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1895年12月28日,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一群觀眾等待著一場沒有演員的演出。突然,一列火車從銀幕上衝過來。觀眾驚慌失措,紛紛躲避。

    電影出現了。從放映機裏投射的光芒,改寫了人類的記憶。

    史前人類在岩洞畫下牛的形象。從那時起,人類一直渴望留住時間,哪怕只是一瞬。1824年,法國科學家涅普斯為一張餐桌拍了照片。不久,“銀板攝影術”實驗成功,人類終於留住了一個真實的瞬間。如何把一段連續的時間記錄下來成為科學家熱衷的話題。

    比利時科學家普拉托發現,當物體從人的眼前移開後,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會短暫停留。由此他提出視覺暫留原理,為電影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英國人慕布裏奇為了解答馬在奔跑的過程中否會四蹄騰空的疑問,沿著跑道放置了24架照相機,把馬奔跑的瞬間依次拍攝下來。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這些快速閃過的照片成為活動影像。

    留住時間的夢想近在咫尺。法國人馬萊發明了活動底片攝影槍,一秒鐘之內在一塊感光玻璃板上曝光了12副畫面。美國人也不甘示弱,1894年愛迪生發明了可供一個人觀看的電影視鏡。

    最終,突破性成功屬於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他們成長于照相材料製造商之家。1895年的一天,盧米埃爾兄弟偶然從縫紉機間歇運動的機械原理中找到靈感,發明了電影放映機的抓片機構。他們製造的電影機只有5公斤重,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在後人的演示中可以看到,它既可以拍攝又能放映。當時,每卷60英尺的膠片大約放映一分鐘左右,但電影機的構造原理與今天基本一致。這盞當時用於街道照明的電燈投射出活動影像,人們給它起名為電影。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大約50部短片,最先進入鏡頭的多是家庭生活場景。這些每部一分鐘左右的短片既是世界電影的源頭,又是最早的紀錄電影,紀錄片是電影的長子。法國電影史家薩杜爾説,盧米埃爾的影片《玩紙牌》、《吃飯的貓》、《孩子們吵架》既像一本家庭照相冊,又像無意中拍攝下來的一部描寫19世紀末法國富裕家庭的社會紀錄片。

    電影帶給人類嶄新的視覺體驗。俄國文學家高爾基在莫斯科看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後寫道:“昨夜我身處幻影的王國,非身歷其境你不知道有多奇怪,它是個沒有聲音也沒有顏色的世界……這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它的影子,不是動態本身,而是它無聲的幽靈。”

    大咖啡館地下室的電影院生意興隆,每張門票賣1 法郎,每天門票收入達到2500 法郎。歐美各地紛紛成立電影公司,為了保持領先地位,盧米埃爾兄弟把魔術、雜耍搬上了銀幕,電影《會唱戲的狗》、《變換的帽子》、《研師和騙子》展示了這一努力。

    最初的短片都由固定位置的攝影機在一個鏡頭裏拍攝而成,但攝影師出身的盧米埃爾十分注意畫面構圖和動作設計。他們有意識地設計了一些喜劇場景,這些噱頭常常讓觀眾捧腹大笑。

    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事業蒸蒸日上,1896年,巴黎、倫敦、紐約的電影院都在上映他們的影片。
不久,觀眾厭倦了身邊的故事,盧米埃爾派攝影師去遙遠的地方為觀眾帶回陌生的風景。19世紀末,輪船和火車是最為先進的交通工具,在以巴黎和倫敦為中心的西方人看來,俄羅斯、中國、日本、埃及等國家都是十分遙遠又陌生的地方。於是,最早的探險電影便是關於這些遙遠的人們和風景的短片。

    為了製造刺激的場面,1907年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非洲狩獵的經歷被搬上銀幕,一個酷似羅斯福的人在攝影棚裏擊斃了一頭老獅子。這種做法降低了拍攝成本,但攝影師的弄虛作假毀壞了紀實影片的名譽,探險電影一度陷入低谷。

    法國魔術師喬治•梅裏愛是盧米埃爾電影的第一批觀眾。他被這個新鮮玩意兒深深吸引了。梅裏愛從倫敦一位光學家手裏買了電影機,並在自己的莊園裏用八萬金法郎搭建起一個玻璃場地,把電影從現實空間引入了光怪陸離的人工攝影棚。《太空旅行記》是梅裏愛1905年的作品,講述了一群宇宙地理學家乘坐飛翔的火車到太陽探險的故事。影片的背景全部由手工繪製,布景第一次在電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梅裏愛開創了故事片傳統,重新把觀眾召回電影院。好萊塢的奠基人格裏菲斯曾經説過,“我的一切都要歸功於梅裏愛”。格裏菲斯導演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創造了“最後一分鐘營救”手法,成為好萊塢電影的法寶。從此,故事片在攝影棚裏發展壯大,為觀眾編織夢幻故事。然而,一些勇敢的探險家帶上攝影機,走向人跡罕至的偏僻土地,甚至南極、北極,為探險電影挽回了聲譽。20世紀初,探險是一種高貴、浪漫的社會風尚,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和貴族們,都以認領未知的疆土為榮。攝影機成為探險家的新寵。

