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1923年,已經成為川中名將的劉伯承,毅然退出軍閥部隊,重新尋找革命道路。他的一個共産黨朋友誠懇地勸他加入中國共産黨時,他竟然拒絕了,説:“不能一見旗幟就拜倒!”為什麼劉伯承先是不願意,後來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劉伯承是怎樣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轉折的?
仇恨舊社會 嚮往新生活
1892年12月4日(清光緒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劉伯承誕生在四川省開縣。因祖父是吹鼓手,在舊社會被看做“倡優”,致使父親劉文炳“出身微賤”,雖飽讀詩書,到縣城參加秀才考試,卻被人舉發,遂被逐出考場,喪失了考試入仕的機會,只得棄文務農,成為浦裏河畔有名的“泥腳文人”。自己沒有了入仕的機會,更希望兒子能夠通過考試入仕,實現自己的理想,便把5歲多的劉伯承送到本村私塾唸書,隨後又把他送到老秀才任賢書私塾中就讀。任賢書滿腹經綸,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十分憤恨,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十分不滿。他的言行對劉伯承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他從小就萌生了反抗舊社會的念頭。
1904年秋天,劉伯承轉到燈草壩“漢西書院”就讀。“漢西書院”的主持人劉華英是個廩生,同維新派、洋務派人士有廣泛接觸,受到西方文化和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他是個“教育救國論”者,設法自籌資金在開縣辦學。學生主要是他親房的十多個子弟,但他也招收少數成績優秀的外姓學生,對同姓的窮苦學生還免費供給膳食、書本和文具。劉伯承就是其中之一。他從劉華英那裏初步了解到國外的一些情況,視野大大開闊了。1905年,在劉華英的資助下,劉伯承以優異成績考取縣高等小學堂,並被編入甲班。該校教師大多數水平較高,教自然科學的傅讓、朱璜等人畢業于日本弘文師範學校,思想進步,是同盟會會員。傅讓還秘密傳播一些進步雜誌和革命書籍。這些書刊深刻揭露了英、法、日、俄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西藏、雲南、東北,揭露清朝政府賣國殘民的罪惡行徑,鼓勵人民起來進行革命鬥爭,爭取鐵路等項主權。劉伯承對這些進步書刊愛不釋手,從中受到了愛國思想的熏陶。劉伯承還讀了鄒容的《革命軍》、赫胥黎的《天演論》等著作,更加痛恨清廷的腐敗沒落。
在開縣小學堂畢業以後,劉伯承又到夔府(今奉節)官立中學就讀。1907年春,劉伯承因父親病逝,被迫中途輟學,回鄉務農。這年,劉伯承僅15歲。家中4男3女,劉伯承身為長子,不得不和母親一道,承擔起生活的重壓。年輕的劉伯承,飽嘗生活的艱辛,欲借讀書入仕飛黃騰達、光宗耀祖的希望也化為泡影。他越來越感到,不推翻反動、腐朽的清王朝,不改變這個社會制度,像他這樣的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劉伯承青少年時期,正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不斷發展的時期。革命黨人的武裝鬥爭,使劉伯承看到了改變個人也改變勞動群眾命運的希望,而革命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敢於犧牲個人性命的大無畏精神,又深深激勵著他。劉伯承決心投奔同盟會,參加反清武裝鬥爭。
1910年,劉伯承邀集了上高等小學堂時的兩位同窗好友前往同盟會的活動中心地上海,尋找孫中山和同盟會。可是,茫茫人海,何處尋找革命黨?他們費盡週折,不僅沒有找到同盟會,連工作都沒有找到,只好掃興地返回故里。1911年,清政府以實行鐵道國有政策為名,向帝國主義拍賣粵漢、川漢等鐵路的主權,引起廣東、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各階層人民的一致反對,首先由四川人民掀起大規模保路運動,迅速波及多個省份。隨後,四川人民的保路鬥爭發展為全省規模的群眾性的大起義。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四川革命黨人奮起響應,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四川軍政府。劉伯承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不顧家人與親朋好友的反對,毅然剃掉辮子,參加了反對清朝政府的學生軍。他意氣風發,慷慨陳詞:“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就這樣,青年時代的劉伯承,“懷著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這是劉伯承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標誌著他的民主革命生涯的開始。
“軍神”威名揚 “劉瞎”心中悲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