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2011年10月24日14點11分,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國”發佈了這樣一條微博:“今天開始我們會陸續放上一些老照片,所有照片都是一名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個猶太攝影師Sam Sanzetti所拍攝的,因為年代久遠,照片上的人物的名字都沒有被記錄下來。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認識的人,或許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請讓我們知道。”

      這就是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的拍攝緣起。歷時一年多,這部以一家猶太照相館的老照片為原點,以紀錄影像回望歷史的作品,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7月24日,該片首映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國際化的題材和風格獨特的視聽語言,賦予該片濃郁的文藝氣質,得到了在場嘉賓的一致讚嘆。

      猶太人在上海的歷史縮影

      二戰時期,為擺脫納粹魔爪,曾經有兩萬多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戰亂中的上海以寬厚無私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上世紀90年代起,“猶太人在上海”的歷史逐漸為世人所關注,在中國和以色列,都修建了紀念場館,發掘了很多史料,以紀念這段不尋常的歷史。

      與眾多避難的猶太人不同,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裏的攝影師沈石蒂(Sam Sanzetti的中文名)早在上世紀20年代即從烏克蘭來到上海,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57年才離開中國赴以色列定居。他熱愛中國,擁有很多中國朋友,臨終前還告訴繼子,在上海他度過了此生最美好的時光。

      “今天的首映式,是中國和以色列的一項文化交流活動。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也是非常國際化的選題。”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該片總製片人史岩介紹説,今年4月,紀錄頻道在第50屆法國戛納電視節上推介了九部原創大片,其中就有《對照記:猶在鏡中》。“不出我們所料,這部片子引起了在場國際電視機構高管的關注,很多人表達了購片的意向。”

      初入上海的沈石蒂才17歲,經過多年奮鬥之後,創辦了自己的照相館,名噪一時。他曾與中國姑娘戀愛,結婚。在上海的30多年裏,他拍攝了大量照片,其中的兩萬多張跟隨他漂洋過海,來到以色列。在他去世後,這些照片又被繼子摩西發現,被帶回中國,在上海展出……老照片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猶太攝影師的海上傳奇。

      微博空間的對照記

     兩年前,該片總導演吳琦在看到“以色列在中國”的那條微博之後,就被陸續發佈的一系列黑白照片所吸引。“80年前,一群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因選擇同一個照相館留影,於是他們以影像的方式相逢相守到今天。80年後,我們在微博空間裏終日廝守,仿佛同處一個社區。”攝影專業出身的他,對影像記錄歷史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而通過微博搭建的空間,現代人對歷史進行回望,在他看來也很有意思。

      “帶著現代人的視角,講一個80年前猶太攝影師的故事。微博空間裏古老和新鮮,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映現大上海的滄桑變遷。”就這樣,主創團隊開始了“微博尋人”之旅,隱身於微博網友這一群體之中。最終,劇組從微博空間裏邀請了“荷賽”攝影金獎的媒體人陳慶港,生於上海書寫上海的女作家任曉雯,長期拍攝上海風貌的攝影師“席子-上海”,上海音樂學院教師“爵士貓兒”,還有與猶太丈夫定居上海的女孩“Lucy燕子”。他們出現在紀錄片中,為觀眾推開了一扇扇塵封的門。

      “對照記”源於上海作家張愛玲的小説名,在這部紀錄片中,也被賦予了雙層寓意。在影像和新媒體的兩大平臺上,既有以色列人與中國人的對照,也有微博群裏今人與老照片中舊人的對照。

      據介紹,新媒體的運用成為《對照記:猶在鏡中》最大的亮點。微博的虛擬空間出現在片中,微博網友七嘴八舌的討論也是他們自己真實的聲音。劇組徵集網友朗讀微博跟帖內容的音頻,結果收到了300多條手機錄製的聲音。這種“話語場”的營造,帶來新鮮的聽覺體驗。微博空間的互動,成為結構該片的敘事主線;一位位老照片中人士的後代,通過微博訴説情懷,也直接成為紀錄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別具匠心的手法,打造出一張前景清晰、背景寬闊,影調迷離又景深悠遠的上海肖像。

      據悉,三集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于7月29日至31日亮相CCTV-9紀錄頻道,每晚22:00播出。

更多:《對照記:猶在鏡中》官網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