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大國崛起》是央視第一部以世界大國的強國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系列片。這部電視片從籌備到製作完成歷時近三年,七個攝製組分赴九個競相登上世界舞臺的世界大國進行實地拍攝和深度採訪,用影像和聲音詮釋了各個大國500年的興起史。全片通過介紹15世紀後陸續興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的崛起歷程,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資源和借鑒。
自《大國崛起》在央視二套亮相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在觀眾間也是好評不斷。甚至有熱心的觀眾專門給劇組打電話,説“看一遍不過癮”,強烈要求重播12次。以下是《大國崛起》總編導任學安談《大國崛起》:
2006年深秋,一部十二集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在央視與觀眾見面了,同期,一部共八冊的系列叢書與也讀者見面了。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大國崛起》。這是我和我的團隊用三年時間完成的一個巨大工程。很多事情都要有了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得更清楚,所以,我不敢對我們剛剛交出的這份答卷做任何品評。在即將告別這個傾注了我太多熱情、投入了我太多精力的項目時,我更願意回味創作過程帶給我的感悟,那是我三年來最重要的記憶。
2003年11月底的一個清晨,我在上班途中聽到收音機裏播報了一條新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九大國,五百年,在北京噪雜擁堵的三環路上,突然之間聽到來自遙遠浩瀚的歷史的聲音,一個念頭讓我激動不已。我想,這是歷史的召喚。
從15世紀開始,大國的興衰,不再是封閉舞臺上自我演繹的故事,全球範圍裏的相互注視、融合和衝突,影響著世界大舞臺上的劇情走向。
五百年的時間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九個世界性大國先後成為不同時代的主角,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它們多以經濟貿易起家,也以思想文化影響世界;它們以軍事力量維繫霸主地位,也因為戰爭而備受重創。五百年後,較早的一代大國已相對衰落,但其多數仍屬強國,具有較強的政治經濟實力,其中幾個仍對世界有很強的影響力。
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國”的觀念。在我們先人的眼中,中國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華,我們的歷史只是一部“浪花淘盡英雄”的王朝更替史,歷史的和現實的危機,只不過是一個個王朝的危機。
這種認知以及由此而來的榮耀到1840年時遭到了真正的挑戰。很遺憾,我們是從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森森寒光中開始認識世界的,中國被迫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體系中,天朝大國的傲慢與自信被一次次無情地擊碎。在歷史的挑戰面前,中國人開始睜眼打量這個有些陌生的世界,也由此開始探尋民族復興之路。
探尋是艱難的,這一任務最終歷史性地落在中國共産黨人肩上。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尤其是近二十八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不爭現實。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電視人,我們有幸趕上了這樣一個大時代。《大國崛起》一片,是中國電視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五百年世界現代歷史,也是中國人第一次透過大眾傳媒觀看五百年世界大國風雲變幻。她的誕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從容自信的存照。我們力圖用十二集電視片構建一個窗口,通過它發現世界的坐標,尋看坐標中的大國並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為此,我們開始了近三年的艱苦跋涉。
2004年春節後,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正式立項。七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教授們按照我們的要求,完成了對九國崛起歷史的整理;九月,電視節目內容大綱完成;年底,電視腳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我們完成了對電視片主體內容和主題的確認。
這一年是我的第三個本命年。在這一年裏,浩渺無邊的歷史讓我感到茫然,千頭萬緒的事件、人物、時間、地點,眾説紛紜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儘管經過了近一年的走訪、研討,儘管跑遍北京的大書店買來了幾百冊歷史書,儘管數易其稿做了大量案頭準備,但是,面對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如此之大、多少人畢其一生都無法窮盡的命題,無論多麼細緻週到的準備都是挂一漏萬的。
