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他讓世界看到中國雕塑 異軍突起的袁氏雕塑
2004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百年誕辰。海內外關注的目光,曾一度集中到一尊鄧小平青銅雕塑像上。該像表現鄧公祥和地坐于一把藤椅上,雙腿悠閒地搭放在一起,右手夾一支標誌性的紙煙,深邃的雙眼遠眺前方。準確肖似的塑造,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巧妙藝術處理,使音容宛在的對象,成為極具人格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豐碑。不久,這尊塑像陸續刊印于各重要報刊,有的以封面形象出現;有的製成郵品,人們開始倍加關注塑像的作者—著名畫家袁熙坤先生。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未等美術界定睛打量,袁熙坤先生又以塑古巴民族英雄何塞像而獲古巴國家勳章,以突出的藝術貢獻受到委內瑞拉總統來華接見。袁熙坤將雕塑這個平凡的字詞,升級到國際文化事務乃至國務活動之高度。美術界驚異地發現,2004年,異軍突起了一支雕塑生力軍。
“繪而優則塑”
袁熙坤一向以人物肖像與動物繪畫稱譽于國內外,是一位被社會印象鎖定在繪畫領域的藝術家。事實上,袁熙坤的父親袁曉岑先生乃為中國當代繪畫與雕塑的先行者,最早身體力行,將西方藝術引進中國,尤其著力推動羅丹雕塑藝術對中國的傳播影響,與劉開渠、王臨乙、曾竹韶、傅天仇等一同,為開創中國現代雕塑體系做出了傑出貢獻。袁熙坤的美術之路,啟于家學,只不過,以往的許多時間,他都側重在繪畫上。近年袁熙坤轉而傾力雕塑創作,並非半路出家,而是子承父業,重修正果。
繪畫與雕塑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只能在二維的空間中去虛擬三度空間的假象,而後者則是直接真實地在有深度關係的空間中去駕馭形象。中國古代神話傳説和上帝創世紀的故事,驗證了人類最壯麗最高級的快感在於雕塑。現實的空間佔有關係,全方位的造型作業面,實實在在的材料,往往會襯托出繪畫的虛妄和貧弱。許多繪畫大師,最後都發現繪畫不過癮,而轉向雕塑,如:達芬奇、塞尚、畢加索、馬蒂斯、達利、米羅……卓有成就的畫家,同時就是自我創新空間越來越小的畫家,欲尋突破,勢必超領域跨疆界。年屆花甲的袁熙坤畫齡已達50年。
嚴謹的蘇聯契斯佳科夫繪畫教育法,曾賦予他過硬的基本功——他能在100個人臉上迅速找出100種微小卻是關鍵的差別,準確地抓住對象的精神氣質和性格形象特點,給你一個高於照相的塑形結果;他曾在西雙版納寫生,把自己的肉眼訓練成顯微鏡,用以觀察動物王國千萬種大自然傑作的肌理和脈象。無須口囉嗦於色彩的敷設,他僅用素描或速寫的語法,就能告訴你一個豐富無比的動物世界。後來,袁熙坤發現,世間生靈複雜、豐富莫過於人類,他開始主要對人類代表的塑造發生興趣。克林頓、葉利欽、普京、中曾根康弘、安南、薩馬蘭奇、羅格、曼德拉、卡斯特羅、阿拉法特……表現這些人,可以管窺全人類。袁熙坤以非凡的智識、才能和耐心,對他們做了面對面的一一寫生。世界名人,竟有120余位從近距離“模特”位置上走進他的畫面。一位國際友人説:全世界的畫家中,僅有袁熙坤一人取得如此令人驚羨的成績。
再也不可能有人于國際人物肖像創作上超越袁熙坤。倒是無人匹敵的這種繪畫地位,把尋求繼續創新的袁熙坤培養成了自我的敵人——袁熙坤必須突破,才能釋放內心的創作激情和衝動;他必須跨界,才能從繪畫的圍城中來到一片新天地。畫家袁熙坤要承父命歸順雕塑。
畫家搞雕塑,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不是普遍現象,這跟西方現當代美術的情況正好相反。當代美術的發展趨勢表明,傳統美術樣式越來越交叉,以往的門類越來越模糊,繪畫或雕塑,不再絕對禁閉美術家們。雕塑是繪畫的續進,繪畫使雕塑獲得新鮮血液。袁熙坤個案,為這種現代美術動向提供了典型求證。
風格的搭乘
袁熙坤做雕塑,並不是建立在對繪畫的否定上,相反,他仍秉持著繪畫的美學旨趣。作為一種完整的美術系統、立場、原則,袁熙坤的雕塑繼續體現了一份恪守的忠實。雕塑甚至更優化、加強了他的繪畫精神與情趣。
袁熙坤的繪畫,屬日記體繪畫,有很強的新聞語感,因作者很在乎創作過程中的敏銳和激情體驗。他放棄了“長期作業”的宏構巨創,因為他要不斷旅行,從此點轉向彼點。“如果他不在創作,就一定在去創作的路上。”視點的移動,保證了對象的頻繁更換,而對象更迭的密集,則帶來了比他人更短的創新週期。總體看袁熙坤的創作,對象很多、量很大。把這種繪畫的新聞作風帶來雕塑,袁熙坤正在引發雕塑創作的一場革命。自古慢工出細活的工藝雕塑訓條,使雕塑的激情磨滅,新鮮感鈍化。袁熙坤力求將精緻的“速繪”變成果敢的“速塑”,儘量縮短、簡省事務性的勞作,這更是“臺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對他的審定,以在較短的時間中完成大型塑造。如果激情、新鮮感會隨著深入刻劃而衰減,袁熙坤寧願讓雕塑保留在習作狀態。因而他的雕塑比一般雕塑更多情感的留痕。在創作技法上,袁熙坤的繪畫受益於中西藝術的合璧。用線用色避免輕浮的流暢、純熟,而寧取艱澀的頓挫、堆砌,每次準確地下筆,似乎都經歷過多次猶豫、否定、選擇,筆筆苛刻,周圍有意保留未曾被塗改的痕跡。
