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周兵是紀錄片《故宮》的總導演,

  93年至07年曾在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任《東方之子》欄目編導,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紀事》欄目製片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

  周兵自認為,首先《東方之子》為他打下了一個職業化電視創作的基礎,從《忘不了》到《周恩來》再到《紀事》,完成了用真實再現或做歷史文獻片的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然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2003年,他擔任百集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同年,《故宮》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廣播電視節目獎";第八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人文及社會類最佳長篇紀錄片、最佳攝影;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紀錄片獎最佳長篇紀錄片獎、紀錄片單項獎最佳編導獎、最佳攝影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購買了《故宮》國際版特輯的海外獨家發行代理權,並在《故宮》的基礎上改編完成了兩個小時的《解密紫禁城》,在164個國家播出,全球有2.9億人收看(數據來源於《人民日報》)。

  2001年,周兵跟故宮的幾個朋友聊天,偶然提起可以拍一個有關故宮的紀錄片。從有這個想法到立項報批,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困難重重,有幾次周兵都認為沒有希望了,最後還是獲得了一線生機。

  拍攝《故宮》周兵和他的團隊在故宮裏呆了四年,時常出入辦公,雖然不像寫字樓那麼舒服,但是可以親近故宮的清晨傍晚、下雪下雨、四季變幻,一個人走在遊客散去的宮城下,聽聽故宮各種各樣的聲音,感覺也很幸運。因為白天有遊客,劇組只能在早晚拍攝。在故宮裏走很長的路,不能總是開車,他們就騎個三輪車顫顫巍巍地運送設備。冬天拍攝的時候,故宮要比外面的溫度低好幾度,有時為了2個小時的拍攝,準備工作要做上2、3天。

  周兵回憶第一次去故宮是來北京讀大學的時候,就是感覺走一趟特累,但十幾年後打算拍故宮之前,就覺得故宮這個體裁可望不可及,除了敬畏之心,就覺得自己文化底蘊非常淺,每天在拼命看書,拼命學習。

  2006年《故宮》在CCTV1黃金時段播出一週後,據AC尼爾森數據顯示《故宮》在北京地區的收視率,超過當時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京華煙雲》。兩年以後,《故宮》的精美仍然被很多人稱讚,然而也遭到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和爭議,包括指責《故宮》迎合觀眾低俗口味、娛樂化的傾向,模倣《Discovery》(探索)痕跡嚴重。

  對此周兵覺得都有道理:"大家判斷標準不同,我們也沒有太明確的看法。《故宮》的創作團隊主要來自《東方時空》,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只能説我們團隊的風格,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故宮》不光借鑒了DISCOVER的風格,還有很多國家地理、日本、韓國等等紀錄片的風格。的確有人説這是中國紀錄片的新嘗試,但我不是紀錄片新人,做故宮的時候更不是。"他承認一個片子的産生,當然會帶有強烈的個人化傾向。然而他們的創作,在尺度的拿捏中,更多地考慮到了普通觀眾的需求和喜好。《故宮》希望做的是一個廣泛傳播和推廣普及工作,讓更多的人對中國偉大的文化遺産産生濃厚興趣。

  人們常説,中國有兩座故宮,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做《故宮》的時候周兵就和台北故宮有接觸,《台北故宮》算是姊妹篇。內地的大多數觀眾不能親臨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固然是一種遺憾,而缺憾的是有很多本來是完整的文物現在分飛兩岸,比如三希堂中的《伯遠貼》、《中秋貼》在北京故宮,《快雪時晴帖》在台北故宮;《富春山居圖》的子明卷和無用師卷在台北故宮,《富春山居圖》中的《剩山圖》在浙江博物館……讓人在黯然中,對明天有了一種溫暖的暢想。

  從06年到08年,周兵和攝製組共去過4次台灣,加起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採訪到了少數幾位仍然健在的1948年文物運送親歷者。老人們説,當時以為幾個月就能回家了,很多人根本沒帶家眷,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

  實際上,周兵也想通過台北故宮從1948到2008這60年的歷史把台灣的一些信息、台灣的歷史呈現出來。比如50、60、70、80和90年代台灣人的一些生活和文化性。從1948年的淮海戰役前後開始運,到1950年,這65萬件文物基本上在台灣落地了。還有,實際上台北故宮的文物還有一批是從日本接收回來的。抗戰勝利以後,有一批文物沒有運回大陸,而是直接從日本運到了台灣,這一段也是很有故事的。

  "兩座故宮博物院各有韆鞦,各有特色,有不一樣的東西。北京故宮有明清地上建築,文化遺産,輝煌渾厚,館藏文物150萬件。台北故宮從最初建成就是以現代博物館的理念為基礎,1965年建成,館藏文物65萬件。兩個故宮博物院都偏重於收藏和高端學術研究,但是台北故宮更注重於民眾教育,更時尚一些。"

  《台北故宮》在攝製中,攝製組還採訪了很多台灣文化、藝術名人,林懷民就把台北故宮博物院對他的影響直接反映在他的雲門舞集的作品裏,周傑倫的《青花瓷》也有靈感來源於此。周兵回憶有兩個場景特別感動,台北故宮的文物展總是人很多,像菜市場人擠人的。他看見一個父親,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父親很耐心的帶著孩子,跟孩子嘮叨著。另一個場景就是,一個歲數稍微大點的大學生,帶著七八個師弟師妹,跟他們講,這幅畫是怎麼回事,這幅字是怎麼回事。"當時聽著我都很慚愧,因為我拍台北故宮很多時間,很多文物都不熟悉。我第一感覺就是,至少在台北,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人們一生中要去很多次台北故宮,台北故宮好像成為文化的教育基地,傳統文化的地方。"

  所以,與《故宮》居高臨下、皇家氣派的風格不同,周兵將他在台灣所感受到這種貼近於民眾的氣息帶進《台北故宮》,用他的話説就是更加樸素,人性化,更適合於大眾傳播。

  除此之外,周兵的手上還在做的紀錄片有《敦煌》、《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等,幾乎都是歷史、文化、藝術選題。

  "傳統文化的東西我都喜歡,正好個人愛好和工作相對結合比較近--緣分吧,從我個人來説總是圓夢。"

  周兵1990年剛工作就喜歡收藏瓷器書畫,現在幾乎不做了。那時候北京潘家園市場他幾乎每週都去,現在做了這麼多國寶片子,看了這麼多好東西,很奇怪自己的心卻淡了。

  "中國話説:緣聚,緣散。大部分人收藏的好東西最後都會捐到博物館,所以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把文物的故事傳播給更多人。"

  周兵

  原籍江蘇蘇州,1968年4月1日出生於甘肅蘭州。

  1991年,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電視編導專業,文學學士;

  2004年至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及博物館係藝術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曾任蘭州電視臺編導、攝像;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編導;《紀事》欄目製片人;

  2003年,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目組製片人、百集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

  2007年至今,東方良友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總編輯;

  2008年至今,任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特別節目部主任。

  文/馬玥

  (來源:良友紀錄)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台北故宮》總導演周兵:講講兩個故宮的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