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張以慶,男,生於1954年,北京人,漢族,現任湖北電視臺紀錄片編導、獨立製片人、高級記者、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

  1987年起在湖北電視臺擔任編導。2002年獲“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同年獲“范長江新聞獎”。
紀錄片《舟舟的世界》(1997年),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特別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及最佳編導單項獎、全國奮發文明進步獎電視類大獎。另外獲法國FAPA加拿大蒙特利爾藝術電影節等6項國際影視比賽提名。

  紀錄片《英和白》(2000年),獲四川電視節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創意、最佳導演、最佳音效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最佳編導單項獎。入選2002INTUT——國際電視大會和2002PSBT——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多元化文化學術討論大會。

  紀錄片《幼兒園》(2004年),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紀錄片獎;第10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人文類紀錄片創意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優秀攝像獎;中國彩虹獎二等獎;“中國橫店影視城杯”紀錄片大獎人文類長片金獎、長篇編導獎、最佳音響獎;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大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長篇類大獎、最佳編導獎、最佳攝像獎。(2005年),獲亞太國際青少年電視節最佳紀實片獎;INPUT2005世界公共電視大會入選片;第八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人文及社會類最佳長紀錄片獎提名獎、最佳導演獎提名獎、最佳攝像獎提名獎。

  從業十多年來,張以慶憑藉其獨到的藝術鑒賞力、強烈的敬業精神,在電視專題片、紀錄片國內外大獎的蟾宮中連連折桂,囊括了九個省級電視一等獎、1個全國“五一工程獎”,3個國家級政府一等獎、3個中國電視金鷹獎、3個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最高獎、4個國際大獎、8個國際大賽提名獎。不僅奠定了湖北電視臺在紀錄片創作方面的國際地位,也使他本人成為目前紀錄片業界公認的風雲人物。他的作品,從《紅地毯上的日記》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兒園》,在紀錄著一段真實、抒發出一種關懷的同時,往往能創造出一個神奇、留下一種思索、引發一片爭鳴。

  從一名普通工人到藝術創作領域的高級記者,張以慶實現了其人生目標的跨越、理想信念的昇華。而支持這個轉變的恰恰是十年工人生涯練就的不變本色:質樸超然的個性、謙遜無私的品格、對平凡生命形態的感知洞鑒,甘於寂寞、遠離誘惑的恬淡心態——這些正是一個紀錄片人所需具備的職業功夫。

  一、匠心獨具、個性彰顯

  張以慶每件作品的出爐都以一種清新的個性帶給人們一個震撼。這與他的慧眼選材是分不開的。他説:“一個成功的編導首先應該是一個挑剔的觀眾,得要像觀眾變換頻道一樣先把一個又一個的選題否定掉,即先明白有所不為才能更好的有所為!”

  這種匠心獨具的選題方式和近乎自虐的嚴謹作風確保其作品的個性和品質,同時還得到湖北電視臺臺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大力支持,張以慶成為全臺唯一的免檢編導,選題逢報必過!

  《紅地毯上的日記》是張以慶的成名之作,完成于十年前。講的是一幫為藝術體操而獻身的女孩的故事,原本定的是拍冠軍伏明霞的,可張以慶苦苦追蹤3年後,決心拍一群永遠成不了冠軍的孩子,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觀照冠軍的成長,以昭示體育的殘酷和人的精神,從而産生一種悲壯的美。這部作品榮膺首屆中國少兒電視“金童獎”一等獎就不足為奇了!

  在《起程,將遠行》中,張以慶又將視角轉向一群剛剛畢業分配的大學生,對他們在入世之初的行為進行成功觀照,使湖北電視臺蟬連第二屆“金童獎”一等獎。其後張以慶又一力作《導演》同樣啟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讓一位女高中生反串電視導演,這一過程蘊藏著太多的新奇和懸念。《導演》再次為湖北電視臺捧回“金童獎”一等獎的殊榮,成為當年電視界的一種奇跡!