此後,我一次次發現:最難的考驗總在“下一次”。
第一輪的難題是創作一個可以指導境外拍攝的腳本。2005年4月20日,全部電視腳本終於通過了中央電視臺領導的審看。
第二輪的難題是完成七個攝製組前往九個國家的出國手續和拍攝聯絡。2005年7月31日,第一個攝製組終於出發了。
第三輪的難題是境外拍攝和採訪。2005年10月29日,最後一個攝製組順利回來了……
在面對浩淼歷史的時候,我以為最難的是刪繁就簡,清晰表達。
在形成電視語言的時候,我以為最難的是深入淺出,情理兼顧。
在七個攝製組準備出發的時候,我以為最難的是在一個陌生的國度找到要找的人,拍到要拍的場景。
在六台編輯機擺在面前的時候,我以為最難的是從幾百盤帶子裏挑出合適的畫面,構建易於解讀的場景,讓觀眾在影像中與歷史重逢。
其實都不是。每一座山的後面都還屹立著一座山。幸好,我們不是一支電視創作的孤軍。
三個365日的風雨兼程,對幫助我翻越每一座高山的師長和朋友,我心懷感動:
早在《大國崛起》項目提出之時,雖僅有只言片語的方案,卻得到了時任央視廣告經濟信息中心主任的袁正明先生的首肯,隨後一路綠燈——不僅在立項時獲得了中央電視臺編委會成員的一致肯定,而且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都得到了臺長趙化勇先生的親切關懷,得到了分管副臺長羅明先生、副總編輯袁正明先生的具體指導,得到了總編室主任程宏先生(時任)、副主任羅琴女士的支持。在隨後的幾百個工作日裏,我得到了所在節目中心的傾力支持:時任廣告經濟信息中心主任的梁曉濤先生參加了早期的策劃和劇組的籌建;現任中心主任郭振璽先生給予了我最堅定的信任和無條件的創作保障。對於一個歷經三年的大型項目來説,這一切是極為寶貴的!在廣經中心這個大家庭中,給予我無私支持的還有韓建群先生、鄭健女士和張政女士等。
著名文化學者麥天樞先生參與了本片的前期策劃、腳本梳理等工作,無私地奉獻了他那令人難以企及的思想智慧。
作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大國興衰史的主講者,著名世界史學家錢乘旦教授,不僅在最早給我們指點了世界大國歷史的框架,而且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都不吝賜教,幫助我們穿越重重歷史迷霧。
感謝高岱先生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教授們,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的研究員和在國別史研究領域裏各有建樹的全國各高校的專家們,感謝所有接受劇組採訪的各國學者。三年來給予我們幫助的學者,我無法一一歷數,正是海內外學者多年研究的學術成果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共同鑄建了《大國崛起》一片的學術根基。在這裡,我還想特別感謝陳樂民、資中筠夫婦、吳建民先生、王緝思先生,在他們身上,有著令人尊敬的大家風範。
境外拍攝是這部紀錄片遇到的一座大山。我們有幸得到了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央電視臺負責外事工作的馬旭明先生、曹寅先生和李曉明先生、張永富先生的鼎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九國駐華大使館和中國駐上述九國大使館的支持;還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賀利先生,為劇組出行提供了最優惠的出訪行李定價。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用鏡頭觸摸這段歷史。
請允許我不厭其煩地一一介紹我特別出色的電視創作團隊,並通過這種方式對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在創作期間的超常付出表達我最誠摯的敬意!他們是我多年合作的同事和朋友:
萬劍英,一位聰慧美麗而敬業的女導演,她帶領助手包潤峰完成了第七集《百年維新》;石世侖,一位以思維縝密和執行力見長的導演,他與合作者高雋完成了第五集《激情歲月》和第六集《帝國春秋》;畢岳昆,一位富有創作激情的導演,他完成了第八集《尋道圖強》和第九集《新途風雲》的前期拍攝以及部分後期工作,後因父親病危而不得不中途遺憾退出;李成才,一位喜愛思考和善於表達的導演,他與合作者劉穎女士,一位極具責任心的年輕女導演,完成了第十集《新國新夢》和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的攝製。特別要提及的是,劉穎女士不僅在美國組做了大量具體而細緻的工作,從而確保了該組創作任務的完成,同時作為最早進入劇組的導演之一,承擔了劇組部分資料、聯絡工作和後期全片的合成工作。還有在劇組創作攻堅時加入團隊的黃蔚導演,她的專業能力和專注投入令人感佩。
下面是令我屢屢動容的、來自北京三多堂影視廣告公司的創作團隊,這支活躍在紀錄片創作前沿的隊伍,近年來創作了一系列電視佳作,如《20年,20人》、《唐之韻》、《晉商》等等。這一次,他們不僅憑藉豐富的電視創作經驗和優秀的職業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十二集中的六集(《海洋時代》、《小國大業》、《走向現代》、《工業先聲》和《尋道圖強》、《新途風雲》的後期部分)創作,而且承擔了全片的音樂編輯、境內拍攝和部分特技製作。
