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農業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過去10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農業。
過去多年,農業在提供給人們豐富給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包括資源銳減、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
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而農業恰恰是與自然結合最為緊密的産業,其發展對於生態文明影響深遠,必然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剛剛發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同樣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到相當高度。
下個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就將召開。業界認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農業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態農業”將取代“石油農業”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圍繞生態農業發展,政府也有望出臺以“生態補償制度”為主的支持政策。在此背景下,代表農業新型生産方式的綠色循環經濟、廢物循環利用、低毒高效農化領域有望獲得政策著重鼓勵。
政策定調 生態農業變身“高富帥”
“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作為‘母親’産業,農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現代農業在帶來豐富物質産品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危機,比如,土壤侵蝕、水源污染、化肥和農藥的超量使用、畜禽排泄物及農業廢棄物的無序處理等。這必須引起重視。”一位長期關注農業的學者表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朱立志指出,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農業發展模式遇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農産品産能提升面臨很大困難;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獸藥和農膜造成的污染成為農業生態系統破壞的主要原因,也成為農産品質量安全的最大隱患。
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篇,系統性地提出今後五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並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形成“五位一體”的總佈局。
朱立志認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無法回避的,不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無從談起。只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現代化生態農業發展之路,改善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夠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範圍,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採區耕地用途,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
業界表示,政策已經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到一定高度,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我國農業的重要政策取向,“生態農業”將取代“石油農業”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圍繞生態農業發展,政府也有望出臺以“生態補償制度”為主的支持政策。
中信證券報告也稱,政策重心有望向可持續農業傾斜,未來5-10年,我國農業政策取向將由過去的“大躍進”式的效率優先,升級為未來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模式,政府將以此理念為基礎,持續出臺、落實“三農”改革發展相關的利好政策。
生態補償 農業循環經濟“大有可為”
“公司利用三門峽市的荒山、荒坡、荒地40萬畝,採用種養結合、輪牧放養的方式養殖黑豬。自己種植胡蘿蔔、白菜、苜蓿草等青綠飼料,作為豬的輔食,豬的糞污還可以用來為蔬菜施肥,實現還田,從而能有效解決長期以來養豬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雛鷹農牧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雛鷹農牧所採用的這種循環模式,正是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一種典型代表。業內人士指出,種、養、加、肥循環經濟生態農業模式,既發展了草業、畜牧業、畜産品加工業,又為種植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肥源,保證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國家政策對於農業循環經濟早有“佈局”。在2013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中,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成為重要內容。行動計劃提出,在農業領域加快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産業鏈結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産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業界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確定了農業的生態補償制度,參照該基調,相關政策對於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將予以重點支持。中信證券報告也認為,將生態補償引入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污染控制中,是解決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理性選擇。
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會議要求,要強化激勵措施,鼓勵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統籌養殖生産佈局與農村環境保護,嚴格落實養殖者污染防治責任,扶持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使畜禽養殖污染明顯改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曾有業內權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國家後續有望出臺具體的財政資金支持政策,促進養殖污染防治。“預計資金支持將採用補貼的形式發放,已經承擔了一定的污染防治成本或者實行循環經濟的養殖類上市公司將會優先獲得該項資金支持,而且,上市公司普遍排污設施規格較高,有望獲得更多的補貼份額。”
