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喜:原來公眾眼中曲高和寡的形象開始變得時尚、流行;原來行業眼中只有文化沒有市場的形象開始變得資本激蕩、活力十足。紀錄片以其跨時空、跨文化的品質走出“低端製作與無效傳播的惡性循環”,成為傳媒市場的潛力股。
憂:伴隨市場化、産業化帶來的紀錄片生産快樂與懸念,視覺文化至上,技術美學與戲劇美學凸顯,思想讓位於視聽快感,美學讓位於懸疑套路等,是紀錄片發展中應該警惕的趨勢。
2012年,中國紀錄片蘊釀已久的力量終於噴發,像一座深沉的火山。這是中國紀錄片的品牌元年,也是産業化推進與國際化開拓的重要一年。我們一起見證了改變歷史的時刻:
2012年4月14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魅力紀錄》開播;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國》在《魅力紀錄》與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後迅速走紅,精緻的畫面,快速、跳躍的剪輯,以及充滿懸念的敘述方式,將美食與故鄉、童年鏈結,以東方人文氣質完成國際表達,穿透社會網絡神經,一播出就引爆全社會的美食慾望和親情回憶,製造了一場具有公眾影響力的傳媒事件。繼《話説長江》《望長城》之後,中國紀錄片再一次發揮議程設置功能,製造公眾話題,將紀錄片從小眾引向大眾,帶來一場持續火熱的“舌尖熱潮”。在中國,紀錄片第一次牽動了如此之多的社會神經,創造了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領域的奇跡。
由此,中國紀錄片的社會生態與媒介生態也在迅速改善:原來公眾眼中曲高和寡的形象開始變得時尚、流行;原來行業眼中只有文化沒有市場的形象開始變得資本激蕩、活力十足。紀錄片以其跨時空、跨文化的品質走出“低端製作與無效傳播的惡性循環”,成為傳媒市場的潛力股。
中國紀錄片的品牌元年
從政策發佈、平臺建立到品牌誕生,短短3年間就風馳電掣般穿越創建期,成功地創造出第一個品牌。這是社會各界的合力,更是紀錄片人積澱的激情與智慧。
品牌是一種工業化生産模式與市場行為的成功標誌。《舌尖上的中國》可稱作中國紀錄片第一個成功的品牌。中國曾經擁有不少成功的作品,從《話説長江》到《再説長江》,從《望長城》到《故宮》,從《英和白》到《大國崛起》等等。這些作品的成功是獨立藝術事件,並非可複製的工業模式。而品牌是一種可重復生産的模式,國際紀錄片主流市場正是各知名品牌的天下,如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y Channal)、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等。《舌尖上的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業績證明,這個品牌已得到國際認可。當然,中國還需要更多紀錄片品牌,尤其是國際市場認可的品牌,文化傳播力來自於品牌傳播。
2012年,精品大片數量迅速攀升,面對社會現實,紀錄片迅速作出反映,生動地捕捉了中國發展過程中富有意味的瞬間,用鏡頭留下了這個時代的豐富表情和人文思考。紀錄片《春晚》在春晚播出第二天就于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等播出,以2012年央視春晚為切入點,跟蹤拍攝春晚的創作過程,同時穿插30年來春晚的變化成長,全面採訪歷屆春晚的主創人員和春晚標誌性人物,梳理從1983年至2011年春晚的珍貴影像,並融合有關人物故事,從中折射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春晚》以超越常規的製作速度與貼近熱點事件的播出方式開創了紀錄片切入現實的新模式。《超級工程》關注中國各領域正在建設的重大工程,採用國際化視野,影像震撼,注重細節的發掘和刻畫。除常規拍攝外,該片借助CGI和航拍、水下攝影等特殊攝影技術,為觀眾創造了獨特的視聽體驗。
自然、平凡的人物和生活是紀錄片追尋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説,這些小人物的群像構成了中國影像史記。《中國有個暑立裏》用質樸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彝族村落暑立裏因為一個籃球而發生的變化。《造雲的山》展現了中國西部羅布泊南麓山脈中,工人們開採石棉的工作、生活場景。《三姊妹》記錄了雲南山村留守兒童的貧困生活。《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關注小學生的學習、友誼、心理髮育與精神成長。《索馬裏真相》則把視角伸向海外,聚焦索馬裏海盜這一熱點事件。《活力中國》所展示的農民導遊、網上服裝師、個人航海家等人物更揭示了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