在這裡,我想向這個團隊中的高曉蒙、劉軍衛、段駿、李寧、程樂平、蘇全軍等人表示我特別的謝意。尤其是高曉蒙先生,作為公司的掌門人,他親自操刀,創作了本片第三集《走向現代》和第四集《工業先聲》。
中央文獻研究室的陳晉先生,用他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和豐富的電視片寫作經驗,為本片提供了內容、主題及文字表述上的把握;中國紀錄片界的大師康健寧先生,以他純熟的影像駕馭能力和極為豐富的創作經驗,為本片的後期製作提供了最強大的支撐;
感謝中央音樂學院的葉小綱先生為本片創作主題音樂,感謝山西電視臺的孫佔山先生精益求精地完成了本片的解説;
周艷,本片的執行總導演,這項浩大工程的最早參與者和付出最多的人:她撰寫了最早的電視腳本中的八集並完成了全部十二集腳本統稿;她負責實施了本片的動畫特技、音樂、節目包裝等的洽談、方案設計及創作跟進工作;她具體創作了本片的結篇: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她參與策劃了本套叢書的總架構,並組織了叢書的撰稿和審稿工作。我為能有她這樣的夥伴感到榮幸。
《大國崛起》項目的承制方中視傳媒,為我們提供了優秀的國際製片人員,高小平先生和譚湘江先生為項目的順利推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晶石動畫製作公司在劇組聘請的特技導演劉華的帶領下,為本片提供了非常專業的特技製作服務,滕傑、田園及他們的團隊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出了良好的職業素養。
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還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關心和支持,他們是:高峰先生、孫玉勝先生、楊曉民先生、崔文華先生、汪恒先生、胡勁草女士、哈學勝先生、曲向東先生、曹真先生。
同時,齊世榮、雷頤、夏洪波、何海明、陳偉、趙赫、閆維毅、張曉陽、許文廣、吳曉娟、高先民、陳紅兵、陳建忠、李永強、李勇、徐立軍、張麗娜等人士,他們或在歷史知識、或在觀念梳理、或在廣告經營、或在設備與資料提供、或在人員支持等方面為本片做出的貢獻,我將銘記於心。
感謝趙維萌先生和他的北京九華國際會議中心為劇組提供的良好服務。
美國歷史學家海登 懷特1988年提出了“影視史學”的概念,他對此的定義是:“以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來表現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見解”。在視覺傳播佔據優勢的時代,電視已經成為強勢媒體。影視史學借助當代最強有力的大眾傳播工具,承擔起了向公眾普及歷史知識的任務。
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可以説是對影視史學理論的一次實踐。為了使我們的探索更具史學價值,在劇組成立之時,我們就對出版一部大型圖書作了綜合考慮。每一位導演在出國拍攝之前,都與劇組簽訂了撰寫導演手記和拍攝相關圖片的協議;同時,劇組要求各組在採訪各國學者時,盡可能地就世界五百年的大歷史做有深度的訪談。於是,在一群電視人手上,誕生了一套關於世界大國歷史的叢書。
這是中國電視工作者從未有過的嘗試。這無疑又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在翻越這座高山的路上,我要特別感謝章曉宇先生的卓越才幹和敬業精神,他在紀錄片《大國崛起》的腳本撰稿中嶄露頭角,隨後又負責叢書的組稿工作,並且撰寫了其中四冊。在此,也要一一感謝叢書的各位作者和審讀專家:
《葡萄牙西班牙》:撰稿孫岷;審讀王加豐
《荷蘭》:撰稿孫岷;審讀陳勇
《英國》:撰稿常仕本;審讀:錢乘旦
《法國》:撰稿王淩峰章曉宇;審讀:沈堅
《德國》:撰稿章曉宇;審讀:李工真
《日本》:撰稿孫岷;審讀:湯重南
《俄羅斯》:撰稿章曉宇;審讀:徐天新
《美國》:撰稿章曉宇;審讀:李劍鳴
今天,這部叢書能與讀者見面,必須要感謝的一個人是:全國人大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楊瑞雪社長。作為對電視藝術有著獨到見解的文化工作者,她參與了紀錄片《大國崛起》的早期策劃;後蒙她慧眼,與出版社總編輯郭林茂先生一起帶領他們的團隊前來商談,將《大國崛起》以不同於以往電視片出書的方式結集出版,並始終在一線指揮書稿的編印工作。
在領導、專家、同事、朋友們的關心和支持下,三年的艱難跋涉終於有了一個結果。但這三年中發生的事和經歷的人間悲喜劇,卻不是一部電視片和一部系列叢書所能全部記錄的。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上天的眷顧,使人到中年的我平安度過了一場過早到來的家人健康危機;感謝各界朋友們和我的團隊的支持,使處於最困難時的我沒有放棄努力;感謝央視的領導和我在珠海金灣區挂職的領導及同事們,他們給予的特別關心令獨處粵地的我在面對家庭重大困難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挂職任務和《大國崛起》項目;最後,特別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堅強的妻子在患病期間給予我的理解和支持!那段匆匆自南國飛回北京,白天侍候在病榻,夜晚苦熬在劇組的情景,連同創作中的感悟,一起成為我永遠的記憶——
再次謝謝你們,所有給予我關心和幫助的人們,正是你們的愛,使我篤定於《大國崛起》這項工程。儘管留下了很多遺憾,但是,我終於可以無愧地和這三年告別了。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