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雖然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雖然當年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願軍戰士如今健在的已進入耄耋之年,但在他們心中,這是一段永遠無法抹煞的深刻記憶。本版今日特別刊發軍事史專家高戈裏的文章,從一位有著特殊經歷的志願軍老戰士的視角,幫助讀者了解60年前那場影響深遠的戰爭中一些饒有意味的片斷。
“我最自豪的人生經歷,在半個多世紀前。”年已八旬的志願軍老戰士莫若健,近日在四川成都家中接受筆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1950年10月25日,是令莫若健終生銘記的一天他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跨過了鴨綠江,來到朝鮮加入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行列中。當時20歲的莫若健剛從中學畢業,經在軍校短期培訓後擔任50軍149師445團2營4連文化教員。酷愛英語的莫若健此時還想不到,自己的這點小愛好在朝鮮戰場上竟然派上了大用場。
英軍第29旅“皇家重坦克營”部分俘虜聽莫若健(未攝入照片)宣講我軍俘虜政策。
參與審訊的第一個美軍戰俘
第一次戰役發起後的一天,師部通訊員突然氣喘吁吁地跑來,找到莫若健:“師首長命令你跑步到師作訓科報到!”莫若健二話沒説,跟師部通訊員上了路,邊跑邊問:“啥子事這麼急啊?”“抓到了個高鼻子,上邊派來的幾個翻譯,都説不通。”
原來,部隊抓到美軍俘虜後,軍部派來幾名懂英語的大學生,可他們聽、説能力都比較差,與俘虜無法溝通。師首長正著急,有人提出莫若健的英語不錯,於是,迅即調人。
莫若健一到師部,作訓科科長丁永年就交代:“小莫,你先把我軍的政策給這個俘虜講一講,穩定一下他的情緒,然後,問問他們部隊的番號、裝備,以及被俘前他們的任務,還有他個人的情況。”
莫若健一上場就嘰裏呱啦地與那位美軍戰俘交流起來,在場的各位師首長個個表示滿意。
許多年後,莫若健説起這次“初戰告捷”還在笑:“我也就是個高中生的水平。其實,那天俘虜説的話,我只能聽懂十之六七,所以,要不住地問他這個單詞是什麼含義,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反復要求對方解釋。這一來二去,就被人看成是‘對答如流’了。”
審訊結果,這名俘虜是美軍的下士副班長,對部隊任務和部署知之甚少,關鍵是被嚇壞了,一直擔心審訊完了會被“拖出去崩了”,所以回答問題總是前言不搭後語。直到第二天,莫若健把他帶到臨時挖的貓耳洞裏防空,他還在問:“你們真的不會殺我?”
這名美軍俘虜攜帶了兩部“步談機”,成了讓大家大開眼界的東西,雖然這樣的先進設備美軍都裝備到步兵班、排了,可志願軍師一級的領導還是第一次見到。於是大家很認真地聽俘虜上了一堂“科技知識課”,最後感慨道:美軍有這麼好的裝備,竟然這麼不經打!
那年月,志願軍“土包子”打現代戰爭的洋相頗多。莫若健記得,某基層單位初遇美軍飛機時,竟然下傳過這樣一道命令:不準抬頭看飛機!眼睛反光,容易被敵人發現!然而,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正是這種不可思議的“土”,徹底顛覆了整整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建立在唯武器論基礎上的崇美、恐美情緒,進而奠定了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自信心。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