    探險意味著危險。偉大的英國探險家斯科特死在了南極探險歸來的路上,他的故事被隨行的攝影師記錄了下來,影片《斯科特船長不朽的故事》成為當時影響廣泛的探險電影。1910年6月,斯科特的探險船“新大陸”號從英國啟程,奔赴南極。

    與此同時,美國探險家羅伯特•弗拉哈迪正在北極尋找礦藏。弗拉哈迪個頭高大,心性好奇,致力於探索新的大陸。和斯科特嚴謹的探險旅程不同,弗拉哈迪的探險更為個人化,他從小就喜歡在沼澤地帶獵捕兔子,跟印第安人坐著白樺皮筏子遠征。

    斯科特的探險船隊中有一位攝影師邦丁一路隨行,記載了許多真實的細節。斯科特在前往南極的路上,收到挪威人阿蒙森的挑戰書。為了爭取最早到達南極的榮譽,一場艱苦的較量開始了。攝影師邦丁拍攝了探險隊徒步行走、營地生活等場景,但他在零下30攝氏度的空氣中換膠片時凍傷了手,最終沒有走到南極。當斯科特與四名夥伴曆盡艱辛到達終點時,失望地發現了挪威國旗。回歸途中風雪暴虐,他們丟失了雪橇和補給物品,最終沒有能夠安全歸來。四個月後,搜救隊找到了他們的帳篷和遺體,還有企圖運回基地的15公斤重的岩石標本。斯科特生前的最後一篇日記寫于1912年3月29日,日記中寫道:“我們的末日已經不遠了。很遺憾,恐怕我已不能再堅持了。”

    1912年3月29日。地球的另一端,對弗拉哈迪來説,這一天也並不愉快。在這一天的日記裏,他寫道:“我們竭盡所能,但旅途似乎處處橫亙著不可逾越的障礙。所有的人都疲憊不堪。” 不過,弗拉哈迪比斯科特幸運得多。斯科特的生命在探險中終結,弗拉哈迪的生命則在探險中出現了新的轉機,他從北極帶回了電影《北方納努克》,因此被譽為“紀錄電影之父”。

    這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因紐特人納努克,電影的主要角色。影片採用傳統戲劇的開場方式,首先用畫面和字幕讓納努克一家人一一亮相。在沒有聲音的默片時期,字幕是一種普遍採用的方法。捕捉海像是影片拍攝的第一場戲。弗拉哈迪和納努克在海島的宿營地守候了兩天,等待海象上岸。與一隻重達兩噸的海象搏鬥,納努克時時可能被海象拖入大海。當時,因紐特人用步槍對付海象。為了拍攝更為古樸的生活狀態,弗拉哈迪説服納努克像父輩一樣用魚叉捕獵。這場艱苦的戰鬥持續了20多分鐘,弗拉哈迪不停地轉動攝影機的搖把,直到1200英尺膠片全部用光。捕海象一場由長鏡頭構成,納努克的搏鬥,海象的掙扎,潛在的危險與心理戲劇,完全地呈現在這些樸素而有力的鏡頭裏。
這時,浮光掠影的旅行片正在世界各地流行,弗拉哈迪對這些旅行片並無好感,他認為,“在眾多的旅行片中,電影製作者總是瞧不起、也不理解他們的被拍攝對象,他們永遠都是從紐約或者倫敦來的大人物。” 弗拉哈迪尊重因紐特人和他們的文化,與納努克一家人朝夕相處16個月,第一次把遊移、獵奇的鏡頭轉化為長期跟蹤一個家庭,人成為影片表現的主題。

    探險是弗拉哈迪生活經驗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他觀察世界的方式。弗拉哈迪用探險的方式尋找、等待、觀察,捕捉因紐特人的生活細節。她的妻子弗朗西絲説:“弗拉哈迪將探險的理念和發現的過程融入到電影的製作中,他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探險。在他的電影中,藝術與科學相互融合,二者有著相似的過程,相似的追尋——對真理的追尋。”

    弗拉哈迪帶著兩架阿克萊攝影機來到北極。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在三腳架上裝有雲臺的攝影機,可以上下左右搖動。有了它的幫助,弗拉哈迪的鏡頭可以自如地追隨納努克穿越片片浮冰的敏捷身影,畫面變得靈活生動。

    《北方納努克》中結尾的雪景鏡頭以遠景和仰角拍攝。雪地幾乎充滿了整個畫面,人和狗群從遠處漸漸靠近,視覺上的壓迫感隱喻人與自然之間緊張的對抗。同時,弗拉哈迪在長鏡頭裏設置懸念,製造心理戲劇。納努克發現了獵物,悄悄地靠近,鏡頭與觀眾一起等待答案。懸念解開了,納努克將一隻落入陷阱的小狐狸抓了出來,走向遠處的親人。

