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圓明園》是一部時長92分鐘、耗時五年製作完成的數字電影,影片中電腦動畫鏡頭40多分鐘,其中有十幾分鐘是由實景與三維合成,真實再現場面也有40多分鐘,並取得了電影票房的成功。它創造了中國歷史紀錄片的新範式,在紀錄片産業化道路上踏出積極的一步。
一、一座園林,一個帝國的興衰
《圓明園》講述了一座皇家園林的興建、全盛和毀滅的過程,以此折射出大清帝國的興起、繁榮與衰落。
影片可以分成序幕(康熙時期)、發展(雍正時期)、高潮(乾隆時期)和結局(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四個部分,按照線性邏輯結構全篇。序幕以法國詩人雨果的詩歌開始,“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雨果詩歌所描述的正是他所想像的圓明園。序幕簡單介紹了清朝入主北京的背景之後,敘事視角轉移到一個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身上,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他見到的康熙帝——此時,康熙帝已經離開紫禁城,住在西山附近的暢春園。康熙帝接受邀請,去第四個兒子胤禎家裏欣賞牡丹花。就在這裡,他見到了孫子弘歷,這一次相見決定了圓明園、也決定了大清帝國的命運:胤禎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弘歷就是後來的乾隆帝,序幕引出了圓明園——胤禎的住所,也預示了大清帝國的政治命運。
發展部分為雍正時期,展示了圓明園的興建過程。雍正即位之後,立即宣佈圓明園成為新離宮,大興土木,郎世寧也參與了設計工作,併為皇帝留下了珍貴的畫像。“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進圓明園。這裡從此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二個離宮。擴建後的圓明園擁有將近200座宮殿,面積達到了3000畝,在它的周圍,24000名皇家衛隊日夜巡邏,沒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嚴禁入內。”
高潮部分為乾隆時期,圓明園達到空前的繁榮。乾隆帝花費了25年時間和無法計算的金錢在東部擴建圓明園,為他珍愛的維族貴妃專門修了維族風格的宮殿,郎世寧設計並監督修建了西洋花園,“整整一個世紀的修建,這個曠世園林擁有100多組景觀,將近1000座宮殿,佔地5000多畝,有600個足球場大小。”然而,影片也埋下伏筆,用解説點出“然而圓明園中的皇帝並不知道,世界已經變了。當乾隆陶醉於自己的豐功偉績之時,以科學為先驅的西方文明卻蒸蒸日上。”
第四部分是結局,英法聯軍以兩萬人之眾,長驅直入,佔領北京,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並放火焚燒,一百多間建造的宮殿化為灰塵,圓明園只留下斷壁殘垣。不久,大清帝國也滅亡了。
從敘事角度看,影片借助兩位外國牧師——參與建設的畫家郎世寧和見證毀滅的英法聯軍隨軍牧師麥基的第一人稱敘述,突出了影片的個人視角和可信度,同時也以傳統的第三人稱講述了圓明園的基本情況,賦予故事強烈的情感色彩和歷史質感。在結構上,影片巧妙地把圓明園和大清帝國捆綁在一起,並把三位皇帝作為主要人物,講述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而且故事裏蘊涵著作者對於那段歷史的思考。
二、打撈消失的歷史
如何表現已經消失的圓明園?每一位導演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通常中國紀錄片會選擇真實場景、歷史文獻加人物採訪的模式。但《圓明園》選擇了一條新路:故事化。用導演金鐵木的話説,“作為一部電影,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既無法完成這個‘淒涼’的主題,也根本無法進入電影院。我們得做一部非常態的紀錄片。對於未來的觀眾而言,它似乎很像一部故事片。故事片所具有的人物、故事、懸念和視覺奇觀,這部影片都應該有。這應該是《圓明園》的定位:像故事片一樣的紀錄片;像紀錄片一樣的故事片!‘非牛非馬’,‘四不像’!宗旨只有一個:好看!”為了實現故事化,《圓明園》確立了主要人物和故事線索,並且以兩位外國見證人——傳教士郎世寧和麥基作為敘事人,講述一座園林、一個國家的命運故事。
可是,以故事化紀錄片的方式拍攝《圓明園》必然面對一個不容回避的難題:影像如何實現?今天的圓明園不過幾處殘石斷瓦,歷史當事人也都化為了歷史,傳統的採訪加文獻的路徑無法通行。這也是幾乎所有歷史紀錄片遭遇的共同問題。當然,美國歷史頻道、英國BBC等製作機構都曾經用真實再現和三維動畫來表現過去的歷史,中國紀錄片也嘗試過真實再現,《圓明園》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真實再現加三維動畫,打撈那段消失的歷史。
《圓明園》長為92分鐘,其中動畫部分為40分鐘,還有一些是實景與動畫的合成。動畫效果再現了圓明園全盛時期的風貌和氣魄,滿足了觀眾對於歷史的想像,構成了影片藝術魅力的重要元素,如雍正時期的圓明園全貌,乾隆時期圓明園全貌,大水法等。電影裏還多次把動畫復原的清晏堂、遠瀛觀和大水法與今天的遺址剪輯在一起,突顯歷史與現代的時空對比,激活觀眾的歷史想像和情感空間。
真實再現是對於歷史事件的情境復原,佔據裏影片接近一半的比例,把一段抽象的歷史變得活色生香。如三代皇帝賞牡丹、迷宮遊戲、圓明園搶劫等段落都比較成功。作者比較準確地把握了紀錄片的真實再現和故事片的區別,演員大多只有動作,沒有臺詞。不過有些段落人物失之於行動呆板,損害了真實再現的藝術力量。
總體來看,《圓明園》是一部中國歷史紀錄片精品,它用新的創作理念和現代技術、藝術手段探索紀錄片的市場化可能,並取得相當的成功。
三、《圓明園》:民族心理與國際視野
圓明園,一個中國人隱藏在心底的傷疤。
1984年香港導演李翰祥拍攝了《火燒圓明園》,再現了那段歷史往事,蒙古王僧格林沁赤手大敗洋人的段落為觀眾挽回一絲心理尊嚴。可是,無情的事實是,區區兩萬英法軍隊在中國如入無人之境,清軍和英法聯軍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戰爭,根本就不在一條共同的起跑線上。“英軍裝備著先進的來福槍和連發槍,清軍使用的仍然是腰刀和弓箭,他們手中的抬槍和鳥槍太原始了,根本就無法抵抗。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大清帝國的武器幾乎沒有任何改進。”連英法聯軍隨軍牧師麥基都感嘆,“八里橋戰役給人夢一般的感覺,聯軍出動了8000名士兵,清軍有3萬人或者更多,很難想象我們僅有5人陣亡,清軍自殺式的攻擊,震驚了法軍司令孟托邦將軍。他説,如果清軍有很好的武器,很難想象他們會幹出什麼樣的事來。”
毫無疑問,英法聯軍的行為確是無恥的侵略。然而,大清帝國的行為同樣是一種愚昧。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是雙重的:既來自列強,也來自封建帝國,現代中國人也無法用民族心理為大清帝國修復破碎的容顏。電影《圓明園》突破了狹隘的民族主義,以國際視野重新審思那場刻骨銘心的歷史,反思大清帝國專制主義的封閉自大的危害,並在結尾引用的雨果的信,譴責英法暴行:“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們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多麼偉大的功績,多麼豐碩的意外橫財。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可惜,這種正義的聲音僅僅是一種心理安慰,因為現實的邏輯來自實力。
在圓明園毀滅將近150年的今天,電影《圓明園》出現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屬於紀錄片,也屬於正在行動的民族,屬於每一個烙印著歷史記憶的人。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