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為了鼓動群眾,爭取民心,各國政府紛紛成立專門機構製作宣傳電影,採用當時這種最為先進的大眾媒介為自己鼓噪吶喊。紀錄電影由映照自然的鏡子一躍成為鼓動戰爭的號角。
《意志的勝利》是一部關於納粹、關於希特勒的神話。它記錄了1934年納粹黨在紐倫堡舉行的黨代會,主要內容為希特勒演講、閱兵以及群眾集會等。影片一開始就賦予希特勒神的位置,他乘坐專機緩緩地在雲層穿梭,整個城市和人群在等待他的到來。一個人與一群人的對比、仰望視角成為神化希特勒行之有效的電影手法,貫穿在全部影片中。當時,希特勒以納粹理念蠱惑急於復仇的德國民眾,而多數德國人民無法認清他的惡魔本性,反而把他當作救世主。
希特勒親自邀請德國著名導演萊妮•裏芬斯塔爾為紐倫堡黨代會拍攝電影,希特勒認為只有她才能拍出一部具有藝術性的紀錄電影。裏芬斯塔爾首先想到的就是讓攝影機運動起來,她説,“1934年,當我拍《意志的勝利》時,新聞影片都是靜止的,沒有運動,沒有移動的拍攝。我想可以把鏡頭拍成動態的,這樣會使它更有趣。這就是為什麼我的攝製組穿著溜冰鞋拍攝。”
為了保持鏡頭的流動性,裏芬斯塔爾讓靜止的雕塑和建築運動起來。希特勒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徐徐前進,電影裏人群的動作和表情特寫、建築與希特勒交叉剪輯給觀眾製造一種幻覺:希特勒的到來讓這座城市運動起來。
《意志的勝利》攝製組成員多達170人,僅攝影師就有18位。攝製組在可能的地方都鋪上了軌道,並在38米高的旗桿上安裝了小型電梯,這讓平面與垂直運動、全景俯拍成為可能。在希特勒參拜烈士紀念碑的場景中,俯角鏡頭裏,上萬人聚集的廣場只有三個人在緩緩移動。通過動與靜的對比,這三個點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和心理中心,突出了希特勒的權威地位。莊嚴的交響樂、緩緩移動的鏡頭、嚴謹對稱的構圖將肅穆的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這種強烈的形式化構圖造成了一種神聖的儀式感。
阿道夫•希特勒:我們希望一個既沒有階級也沒有等級的社會,我們要讓這個理念伴隨自己的成長,我們希望看見一個德意志帝國。
在《意志的勝利》中,希特勒的鏡頭幾乎全是仰角拍攝,這個視點來自當時崇拜希特勒的德國民眾,裏芬斯塔爾以此塑造了一個不可正視、只能仰望的神聖形象,渲染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力量。裏芬斯塔爾在後期剪輯中非常注意通過鏡頭創造心理節奏。
萊妮•裏芬斯塔爾(《意志的勝利》導演):編輯需要一種對影像之間的連接的感覺。一幅圖和另一幅圖之間的聯絡,或是色域的改變,比如從灰色調到另一個色調,就像作曲一樣。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片子正確的地方安排一個高潮,這樣就能産生一種連續的遞進。
士兵:勞動服務部萬歲!元首萬歲!
扛起鐵鍬!
放下休息!
我們站在這裡。
我們準備把祖國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紀。
德國。
同志,你從哪來?
弗裏森蘭德。
你呢,同志?
巴伐利亞。
《意志的勝利》通過雄壯的音樂、流暢的運動攝影和富有節奏的剪輯,成功塑造了關於希特勒的神話。裏芬斯塔爾準確把握了當時納粹德國的精神狀態,並以富有藝術力量的方式表達出來,創造了一部宣傳電影的經典,具有歷史文獻價值。這部由納粹黨出資拍攝的電影把更多年輕人聚集到了納粹萬字旗下,為納粹的反動宣傳發揮了巨大作用。兩年後,德國青年就是踏著這樣的步伐走上了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閃電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九個月後,巴黎香榭里舍大街上行走著荷彈實彈的德國青年,他們在法國人的哭泣聲中開進凱旋門,希特勒興致勃勃地在艾菲爾鐵塔下拍照留念。當時的傀儡政權維希政府製作了一些討好德國納粹的宣傳電影。
電影同《維希視點》解説:撤退的英國軍隊點燃了油庫,此舉傷害了他們曾經的盟友法國。唯一要感謝的是德國的消防員們,大火已經被撲滅,燃料也保存了下來。女士們,先生們,使用奇跡牌電池絕不會令你失望。
這些影片由維希政府首領貝當元帥授意拍攝,通過展示法國人民歌舞昇平的日常生活,粉飾太平,美化德國的侵略行為。
當歐洲陷入一片戰火時,孤立主義佔據著美國主流思潮,人們喊著“要學校,不要戰艦”的口號,企圖把戰爭擋在國門之外。
電影《我們為何而戰》同期聲:
戰爭可不關我的事,這次美國應該遠離戰爭,就該這樣。
對於歐洲戰爭我知之甚少。
我的看法是不參戰。
不。不。不。
但戰爭不請自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被迫捲入戰爭。榮獲三屆奧斯卡獎的弗蘭克•卡普拉毅然放棄了好萊塢的名利前途,應徵入伍,製作了七集系列宣傳電影《我們為何而戰》。這是二戰期間同盟國放映最多、影響最大的宣傳電影。
電影《我們為何而戰》解説:是什麼使我們披上軍裝,隨時準備到各大洲和各大洋與敵作戰?
影片按照美國的價值觀把世界分為自由世界和奴役世界。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