也許有些現實題材紀錄片戲劇化並不突出。確實,生活並不總是戲劇。當媒體傳播的作品為追求收視率、高票房而捕捉甚至製造戲劇衝突之際,也應該看到平淡生活更是一種社會常態,並且同樣具有記錄價值,因為這才是真正的現實。生活是複雜、多面的,紀錄片同樣應該複雜多樣,而不是定於一尊。因為記錄現實是紀錄片最本質、最重要的工作,尤其在這樣一個多元、劇變的時代,複雜的人生際遇、繁富的社會百態與千差萬別的現實情境構成了超越想象的生活側面。如果留在紀錄影像裏的都是情景再現與動畫還原,那是對歷史的犯罪。
中華文明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近年來不少作品取材於人文含量豐厚的歷史遺址或器物,《故宮》《圓明園》《敦煌》《頤和園》等作品都是成功的典範。2012年,以中華文明為表現內容的紀錄片再次精品疊現,《故宮100》《China·瓷》《滔滔小河》《黃帝》等作品傳播了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故宮100》以現代藝術風格, 融匯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裝幀創意等各類藝術表現手段,透過看得見的空間,講述紫禁城建築那些看不見的價值及其所承載的歷史。藝術風格輕巧、新鮮,注重畫面品質,更適合網絡傳播與快節奏的生活和快餐化的口味。《China·瓷》講述了中國外銷瓷,特別是明清之際與整個世界接觸與相互影響的故事,探討瓷器在世界歷史中扮演的角色,西方世界如何將中國瓷納入自身的社會生活藝術、宗教、政治和經濟之中。本片既關注文物細節,又聚焦全球主題:瓷作為第一件全球化商品如何將世界相聯。《滔滔小河》以探索遠古時期中國新疆沙漠地區人類遷徙為主旨,記錄了一次對新疆小河墓地的發掘考古過程,通過對羅布泊地區古地質、人口的遷徙,以及生物學依據獨特的詮釋,展示了古老奇特的中國西域文明。而《黃帝》則以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事,講述了中華文明的血脈源流。
技術美學日漸成熟
視覺文化是消費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為了製造視聽奇觀,紀錄片製作者千方百計、挖空心思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提升紀錄片的視聽效果。對於精品大片來説,技術美學是一道必修課。
《故宮100》使用了中央電視臺最尖端的技術設備全世界銷售的第一台索尼SRW9000數字攝影機,拍攝出高清畫質的影像。同時,它運用微距攝影展示故宮建築的繁複與精緻,以特殊視角展示了一個陌生的宮殿。《舌尖上的中國》首次採用高清設備SONYF3這款可以換單反照相機的鏡頭,採用微距攝影,拍出大量高清淺景深鏡頭,放大細節來表現食物的美味質感,帶給觀眾在生活中無法看見的視覺感受,視覺衝擊帶動情感共鳴。對細節描寫的成功運用,是這部影片引起極大反響的重要因素之一。《超級工程》為了表現工程的超級之處,借助CGI和航拍、水下攝影等特殊攝影技術,為觀眾創造了獨特的視聽體驗。
與技術美學密切相關的是視聽風格的變化。視聽語言節奏明顯加快,視聽造型力求新異,造成敘事緊張與視聽震撼,受眾在視聽快感中進入規定情境。《舌尖上的中國》大跨度的結構方式、密集的故事和信息與快速剪輯構成了敘事的速度感,光影聲色,垂涎欲滴。每集50分鐘的時長,平均鏡頭量達到850個。除了3分鐘片頭片尾,平均每個鏡頭只有3-4秒。這比過去動輒10秒、20秒的長鏡頭節奏提升兩到三倍。《故宮100》以裝置、設計來結構鏡頭,創造出陌生化效果,並以快速剪輯、不規則構圖消解了故宮沉重的形象,影片輕靈明快,興味盎然。
