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2008年是考古工作成果的又一個豐收年。入圍十大發現終評活動的25個項目,有的是配合文物保護工程開展的考古工作,有的是結合南水北調工程等基建活動進行的考古發掘,有的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開展的調查發掘,有的是多年考古課題研究的新突破,有的搶救了瀕臨破壞的古遺址或古墓葬。這些項目集中代表了2008年我國考古工作的傑出成就,在重要性和學術性上都很突出。這使得最後的評選競爭激烈、難度加大。

  2008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它們是:

  1、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五六千年前 大型環壕聚落遺址

楊官寨出土的鏤空人面深腹盆

楊官寨出土的蜥蜴紋彩陶盆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王煒林介紹,2008年在楊官寨遺址考古發掘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發現了廟底溝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一處大型環壕聚落,這是目前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

  所謂的環壕聚落,就是大型人類聚居地,被一道長約1945米的壕溝圍繞著,面積達24.579萬平方米,大約相當於40個標準足球場。有考古專家推測,這裡可能為當時的一處中心聚落,可能為5500年前原始城市,人們由此可以看見“城鎮”的雛形。

  除了環壕聚落外,考古專家還在遺址南部發現一組窯洞式建築群遺址,距今5000餘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洞式民居建築群,這證明5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居住窯洞了。

  出土的珍貴文物中,有極為罕見的“鏤空人面深腹盆”,上面有一個人面的模樣,眼睛、嘴巴中空,中間有突出的鼻子,酷似現在流行的QQ頭像。這種“鏤空人面形”的器物在全國僅發現了兩件,另外一件是出土于山西吉縣溝堡遺址的“人面形筒狀器”。還有蜥蜴紋彩陶盆上面清晰地印著蜥蜴爬行的模樣,以及涂硃砂的人面殘片等器物,都十分罕見。

 

  2、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規模最大的齊家古墓群

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

  2008年7月到11月,甘肅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甘肅臨潭陳旗(今王旗)齊家文化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中,意外地發現了目前規模最大的齊家古墓葬群!墓地地處洮河南岸的馬蹄形山間臺地,區域內發現有仰韶中晚期、馬家窯、齊家和寺洼文化遺存。通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産與考古研究中心對九甸峽水庫淹沒區內的陳旗磨溝遺址進行挖掘,共清理出齊家文化墓葬346座,挖掘面積達1700多平方米。該墓地的發掘,為齊家文化及其埋葬習俗的研究提供了有利佐證。

  2009年1月14日,雖然該墓地尚未結束髮掘,但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評為200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獲此殊榮的發掘項目全國僅有六個。

  齊家文化類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後。在2600余件(組)隨葬品中有陶器、石器、骨器、銅器及金飾器。石器和骨器中主要是生産工具,有研磨器、斧、鑿、骨柄石刃刀、匕、鏟、針、簽等等。生活在臨潭陳旗磨溝村一帶的齊家人就是靠著這些簡陋的工具,同猛獸作鬥爭,一步步走向文明。

 

  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揭開了古代制鹽業神秘面紗

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自戰國以來,鹽鐵就為各朝各代所重視。從古至今在國家穩定、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佔據著重要地位的制鹽業在古代是何種風貌?古人是如何制鹽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考古發掘為我們揭開了商代制鹽業的神秘面紗。

  壽光雙王城鹽業考古,是海鹽制鹽作坊發掘及課題研究的第一次,填補了中國海鹽制鹽業考古研究的空白。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於壽光市北部雙王城水庫周圍,面積達30平方公里。自2003年以來經七次大規模的田野工作,已發現古遺址83處,其中,龍山中期3處,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76處,東周時期4處,金元時期6處。

  為配合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東輸水利工程建設,2008年,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壽光市文化局組成的考古隊對水庫工程佔壓的07、014A、014B和SS8四處制鹽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工作。其中,對014A遺址進行了全面地揭露,清理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發現了一批與制鹽有關的重要遺跡和遺物,基本了解了該地區商周、金元時期制鹽工藝流程和生産規模。

 

  4、陜西岐山周公廟遺址 出土甲骨片上 可辨文字超2200字

周公廟遺址有“西周殷墟”之稱,出土甲骨片上可辨文字超2200字

  岐山周公廟遺址有“西周殷墟”之稱,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級的大型西周墓地。在這一大型墓地外圍,專家發現了長達1500余米的西周城墻,這在西周考古史、中國建築史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佔奎介紹,周公廟在去年共出土了7651片卜甲,可辨識文字1600多字,新字形屢見,內容豐富。迄今為止,該遺址共發現西周甲骨文達2200多字,是目前發現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遺址。

  周公廟遺址自2003年發現周人刻辭卜甲骨以來,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在“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周公廟因為發掘剛剛開始,許多重要文物尚未發掘而遺憾落選。

  歷時多年的發掘,周公廟考古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7處近千座先周、西周時期不同等級的墓葬,考古專家大致探明了遺址的規模和佈局。在去年出土的甲骨文中,發現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稱謂,還有“畢公”、“叔鄭”、“周公”、“召公”等重要歷史人物以及數字卦辭等內容。其中“王季”是首次發現,“王季”為文王的父親季歷,對進一步完善西周諸王年表有重要意義。

 

  5、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 幹欄式建築全國最大

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

  劍川海門口遺址曾于1957年和1978年進行過兩次發掘,被認為是雲南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址。

  2008年1月8日至5月25日,海門口被第三次發掘,面積達1395平方米,清理出幹欄式房屋建築架構、柱洞、人骨坑等豐富的遺物遺跡以及青銅器、骨角牙器、炭化稻等大批文物。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實例。

