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廣州一家營業面積不足百平米的小面館,在《舌尖上的中國》露臉後,生意頓時擴大了近三成。正當店主心花怒放時,業主突然提出要加租近一倍,搬遷已經成了這個小店改變不了的命運。

  在黃土高原賣了幾十年饃饃的綏德人老黃,上了《舌尖上的中國》後,不想引來了西貝筱面村的老闆,摟著老黃夫婦拍照發微博,宣佈要請二位出山。是堅守窯洞平靜度日,還是移師首都改善生活,老黃的選擇讓人們牽掛。

  更讓人大開眼界的,是《舌尖上的中國》不經意帶來的商機。這部7集紀錄片,不僅刺激了觀眾的味蕾,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商機。先是地方特産、鍋碗瓢盆熱賣,接著打著“美食之旅”旗號的旅遊線路成為熱門,再後來連地産商都爭相搶搭這趟順風車。

  這部《舌尖上的中國》,更讓紀錄片一夜間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今年的戛納電視節上,越來越多的國際買家開始關注中國的紀錄片;今年的上海電視節上,個別紀錄片賣到了每分鐘1萬元的“天價”。其中,央視帶來多達百部、超過3000小時的紀錄片産品,不但在數量、時長上創下歷史紀錄,銷售額也比去年增加了50%。

  此前的半個月之內,《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連播三輪。不僅在同時段收視率全面打敗電視劇,更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如此盛況,對於中國紀錄片來説可謂史無前例,連央視高層都忍不住用“超出預期”、“出人意料”來形容。

  中國紀錄片真的從此走出困境,走上康莊大道?都説“拍紀錄片窮三代”,面對如此種種的商業誘惑,已經清貧慣了的中國紀錄片hold得住嗎?

  對於紀錄片在電視節上的熱銷,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副總經理程春麗坦言,外界不必過度神話紀錄片,“每分鐘賣1萬元”只屬於個別非常頂級的紀錄片,紀錄片基本上都是每分鐘賣300元起價,大部分是每分鐘賣千元左右,“能夠走紅的紀錄片,勢必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接地氣,大家才會有共鳴。”

  “《舌尖上的中國》火到它的DVD一週之內賣出超過16000套,這簡直是天文數字。但是,紀錄片的版權代理並不被看好,畢竟,相對於電視劇來説,買的人還是少。”一些音像出版從業人員對紀錄片銷售也依舊持保留態度。

  但有了前7集的人氣,《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拍攝已板上釘釘,從美食延伸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打造“舌尖”品牌成了節目組的重任。對於這樣一部有著豐富廣告植入空間的商業紀錄片,該片總編導陳曉卿卻明確表示“不希望因直接植入廣告而影響導演觀念”。

  2011年,剛開播的央視紀錄頻道沒有經營廣告,但2012年廣告招標已突破兩億元。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副主任何海明表示,此次紀錄頻道的廣告招標門檻不低,一句“企業形象需與媒體形象相符”就不知嚇跑了多少財大氣粗的企業。

  有的錢賺不到,有的錢不能賺,中國紀錄片看上去仍然“錢途”渺茫。

  不過,2011年中國紀錄片市場化機制已經起步。《201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紀錄片目前已擁有8個頻道,僅專業頻道和衛視節目年度首播節目量就達到16000小時,已經具備了10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

  在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2011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張同道看來,以中國第一家紀實頻道、已經運營10年的上海紀實頻道為代表,中國的紀錄片頻道在2011年整體收入有20-30%的幅度提升。一直進行市場開拓的製作紀錄片的民營公司也進入快速發展期,盈利穩步上升,有的公司還獲得了風險投資和銀行信貸。

  2011年元旦開播以來,央視紀錄頻道也一直堅持以市場化方式來探索國際傳播的有效路徑。據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介紹,紀錄頻道的觀眾規模目前已達6.6億人,國際用戶超過3000萬戶。最近10年的中國紀錄片海外銷售,《故宮》創造了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單集最高的銷售額,《再説長江》創造了海外發行總額最高的銷售額。

  劉文透露,紀錄頻道目前已經啟動了10部、30余集的國際聯合攝製項目,如和英國廣播公司BBC聯合攝製的《改變地球一代人》、《生命的奇跡》,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紀錄片《春晚》國際版,與日本放送協會、新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合作《生命的力量2》等等。其中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英國獨立電視臺承制的紀錄片《秘境中國-天坑》8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什麼是中國紀錄片的品牌?我想《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中國紀錄片品牌建構的一種成功嘗試,它也為不同類型紀錄片打造中國品牌提供了一種範例和啟示。”張同道認為,中國紀錄片的産業轉型要看到産業,而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在他看來,紀錄片是一個團隊製作、模式製作,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們的作品成功,和導演的個人氣質是密切相關的,很大程度上成功是個人的成功,很難複製。但《舌尖上的中國》打造出一種製作的模式,整個流程的控制,包括對製作環節的控制,都是可以複製的。

  “此外,打造‘舌尖’品牌,搞切塊經營,這裡邊商業的可能性,我認為是存在的。”在張同道看來,紀錄片的銷售應該是全方位包裝,把紀錄片做成全面的商品,比如在發行前期配套出圖書以及其他周邊産品,讓它的盈利模式更清晰。

  “但紀錄片要形成産業,必須建立完整産業鏈。”張同道認為,目前電視臺作為紀錄片産業的上遊,本身並非完整的企業,資金與機制動力不足;作為不對等的合作夥伴,企業在融資平臺與産品交換中處於劣勢,因此市場法則往往失效。

  “中國紀錄片要實現真正的市場化,顯然還有一段路程要走。”張同道説。

責任編輯:袁航

熱詞:

  • 舌尖
  • 紀錄片
  • 完整産業鏈
  •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