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從1994年博士畢業留北京師大藝術系教書至今,16年歲月從身上流過,我的學術研究領域從文學、藝術理論、電影電視再到紀錄片,一路縮小地盤。現在,紀錄片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教書、研究和製作,佔有我幾乎全部的時間。這並不是誰的指令或安排,而是主動選擇的結果,我從紀錄片裏找到了生命的意味:以生命記錄生命,從時間裏發現生命的秘密。
作為教員,我最珍惜的課程是本科生的《紀錄片製作》和研究生的《紀錄電影美學》。為了在講臺上心裏踏實,我又開始參與紀錄片製作。這些年裏,北京電視臺陳大立先生、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廠高峰、吳金華、鄭富權先生、中國電影資料館陳景亮、傅紅星先生、中央電視臺陳曉卿、肖同慶先生、中國教育電視臺康寧女士和陳宏先生、上海電視臺應啟明先生、重慶電視臺雷衛先生等業界朋友和領導給予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於是就有了《流年》(1998)、《居委會》(2000)、《經典紀錄》(2001)、《白馬四姐妹》(2003)、《世紀長鏡頭》(2004)、《發現民間》(2007)、《世紀經典》(2008),直到《小人國》和《成長的秘密》(2009)。這些作品幾乎都是我的研究生和我一起完成的,其間教學相長,切磋磨礪,年輕的智慧和激情一次又一次激活我的思想,教學、研究和製作融為一體。
其實,我的紀錄片製作也常常與學術相關:《經典紀錄》和《世紀經典》梳理了世界紀錄片史上16位大師和10次美學思潮,《世紀長鏡頭》記錄了中國電影教育奠基人、紀錄電影製作人孫明經先生和他的電影,《發現民間》記錄著名畫家靳之林先生在陜西和湖南發掘、搶救民間藝術的往事。
不過,我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者,研究領域逐步“向瘦小裏耗”(詩人徐志摩語),文章也少而雜,十年之間,關於紀錄片的個人著述也就這麼一本小冊子。唯一可安慰的是,集中所有文章都有感而發,不作呻吟語。收錄在集子裏的文章分為三編,“美學與工業”專門探討中國紀錄片問題,“大師與歷史”研究電影大師對於歷史的影響,“思潮與運動”則簡單勾勒了20世紀世界紀錄電影的美學剪影。這些文字也反映了研究方向的變遷:原來致力於百年間世界紀錄電影知識和理論體系的建構,近期聚焦于2000年後世界紀錄片和中國紀錄片現狀、尤其市場化發展之路。
2000年以來的一段時間是國際紀錄片的黃金十年,也是中國紀錄片的尋路十年。我不知道這些文字對於中國紀錄片是否有一絲溫暖,如同詩人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所説的: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
感謝《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現代傳播》、《藝術評論》、《電視研究》、《中國電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等雜誌,集子裏多數文章都曾經在這些雜誌發表;感謝黃會林教授多年來一直支持我的研究和創作,冒著酷暑為本書作序;感謝京師青年教師出版資助基金支持本書出版,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陳宵佳編輯為本書辛勤工作。感謝你們給予紀錄片的溫暖。
張同道
2010年6月28日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