這讓人想到,袁熙坤是將古代文人畫中的許多皴法如斧皮皴,用在了筆端,同時,印象派中的點彩技法,也演繹成了袁氏特徵十足的用線運筆。這種歷練的畫風,完整地承襲至他的雕塑。他的塑塊是有氣勢的大體面,含精緻片狀的零件,都是固體的筆觸,或是被固化的光斑,見證著印象派的主觀自由。這些系列表徵,使袁氏繪畫和雕塑有著一脈相承的美感。從更寬的層面説,袁熙坤的雕塑同時閃現著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光芒。不跟風、不隨流,塑形力求謹嚴,精神指向崇高感,繪畫雕塑概莫能外。可以認為,袁熙坤的雕塑,是優先注入人文精神的雕塑。他表現動物,通緣於人與自然的和諧思考,關乎生態環保;他的人物雕塑,基於英雄、文豪崇拜,氣象浩大、品格高尚。他的立體皴法,營造出斑駁、滄桑的歷史感,服務於紀念性偉人塑造。這些雕塑大多獲得了詩歌的配樂,讓觀眾耳邊響起史詩或抒情詩的朗讀之聲。
在雕塑總裝線上
海納百川。一個人的修養、經歷、名望,過知天命之年,總會歸集。雕塑是袁熙坤藝術的總裝産品。他的藝術才情,在雕塑創作上有噴涌之勢,他的藝術風格,經雕塑創作的高潮化更鮮明。他用數十年打造的事業平臺,成了雕塑的完美基座——置於中外文化交流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的目光開始聚焦于中國的雕塑,雕塑又升級為外交工具,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袁熙坤綜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呈現的審美理想,是一筆不可忽視的精神財富,有助雕塑在各種思潮的衝擊下守住最後的原生態底線。
不該認為袁熙坤今後就棄畫從雕了。他依然還會頭戴著名畫家的桂冠活躍在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上,但近年側重雕塑創作的經歷,肯定會反過來影響他的繪畫。他的形將更結實、更凝練、更有金屬感。他曾主要用減法畫畫,讓畫面上不必要的背景隱褪,物象留下關鍵結構後其它能省則省。他的大部分繪畫,都有清疏之風。做雕塑,他需在骨架上添加肌膚、皮毛。從二維空間轉戰三維空間,該加的則要加。但一減一加,自有袁熙坤的法度。創作雕塑的過程,就是他對自己的藝術語言進行減與加、收與放、藏與張的辯證統一的過程,雕塑幫他串連起一生的“珍珠”,幫他薈萃著中西藝術的精妙思想。中國藝術的寫意、傳神、師法自然,西方藝術的寫實、理性、重視人文意義的要訣,被他總裝到一起。如此整理,精益求精,一種成熟的雕塑品類正在誕出。
從藝術出發
袁熙坤的雕塑,意義已經超出雕塑本身。有容乃大,是人們針對袁熙坤的學術領域和知識結構的評介: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致函:“熙坤賢侄:很高興看到你有那麼輝煌的成就。人物雕塑抓住了人精神的深刻內涵,十分傳神。我感到非常欣慰。”
中國雕塑學會會長程允賢評論道:“他用超凡的能力從平面到立體地將歷史文化名人和國際風雲人物作為塑造對象,為雕塑藝術開闢了一塊走向世界的廣闊天地。”時任中國城雕委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克慶評論道:“以神寫形,以意取情,妙趣天成,渾樸自然。”
意大利畫家姜卡洛 卡波尼評論道:感謝袁熙坤大師讓我接近了中國藝術。我看到了大師正在雕刻中的鄧小平先生的塑像,袁氏雕塑有明顯的兩個特點,一是他拋棄了在這個國度一個時期裏,塑造領袖人物程序化、形式主義的俗套;二是解決了人體雕塑與貴國的中山服衣紋處理、形體、氣韻、衣服質地之間的幾重辯證關係。在時間關繫上,袁熙坤承其家學,從家族文化中領受了傳統的完整賜福,中華文化精神已化為他的血液。而在當代藝術界,他又是一位先鋒。在空間上,他訪遍數十個國家,足涉天涯,被公認為民間藝術大使,不同民族不同國別都是他藝術之旅的停靠站。
在雲南多民族土壤上生活了數十年的袁熙坤,同民族民間藝術零距離。現在,由繪畫到雕塑,他再次跨界,證明他有兼包並蓄的能力。大進大出,大吞大吐的袁氏雕塑,體現了藝術的優化嫁接。他再用有多個接駁點的藝術,同民間外交、社會文化建設、全民美育、人文奧運等鏈結,令雕塑獲得最大化的社會效能。
20世紀80年代更深入的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爭取到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袁熙坤是幸運的,自己的黃金創作期完全同步于改革開放的進程。他可以頻繁地走出國門,遍訪世界藝術。時代給他以鳥瞰全球藝術的視角,他比一般藝術家更有橫向比較世界的資格;更清醒要用民族精良藝術的輸出,去激活傳統文化、服務世界文化。最近,他已為10多個國家的數十位風雲人物完成了塑像,這是他開展民間文化外交的大規模準備。有理由相信,袁氏風格的雕塑,將繼續在國家文化建設中實現更大的價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