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位於北京西北郊的一片濕地,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乾隆十四年,這裡開始了一項水利建設,建成了京郊第一座水庫和完整的水利系統。然而,人們沒想到的是,這項工程的結束卻只是另外一項宏大工程的開始。隨著乾隆的一道道聖旨,曾經的濕地逐漸現出一片園林的雛形,這就是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這個園林工程為何引起議論?它和人們熟悉的乾隆下江南有何關係?歷經十五年寒暑,耗費數十萬人工修建而成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錦繡華園?本集將利用特技與實景的結合重現消失一百多年的清漪園勝景。
在清漪園裏,流傳著很多故事、傳説和至今未解的謎團。佛香閣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層的延壽塔,這個專為皇太后祝壽而設計的建築,卻在接近完工之際突然被拆除改建為佛香閣。據記載,建塔拆塔的花費幾乎佔據修園總花費的1/10。對拆塔建閣的原因,後人有多種猜測,但真相如何,依然是一個懸念。此外,世界上最長的長廊、與眾不同的聽鸝館小戲臺、造型奇特的建築“揚仁風”、倣蘇州山塘街的買賣街,它們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清漪園的山水建築又如何體現古典園林藝術的精髓?
英法聯軍的縱火,使北京西郊清漪園、圓明園等幾座皇家園林變成一片廢墟。光緒皇帝繼位後,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又興起修園之意。在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的支持下,修復園林終於成為現實。然而奇怪的是,本應由內務府負責的皇家園林修復工程卻成為海軍衙門的承建項目。重建工程的總設計師雷廷昌,是樣式雷的第七代傳人,他把自己的心血和祖傳的精湛技藝,都投入到修園工程中。修復後的園林改名頤和園,雷廷昌沒有想到,這會成為最後一座皇家園林。
新建成的頤和園成為慈禧太后宏大生日慶典的神聖之地,成為老佛爺遊湖賞景作畫聽戲的閒適之所,同時,也成為幽禁光緒皇帝的牢籠。頤和園如同社會安定與否的晴雨錶,它見證了皇帝與太后的權力之爭,改革與保守的政見之爭帶來的風風雨雨。也經歷了園林歷史上的又一次浩劫。八國聯軍的入侵之時,慈禧太后從這裡出發向西逃難。頤和園,這座曾帶給她的主人無比榮光和歡樂的所在,卻也經歷著末世皇家的沒落與無奈。漸漸遠去的樂園,將面臨怎樣的命運變化?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名,侵佔了中國的首都北京,頤和園也遭到劫難。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慈禧太后才結束逃難,從西安返回北京。在國力日漸衰退,國防日漸薄弱的情況下,清廷只能寄希望於依靠外交的力量扭轉國家的命運。從1902年開始,在皇家園林頤和園裏,慈禧太后展開了一系列外交活動。
從慈禧太后去世,頤和園就停止了帝後遊幸,日漸荒蕪。清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時,頤和園依然作為清皇室的私産予以保留。在經歷了有條件開放、售票開放、被收歸公有又私下被送還等一系列曲折之後,1928年7月1日,頤和園從皇家園林正式成為國家公園。然而,社會的動蕩,國力的衰微使得頤和園日益殘破。1949年,解放軍接收頤和園時,賬上只剩兩毛錢。六十年之後的今天,頤和園裏景色秀美、遊人如織。清漪園時,萬壽山前拆塔建閣的懸念還有待破解,而佛香閣裏,又有新的盛世傳奇繼續流傳。
1987年入中央電視臺,1994年參與《焦點訪談》的創辦,任製片人兼記者。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評論部副主任,現任新聞專題部副主任。曾負責三峽二次截流、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等大型特別報道。2004年擔綱紀錄片《故宮》總策劃、製片人。
1998年開始在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工作,先後參與製作人物系列傳記片《百年記憶》中的梅蘭芳,晏陽初,魯迅,鄭正秋。2004年開始製作的大型紀錄片《故宮》,任第四集指點江山編導。2006年開始製作大型紀錄片《頤和園》,任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