  匠心獨具,別樣選材,在張以慶其後的創作中詮釋得更為精彩。從《舟舟的世界》開始,張以慶的作品登上國際舞臺。他發現了一名弱智人與音樂的不解之緣,從中提煉出一個關照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以及人的生存環境等重大命題的大選題!該片榮獲包括“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奮發文明進步獎、“金鷹獎”、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在內的6項全國性大獎和“布達佩斯國際電視節提名獎”、法國FIPA提名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和中國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評獎在內的4項國際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99年法國FIPA國際電視節上,《舟舟的世界》是從全世界300多部參賽片中選撥出的17部入圍作品之一,成為亞洲唯一入選決賽的作品;在第18屆加拿大蒙特利爾藝術電影節這個世界電影人、電視人所關注的大賽決賽中,張以慶導演的《舟舟的世界》再次榜上有名,而上一屆這個位置上的中國導演是陳凱歌!

  還值得一提的是,《舟舟的世界》登上了歐洲和美國的主流媒體,並且成為湖北臺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境外賣版權的節目,先後被譯成英語、法語、德語進入國際市場。該片還為中國申辦2008年特奧會做出重要貢獻。

  隨著作品《舟舟的世界》榮譽的加碼,作品中的主人公舟舟走出自己的世界成為世界的舟舟,成為世界公眾人物,被CCTV、《人民日報》、《紐約時報》等國內外各大媒體廣泛報道,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受到江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和當時美國總統克林頓的熱情慰問,為各國駐聯合國大使演出,在肯尼迪藝術中心瀟灑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

  成功永遠惠顧有思想有準備之人。以《舟舟的世界》作為新的起點,張以慶更加成熟和自信地站在國內國際紀錄片創作的舞臺上去發現、去思索。《英和白》繼續著張以慶作品一貫主張的人文關懷,秉存著湖北電視臺的公益特色之宗旨,將視角轉向由一隻熊貓、一個人和一台電視機構成的一種生活存在,啟發了人們對生活現象背後的思考。這部作品一舉奪得2001年中國四川電視節“金熊貓”國際紀錄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導演、最佳創意、最佳音效四項國際大獎,擊敗了包括BBC在內的全球60多個著名電視機構選送的節目,成為本屆電視節上獲得獎項最多的紀錄片,也是中國在歷屆國際電視節上獲得獎項最多的一部紀錄片,奠定了湖北電視臺在紀錄片創作方面的國際地位。這部片子被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年度文件稱為“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在國內學術界引起極大震動。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主席陳漢元説《英和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紀錄片,它是一部滲透哲學思想的哲學片,該片還在國際業屆受到重視,來華講習的英國BBC大牌製片人艾利克斯説“我想《英和白》的導演可以大搖大擺地坐在這個會場上,因為這是我已多年沒看過的好片子。”瑞士國際紀錄片節主席、國際評委讓?佩雷特説:“天呢,這居然是一位中國導演的作品,太不可思議了。”

  二、思想精髓、藝術精湛

  張以慶的成功既是個人的榮譽,也是湖北電視臺的榮譽。其一部部經典之作的問世都伴隨著一個個獲獎消息的鼓舞。湖北電視臺的影響擴大了,在全國省級電視臺的地位提高了,在國際紀錄片舞臺上的位置突顯了,這些雖然不完全歸功於幾部片子的獲獎,但張以慶的努力和成功確實為湖北電視事業開創了多個第一。

  張以慶憑著他對生命原生態的洞察力以及後天的努力與堅韌,使他同樣能夠步入事業的輝煌。10多年來,他的許多作品被選作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廣播學院、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師劇學院、武漢大學以及台灣淡江大學、美國紐約城大學的教學片。其本人先後被邀請到國內的上述知名學府去開設講座。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謝小晶説,張以慶是導演係有史以來邀請的第一位電視人,可見其實力和影響。CCTV重金聘請的英國BBC大牌導演艾利克斯看過《英和白》之後非常激動,認為這是一部他多年以來沒有看過的非常好的片子,並説BBC有播放這個片子的位置。隨著《英和白》在國內及國際上屢獲大獎,張以慶已被上海衛視等多家媒體邀請,成為被採訪的對象。2000年《文匯報》評選中國紀錄片世紀初最有實力的導演,張以慶成為被推出的3位導演之一。《電視研究》辟專版對《英和白》的創作進行學術爭鳴。

  三、理論創新、理念獨到

  電視的落後歸根到底是創作理念的落後。張以慶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績,與其學術觀念上的創新並勇於實踐是分不開的。做片子對一個普通的編導來説是一件事,而紀錄片之於張以慶卻是“一種境界、一種做人的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愛好、仍至一種信仰和終極的託付。”他的紀錄片創作理念十分獨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紀實派將紀錄片的創作推向了高潮,引起了電視界乃至社會各界的重視。