  據考古隊領隊閔銳介紹,海門口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木構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遺址文化堆積清晰,延續時間較長,文化遺存豐富,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銅器時代,這為建立滇西地區史前文化的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海門口遺址的青銅時代遺存與大理銀梭島遺址的時代基本同時,但其文化面貌卻具有相當大的差異。説明滇西地區的青銅文化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對認識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史前的文化交流和族群遷徙很有幫助。

  海門口遺址所出土的稻、粟、麥等多種穀物遺存,證明了來自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其南界已經延伸到滇西地區;而稻、麥的共存現象,則為認識中國古代稻、麥輪作農業技術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此外,遺址本次發掘出土的銅器和鑄銅石范,以確切的地層關係證明了該遺址為雲貴高原最早的青銅時代遺址,滇西地區是雲貴高原青銅文化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和人骨遺物,以及眾多的其他種類的文物,這些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必將為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界提供更多的信息。

  

  6、河南滎陽娘娘寨遺址

河南滎陽娘娘寨

  2008年6月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的娘娘寨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探。娘娘寨城址位於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而進行的文物保護項目。

  考古發掘表明,該城址建於西周晚期,沿用至戰國時期,分內城和外郭城,內、外城墻外均設有護城河。內城內分佈有“十”字形主幹道和宮殿區、作坊區,四面城墻中部均有城門與城內道路相通。娘娘寨城址是目前鄭州地區唯一能夠確認的西周時期城址,為西周時期築城方法、城墻結構、設防措施、功能佈局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也為探尋鄭州地區西周封國遺址提供了重要線索。

 

  7、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 確認吳國長城

江蘇無錫闔閭城遺址

  “入選的項目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具有特別的學科意義。在江蘇無錫發現的闔閭城遺址具有很高的文化涵義;多個商周及春秋戰國墓葬、城址因前所未有的特殊形制而入選,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評委徐蘋芳評價説。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最重要的收穫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根據考古調查和鑽探,闔閭城的築城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漢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與吳王闔閭的年代相當,即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宮殿群,且闔閭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亦與歷史文獻的記載相符,根據考古復查,完整地復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的另一重要收穫是發現了龍山石城,第一次確認了春秋時期的吳國長城。石城兩面用大石塊壘砌,中部填土,為“石包土”的建築形式。龍山石城的年代與闔閭城遺址相同,具備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築形制與中山長城相同,可能為年代僅次於楚長城和齊長城的“吳長城”。

 

  8、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揭示鐘離國文化

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安徽雙墩一號春秋墓是從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發掘的,封土呈饅頭狀,底部有白土墊層,發掘中發現了深淺不同的五色填土構成的“放射線形”跡象,共有20條,角度有一定規律。墓葬坑深底大,埋葬佈局呈十字形,圓形墓底以主槨室為中心,東、西、北側各殉三個人,南側殉一人,南面還有一個兩箱大槨室。 在部分銅器上發現“童麗君柏”的銘文,表明墓葬主人應是“鐘離(國)君柏”。

  它的發掘,進一步證明了在春秋時期淮河中游地區鐘離古國存在的歷史事實,為研究鐘離國的歷史和王室世系,以及淮夷文化的地域特徵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此墓揭示了鐘離國墓葬獨特而神秘的文化現象。

  

  9、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河南新鄭胡莊墓地

  戰國晚期韓國王陵胡莊墓地位於新鄭市城關鄉胡莊村,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而進行的文物保護項目。

  考古發掘表明,該墓地是以2座高級貴族夫婦合葬大墓為核心的戰國晚期韓國王陵。在出土的500余件珍貴文物中,有數十件銅器上保存“王后”“王后官”和“太后”刻銘。此次發掘,填補了韓王陵園形態的考古學空白,揭示了韓王陵築墓和埋葬的順序,印證了《左傳》中有關“槨有四阿,棺有翰檜”的槨頂結構的記載,首次發現了韓國王侯級大墓棺槨的完整形態,是韓國王陵考古的重要突破,對東周陵墓考古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10、四川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天府第一街” 唐宋地下排水系統

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

  對於此次入選的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成都市考古隊隊長王毅表示,這條曾經繁華的千年古街,是當之無愧的“天府第一街”,見證了成都最輝煌的唐宋時期。

  這些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唐代末期高駢擴築羅城,使成都城從原來東西(大城、少城)並列的“日”字形向內城外郭的“回”字形轉變,江南館街遺址唐代晚期街坊正是這一時期規劃設計的體現,縱橫交錯長達數十余米的鋪磚街道在中國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見,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城市規劃等方面提供了寶貴材料。

  考古人員還發現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16條、鋪磚道路4條、泥土支路4條、房址22處,明清時期道路1條、房址8座、井3口。最讓人震撼的是,在此次考古發現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唐宋時期主次街道、房址和與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也是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考古發掘中最重要的發現。

視頻集>>

熱詞: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

channelId 1 1 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組圖) 1 2008年是考古工作成果的又一個豐收年。入圍十大發現終評活動的25個項目,有的是配合文物保護工程開展的考古工作,有的是結合南水北調工程等基建活動進行的考古發掘,有的是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開展的調查發掘,有的是多年考古課題研究的新突破,有的搶救了瀕臨破壞的古遺址或古墓葬。這些項目集中代表了2008年我國考古工作的傑出成就,在重要性和學術性上都很突出。這使得最後的評選競爭激烈、難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