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軍事頻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軍完成中越邊界最高山峰首次巡邏任務(組圖)

 

CCTV.com  2009年07月12日 08:5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叢林行軍帶根竹(木)棍,既可打草驚蛇,又可當拐杖使用

叢林行軍喝開水,驅寒又衛生

叢林中毒蚊蟲肆虐,一旦被叮咬,瞬間即紅腫

在茂密的竹林裏艱難前行

  ■本報記者 姜興華 通訊員 嚴浩 鄧媛

  海拔3074米的雲南金平縣境內的西隆山,是中越陸地邊界線上最高的一座山峰。2008年底,隨著中越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結束,西隆山上佇立起了第42號界碑。前不久,雲南邊防某團一個小分隊歷經4天4夜挑戰生命極限,終於完成了勘界立碑後的第一次巡邏。請看本報記者發回的親歷報道——

  “出發時穿的第一雙膠鞋有誰的沒壞?”

  “沒有!”

  “誰的水壺裏還有半壺水嗎?”

  “沒有!”

  “防毒蛇蟲的‘季德勝’能保障3人一板嗎?”

  “不能!”

  巡邏已經進入第3天,密林深處中的西隆山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帶隊的某邊防團團長周虎山聽到一連串的回答後不由得眉頭緊鎖。

  這是中越陸地勘界結束後首次前往中越邊境42號界碑巡邏的某邊防團巡邏隊。目前已人均穿壞一雙膠鞋,所攜帶的部分食品、藥品在涉河時被沖走,飲用水也已基本耗盡。周團長著急的不光是眼下“彈盡糧絕”,更著急的是前方不知潛藏著多少殺機。

  當地縣誌稱:“西隆山自然保護區地勢險峻,氣候多變,野獸出沒,毒蛇蟲肆虐。除上世紀50年代中蘇聯合科考隊、90年代中越聯合堪界隊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隊等登頂外,當地也只有幾名老鄉在上述活動中當嚮導登過頂。”由於登頂的人少,加之10餘年前一名上山考察的鄉幹部因誤食有毒植物身亡,使西隆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當地人談西隆山色變。

  “不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征服死亡叢林!”團政委陳太文扯著嗓子發出動員令後,隊伍又向前挺進……

  攀絕壁:團長險些墜下懸崖

  “抓住竹竿!”一聲大喊在山谷間回蕩。

  中午時分在攀越一處絕壁時,周團長抓住繩子向上挪,為避讓一塊落石,身體突然失去重心,在懸崖上蕩起了“鞦韆”。三級士官和文軍連忙伸下一根竹竿,並大聲提醒團長。

  周團長蕩了七八下“鞦韆”後,終於抓住了“救命竿”!

  剛才的冒險是不得已的行動。擋在我們前面的懸崖高約10余米,像刀削斧劈一般。如果繞開懸崖,至少要多行軍2個小時。無奈,周團長決定借助繩索攀上懸崖……

  官兵們看看周團長面不改色,也把繩索一端係在腰部,借助岩藤,踏著岩縫,一個接一個猿猴似的攀到壁頂。

  剛登頂,一條不到一尺寬的小徑似一條飄帶又擺在我們面前:右邊是峭壁,左邊是深淵,腳下仿佛在隨著流動的霧氣搖晃。

  記者學著官兵們,緊貼峭壁,倆人一根揹包帶,一人係一頭係在腰間,互相照應著向前挪,腿下有些發軟……

  慢慢地,記者的恐懼感消失了,戰士們步子也輕快多了。險惡環境的強烈刺激,使身體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強了。鑽“樹洞”:與毒蛇蟲共舞

  “毒蛇!”記者剛鑽過一個樹洞,就被一條頭呈三角形狀的蛇擋住了去路。儘管記者多次經歷過類似場面,但看著它張著血口、吐著毒芯的“面容”,下意識地叫起來。

  “別動!”身後的陳政委連忙將一把雄黃灑在記者腳前,與記者“對峙”的蛇,“嗖”地溜走了。

  陳政委説,雲南邊防氣候濕熱,冬天也會見到蛇,尤以竹葉青、眼鏡蛇最多。防蛇最好是先“以靜制靜”,再用雄黃、硫磺等化學藥物來驅趕,也可用煙熏。

  我們穿越的是一條長約5公路的箐溝。溝裏橫七豎八的架著枯樹,大家不得不鑽枯樹“搭建”的“樹洞”。但只要稍碰動雜草和樹枝,蚊子、毒蟲就“嗡嗡”撲來。提著嗓子眼與“毒蛇蟲共舞”近兩個小時,我們才有驚無險地走過箐溝,但是幾乎所有人身上,都留下了長腳蚊和蛘蟲叮咬留下的大包與紅斑。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