  在這個背景下,張以慶的《英和白》以一種全新的創作理念被同行評價為“給沉寂已久的紀錄片帶來一絲生機”,張以慶同時被譽為“紀錄片技術派創作手法的代表”,大有取代紀實派、重升紀錄片創作之勢。張以慶先後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理論文章10篇,其中的著名的論斷“好的作品不是拍出來的,而是思考出來的,是以耗去一部分生命作為代價換來的”、“前期拍攝的‘素材’是‘想法’、‘觀念’、‘主題’這些主觀領域的素材”、“所謂時間長度藝術遠不是指片長或素材的長度,而是更長更長思考的結果”等等引發了紀錄片創作中的路線之爭,召來許多業界精英的討檄文章。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何書六老師甚至將這種觀念之爭上升到事關紀錄片“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評價説張以慶的《英和白》維持如此持久的注意力,這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人們對《英和白》的關注已超越了其作品本身,而是提升到關於紀錄片本性層面的路線之爭。

  張以慶的理論與創作引起業界如此之重、之久的關注,這的確昭示了代表著湖北電視臺的張以慶的感昭力及其理論的生命力。畢竟,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張以慶的作品,必然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張以慶的思想。因為他是人文精神的捍衛者!

  四、敬業務實、質樸無私

  張以慶是個“工作狂”,這是無人不知的事實。張以慶是個樸實的完美主義者,其對美的追求使其作品極具藝術的感召力。他説,“完美是一種珍貴的瞬間感受,而瞬間即永恒。”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這種永恒的瞬間記錄下來。為此,10年前,他和他當時的攝像師姚建華半夜為拍一個靜物蘋果折騰了3個多小時,終於使蘋果有了一種立體感!看過張以慶片子的人都有一個感受,音樂和片子的風格十分貼切,為了幾分鐘甚至幾十秒的音樂,張以慶可以聽上幾百首樂曲,而曲子的情緒決定了片子的節奏。音樂的選擇和氣氛的確構成了張以慶片子的獨特魅力。

  他工作認真在湖北臺是出了名的。一部《紅地毯上的日記》,張以慶隔天騎著自行車在拍攝現場跟蹤觀察,僅15分鐘的成片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一部《起程,將遠行》片長60分鐘,而他卻天南地北地拍了1200分鐘的素材;一部《舟舟的世界》50分鐘,他足足拍了10個月近2100多分鐘的素材,70多盤錄像帶,後期剪輯時常常為了一個鏡頭而熬到深夜。由於湖北臺設備緊張,他就主動把白天時間讓給做欄目的記者們,自己通宵加班。為寫該片的解説詞,他常常圍繞著東湖一圈圈地轉。紀錄片《英和白》沒有解説詞,所有字幕提示詞才1000多字,而張以慶所做的文字記錄竟有10萬多字。拍攝紀錄片《幼兒園》時,他無暇顧及年邁的父母……他的這種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體現在每一部作品之中。

  和張以慶一起從事節目製作的人,許多都已走上領導崗位,有的也下海當了大款,而張以慶至今都沒有動搖過創作精品的初衷。生活中的張以慶充滿愛心、謙和公正,工人出身的他一直保持著吃苦耐勞、盡責敬業、遠離誘惑、甘守寂寞的本色,他雖然是湖北電視臺名氣最大的導演,但他同時還是最懂得尊重合作夥伴的電視人,這是同伴對他的評價。《舟舟的世界》使他一舉成名,許多人許以重金找他拍電影、拍電視劇,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當舟舟生病住院時,張以慶第一個站出來捐款。在他的影響下,湖北電視臺原國際部的許多編輯記者們都慷慨解囊。臺裏為了表彰他取得的成績,給予了2萬元的獎勵,而他卻將這2萬元分給了參加節目製作的所有的同事們,甚至連投資方的參與者也不例外,自己拿的是最少的一份。正是他這一無私的表現,激勵了投資方加大投入力度,繼續與之合作,並鼓勵張以慶拍攝《幼兒園》。

  從業10多年來,他先後10多次被評為局臺先進工作者,相繼獲湖北省新聞名人、省勞模、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等稱號,並一舉榮獲“范長江新聞獎”。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質樸超然 謙遜無私——湖北電視臺高級記者張以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