與技術美學相關的是中國古典美學元素融入現代視聽語言,創造出具有中國美學特徵的作品。紀錄片裏的中國美學元素並非首創,但2012年的紀錄片別有意味。《舌尖上的中國》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想,以水墨渲染的方式揭開了序幕,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展示出一幅幅國畫式畫面。尤其是片頭定版畫面,看似那麼寥寥幾筆的點染,山水畫般的臘肉海報展現了中國美學韻味。雖然影片節奏急促,但會意處卻是舒緩靜默,宛如國畫的留白。我們不能説這部作品就是中國美學風格,但不經意間卻流露著中國美學趣味。《China·瓷》浸透著中國美學風情,含蓄內斂、虛實相生,尤其展示古老瓷器的段落,堪稱視聽華彩樂章。作品片名採用印章方式呈現,突出了陶瓷的中國風格。
市場上優秀紀錄片産品供不應求
這一年,中國紀錄片首播節目量約17500小時。紀錄片産業價值剛剛甦醒,市場收入據保守估計不低於15億元,生産投入不低於13億元,連續3年以30%的速度成長。央視紀錄頻道從2011年廣告招標的2億元翻番到2012年的4億元,上海紀實頻道收入1.6億元,比上一年小幅增長。中國教育電視臺3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重慶科教頻道與北京紀實高清頻道增長態勢良好。
民間積蓄的力量迅速爆發。從事紀錄片行業的民營公司多數成長較快,一些經營能力較強的公司經營業績甚至翻番。
市場上優秀紀錄片産品明顯供不應求,因此拉動紀錄片價格逐漸升高,電視播出權從兩年前一分鐘不足100元提升到300-500元,首播權可達到1000元。然而,對於紀錄片生産而言,單靠版權銷售收回成本依然並非易事。目前,紀實頻道與民營公司的盈利之道都源於廣告,版權交易僅僅是杯水車薪,而其他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紀錄片運營空間還非常巨大。
半個世紀以來,大眾傳媒以廣播、電影、電視、廣告等現代科技的産物為載體,無孔不入地擠進公眾的內心深處。文化産業鏈的建構、傳媒産業全球擴張、重組建構“大文化産業”鏈的過程中,紀錄片也在加緊市場化,延伸自身産業價值鏈。由此帶來紀錄片生産快樂與懸念,視覺文化至上,技術美學與戲劇美學凸顯,思想讓位於視聽快感,美學讓位於懸疑套路等,這是紀錄片發展中應該警惕的趨勢。
國際化是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方向
這一年,中國紀錄片開始參與國際對話。從國際電視節展覽、銷售,到國際合拍項目,再到引進國際團隊參與中國紀錄片節目製作。從戛納到華盛頓,從倫敦到東京,中國紀錄片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著陌生的身影。《中華功夫》《舌尖上的中國》《春晚》等作品成功實現國際傳播,而央視紀錄片國際銷售突破220萬美元,也創造了歷史紀錄。
國際化是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方向,以中國眼光審視世界成為一種新趨勢。2012年的《貨幣》《金磚之國》再次展示了深厚的學術功力與卓越的視聽表達。《貨幣》拍攝地點跨越意大利、希臘、英國、法國、德國、南非、美國、日本等國,從人類誕生、貨幣出現、金融體系的歷史發展到貨幣與人類的關係、貨幣本質之類的哲學思考,影片從現實起點提升到人類高度,表現出思維的廣闊與深厚。《金磚之國》通過對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四國的介紹,開闊了中國觀眾的視野。《體育的力量》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間的4年為時間坐標,從普通人、運動員和國家三個層面,反映體育在中國人生存和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折射出中國社會對體育認識的變化。《環球同此涼熱》從全球變暖這一現象入手,探討工業文明以來氣候的變化,提出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到今天應該追求生態文明。聯想到最近一段北京的霧霾天氣,此片的現實意義與思想價值超越了簡單的讚美詩。
中國紀錄片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央視紀錄頻道的旗艦驅動作用日益顯現。但紀錄片發展中的問題依然不少:對於全國而言,紀錄片是一個整體行業,不應當是條塊分割的地方空間,因此,資源整合勢在必行;紀錄片産業發展讓人才短缺顯得日益急迫,紀錄片教育亟需調整與發展;與此同時,紀錄片的文化和美學特性尚需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多元共生的局面有待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