是總部專門研發的“獨生子”……

  環顧四週,唯我最“牛”,這讓剛剛組建的摩步團一些官兵翹起了尾巴。

  不久,千里之外的海灣戰爭爆發了。

  精確打擊、電子戰、立體戰……電視屏幕上呈現的全新戰爭場景,讓自我感覺良好的官兵們受到了震動。

  抬頭看世界,低頭看自己。摩步團官兵找到了差距:某型裝甲車被當作普通的交通工具開著四處跑,某型車載電臺因操作繁瑣而被晾在一邊,實兵演習還是像傳統步兵那樣攻山頭……

  於是,一場“海灣戰爭給了我們哪些啟示”的群眾性大討論,在全團如火如荼展開。官兵們深刻認識到:僅靠“刺刀見紅”贏得勝利的年代已經過去,作為新時期中國軍人,要肩負起打贏責任,必須掌握更多的現代軍事知識、技能。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新成員,你們雖然沒有光榮的歷史,但要有創造光榮未來的決心。你們的使命,就是打贏明天的戰爭。”在團隊組建動員會上,上級首長的這番話深深銘刻在摩步團每名官兵的心中。

  思想觀念的變化,帶來審視戰鬥力視角的變化。

  運籌軍事工作從封閉走向開放。團黨委開拓創新,每年都派人到院校、上級機關學習深造,每逢重大軍事任務都主動請專家、行家幫助審視方案,電子戰、信息戰、電磁戰等全新作戰樣式,一體化作戰等先進的軍事思想,成為指導軍事實踐的“腳本”。

  官兵們主動拿起“打贏明天的戰爭”這把尺子,對以往訓練場上所熟悉、所習慣的一切進行衡量,40多個中看不中用的傳統“把式”、“金牌”項目被忍痛割棄,打武裝直升機等30多種新課目應運而生。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走得遠。這些年來,摩步團官兵追波逐浪挺立在世界新軍事變革前沿,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跡。

  2000年10月,我軍高寒山地信息化對抗演練拉開帷幕。演習以“非接觸式”開始、結束。儘管對抗雙方未放一槍一彈,打完仗也沒碰面,但在“發現即摧毀”的評判標準下,實力不弱的“藍軍”,在“紅軍”摩步團神出鬼沒的電子摧毀打擊下慘敗。

  奇怪!不見面,不開槍,演習也能定勝負。這回,摩步團官兵讓近在咫尺的兄弟單位對信息化戰爭體驗了一把。

  2003年11月,西藏軍區邀請10多名內地裝甲部隊的精英和軍隊院校專家,帶領從西藏軍區所屬部隊抽調的戰鬥骨幹組成“藍軍”分隊與摩步團進行對抗演練。“藍軍”做了充分準備,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摩步團官兵以電磁覆蓋這一“前衛”戰法讓“藍軍”成了瞎子、聾子。參加演練的院校專家佩服地説:“沒想到偏遠的雪域高原,還有一支現代化程度如此高的部隊。”

  2005年10月,總部和成都軍區聯合工作組進駐摩步團考核戰鬥力建設達標情況。出於穩妥考慮,有人建議他們以傳統訓法戰法為主迎考,摩步團官兵謝絕好意,在考核場上將網絡戰、電子戰等信息化訓法戰法演繹得淋漓盡致,並最終在滿分1000分的考核中取得了982分的驕人成績。

  生命有禁區,挑戰無禁區——

  靠創新趟路解難,“駕長車”馳騁“世界屋脊”

  記者到雪域高原採訪,時逢我軍某新型主戰坦克列裝該團。裝備一進營區,官兵們就像見了老朋友一樣,鑽進駕駛室,啟動點火,熟練地操作起來。

  新型主戰坦克信息化含量高,操作複雜。正常情況下,一般都要經過一年培訓才能掌握其技術、戰術性能。新裝備剛到,該團官兵就能如此嫻熟地操作,令送裝的專家大為詫異:“神了!你們團官兵是咋學會的呢?”

  團長鄭衛國告訴記者:半年前,得知這種新裝備要裝備到團隊,團裏就叫響了“爭分奪秒搞攻關、裝備到手就熟練”的口號。他們從廠家找來技術資料,組織官兵進行強化模擬駕駛訓練和技戰術性能研究。

  然而,部隊剛組建時,卻是另一番光景。

  一切皆新:新裝備,新成員。

  一切皆無:無教材,無人才,無先例。

  一切從零開始。第一次集合全團官兵到訓練場,時任團長孫德宇問:“誰會操作裝甲車?”大家面面相覷,無人應答。

  他們靠什麼實現這巨大的跨越呢?答案是創新。

  作為我軍高海拔地區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摩步團官兵始終清醒地認識到:在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只有依靠創新,才能趟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

  那年9月,摩兵團官兵駕駛戰車參加上級組織的野外攻防綜合演練。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發起衝鋒最後搶佔制高點的關鍵時刻,摩步團裝甲車動力不足,居然被兄弟單位徒步負重的步兵甩在了後面。

  “‘風火輪’竟然不如‘鐵腳板’,問題究竟出在哪?”他們不遠千里從科研院所和生産廠家請來技術專家進行會診,得到的答覆讓他們大失所望:“在海拔高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內地40%的高原環境下,缺氧會導致裝甲車發動機功率降低25%以上,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目前尚無有效的解決辦法。”

  不信那個邪!團裏依靠自身力量組成攻關小組。為了弄清發動機工作原理及技術性能,他們查閱了1000多萬字的相關資料,設計的草圖堆起來足足有4尺多高。經過近一年的刻苦攻關,他們通過改進進氣道增加氧氣、調整供油角增大供油量等辦法,成功破解了該型裝甲車高原動力衰減的問題,使“鐵騎”順利渡過了“水土不服”關。

  世上無難事,只怕創新人。

  相關鏈結:

1/9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