    拍攝《北方納努克》時,邊緣人常常作為丑角出現在當時的電影裏。弗拉哈迪帶著白種人的懺悔之情拍攝納努克。“在他拍攝納努克之前,他已經製作了一部因紐特人的電影,但他覺得那部電影很糟糕。裏面有很多有趣而且奇怪的人們,但這些不是他想要的。他説:“我已經和這些人們一起生活了六年,一起打獵,分享食物。他們是世界上佔有資源最少的人,生活在不産糧食的土地,但他們是快樂的,是我見過的最快樂的人。我想要拍攝電影的唯一原因是出於對他們深深的敬意。”

    因紐特人住在冰塊搭建的屋子裏。因為沒有照明設備,光線達不到拍攝要求,冰屋子不得不被削掉一半,納努克一家人露天表演起床。弗拉哈迪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用天真之眼避開被機器層層包圍的現代都市,在遙遠的地方尋找詩意的空間。他説,“有時你必須撒謊,人常常為了要掌握真實的精神而去扭曲事物的原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讚稱《北方納努克》為“詩意的真實”。

    尼拉用嘴把丈夫凍得僵硬的靴子咬得柔軟,用唾液給小女兒洗澡。這種可能被當時的西方人斥之為野蠻、愚昧的舉動,在弗拉哈迪的電影裏卻是真實、溫馨的細節。正是這些細節,塑造了因紐特人的真實形象。“我相信,《北方納努克》成功的秘訣,在於它是一部讓他們成為他們的影片,不是‘表演’他們,而是‘是’他們。”

    貿易站是因紐特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場所,也是現代文明進入北極的通道。但弗拉哈迪認為,正是所謂的“文明”使人類迷失本性,他用取景框盡可能屏蔽當時已經侵入因紐特人生活的現代場景,努力營造封閉自足的因紐特人的生活空間,以創造一個純凈、快樂的人性天堂。

    納努克對弗拉哈迪帶來的留聲機十分好奇,像嬰兒一樣用嘴巴感知唱片,流露出憨厚、純真的笑容。當時,納努克想象不到,那些製造和使用這些機器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20世紀20年代,美國正在創造世界上第一個大眾消費經濟熱潮,好萊塢開始向全球推進,工業化的製作模式已經形成,精明的電影公司老闆發現明星可以帶來巨大利潤,紛紛按照市民的口味炮製明星。這些明星年薪高達百萬,也為電影公司帶來滾滾財源。據統計,1922年每週大約有4000萬人走進影院,到了1929年觀眾數字上升到1億。

    在這奢靡浮華的電影王國,樸素真實的《北方納努克》在紐約的首映出乎意料地大獲成功,為紀錄電影編織了一個創世神話。

    納努克為了捕獲馴鹿,餓死在狩獵途中。70多年後,他的孫子也出現在電影裏。這是2000年拍攝的紀錄電影《偉大的北極》,影片展示了人類跟隨馴鹿長途遷徙的過程。納努克的孫子乘坐飛機在北極的天空翱翔,給馴鹿帶上無線電項圈,追尋它們一年四季的蹤跡。

    《北方納努克》建立了探險電影的典型形態:選擇遙遠的人們作為拍攝對象,與他們一起生活,在生活中尋找人物與故事,長期跟蹤,實地拍攝。這也成為紀錄電影沿用至今的一種工作方法。納努克的北極已經消失了,因紐特人的傳統還在延續,電影《北方納努克》成為因紐特人文明傳承的紐帶。

    納努克孫子阿達米•印安努克説:“我叫阿達米•印安努克。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已經生活了五千年。如果沒有這些故事,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過去呢?又如何傳承給我們的孩子們呢?這就是為什麼對我來説,講故事的人和偉大的獵人同樣重要。”

    探險電影把遙遠的風景帶回了都市,也把紀錄電影帶上一條了遙遠的道路。

    電影檔案

    探險電影盛行于20世紀初至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為赫伯特•邦丁、羅伯特•弗拉哈迪。它以遙遠的邊緣民族或探險事件為拍攝對象,長期跟蹤,實地拍攝,具有重要的人類學價值。主要代表作品:
《斯科特船長不朽的故事》英國  1911年   赫伯特•邦丁
《非洲狩獵》            美國  1912年     保羅•雷尼       
《傑克•倫敦在南海》    美國  1912年     馬丁與歐撒•強生 
《北方納努克》          美國  1922年     羅伯特•弗拉哈迪          
《牧草》                美國  1925年  馬利安•庫伯與厄尼斯特•修德   
《黑色之旅》            美國  1926年     列昂•波瑞爾     
《荒蠻之美》            美國  1927年  馬克雷           
《深入剛果》            美國  1929年     艾利斯•歐布萊恩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遙遠的風景——探險電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