變廢為寶 廢棄物利用“逆襲”
“焚燒秸稈的現象太嚴重了,這幾天晚上市區各個角落都能聞到刺鼻的焚燒味道,到處都是濃煙霧靄。”這是微博上最新一則關於焚燒秸稈的抱怨,也反映出當下農業廢棄物污染的窘境。
但業內人士指出,從能量利用來看,作為農業廢棄物的秸稈和畜禽廢物分別是生態系統中第一、二營養級所産生的廢物,含有較多能量,因而具備資源化利用的物質基矗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農業廢物,既能保護農業環境,又具備較大的經濟利益。
中信證券報告認為,預計在“生態農業”的政策基調下,針對農業污染物的環保政策將不斷推動落實,包括推動農業廢物資源化利用等。資源化利用方式包括推動農業廢物的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
近期國家對於農業廢物處理的政策也有“升溫”跡象。環保部、農業部日前合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産過程清潔化、産業鏈結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力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以秸稈為例,有數據顯示,我國可收集的秸稈量達7億多噸,2噸秸稈相當於1噸標準煤。秸稈還是很好的清潔能源,平均含硫量不到千分之四,遠低於煤百分之一的平均含硫量。
利用秸稈生物質發電已成為一種重要方式。發改委預計,2015年、2020年生物質發電規劃裝機容量分別達到13000及30000MW。中信證券指出,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億噸標準煤,豐富的生物質資源為後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生物質發電行業主要面臨成本控制和産業化方面的約束,但長期的市場空間可以期待。利用秸稈生産燃料乙醇亦有待逐步實現産業化。
轉型升級 低毒高效成“新潮”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是對肥料在我國農業生産中重要地位的典型寫照。為提高單産,國內農業種植過程中一直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這兩項也成為農民最主要的農資成本構成之一。
據統計,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産國和消費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農藥生産國和第一消費國。據相關研究,我國肥料的當季利用率氮肥為30%-35%,磷肥為10%-25%,鉀肥為35%-50%,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更是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農藥施用量也遠高於其他國家。
而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也是全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根源。多年前,便有專家持續提出,中國農藥化肥使用過多,不僅造成嚴重農業面源污染、江河湖泊富營養化、近海赤潮頻發,而且造成農民收益下降。
在“生態農業”的大背景下,業界認為,以往農業發展的高産出依賴農化産品高投入的模式有望轉型升級,生態農業將在總量上降低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在結構上推廣符合綠色生態的新型産品。
而國家扶持政策則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指揮棒”作用。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啟動“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農業部11月4日也發佈消息稱,農業部從2014年開始大力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範和低毒低殘留農藥示範補貼工作。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全面實施”原則,每年在5個省分別創建4-5個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範縣,每個縣確定20個左右示範門店,同時在10個省實施低毒生物農藥補貼試點,示範帶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全面開展,引導農民減少高毒農藥使用。最終目標是:“經過3-5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規範化的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和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貼政策。”
中信證券認為,預計未來行業標準規範和政策補貼範圍擴大將成為推廣低毒高效農業的重要方式。我國未來很多涉及轉移支付的支農項目,有望實現與農業環境保護捆綁,通過稅收、補貼等方式,持續調整農業化學品的使用,鼓勵生産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業化學品,通過升級栽培模式,儘量減少農業化學品的使用。出臺有機肥使用補貼政策,鼓勵有機資源再生利用。
生態農業産業鏈重點公司一覽
代碼 公司名稱 三季報收入 收入同比增速 三季報凈利潤 凈利潤同比增速
(億元) (億元)
循環型農業 002234 民和股份7.3 -18.6% -1.4 -175.1%
002477 雛鷹農牧12.7 11.7% 0.7 -74.0%
002604 龍力生物6.6 -13.8% 0.6 -7.2%
000930 中糧生化57.2 -2.4% 0.6 -47.2%
生態農化類 002588 史丹利41.7 1.1% 3.4 36.2%
002170 芭田股份16.8 -3.0% 1.0 30.8%
002215 諾普信15.2 7.4% 1.7 26.0%
生物質發電 000939 凱迪電力14.8 -12.9% 0.6 30.1%
000601 韶能股份18.3 10.9% 2.3 22.0%
300335 迪森股份3.1 0.2% 0.6 22.4%
循環型農業産業鏈公司
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廣闊的應用領域和深遠的意義。2013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要求,在農業領域,加快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産業鏈結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産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在我國,農業循環經濟典型的方式有兩種:一類是“養殖—廢棄物—種植”産業鏈,通過畜禽糞便的有機肥生産,將豬糞等養殖廢棄物加工成有機肥和沼液,可向農田、果園、茶園等地的種植作物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A股代表公司有民和股份和雛鷹農牧(002477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
另一種是資源再生産業,建立廢物和廢舊資源的處理、處置和再生産業,從根本上解決廢物和廢舊資源在全社會的循環利用問題。A股代表公司有龍力生物和中糧生化等。
民和股份 (002234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作為肉雞及雞苗養殖業龍頭企業,公司通過生物技術實現了畜禽糞便的循環利用。公司生産的“新壯態”葉面肥採用“籠養新鮮雞糞-沼氣發電/發酵-過濾濃縮”的方式,利用自有雞糞進行厭氧發酵,産生了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用於發電,沼液和沼渣則通過納米膜技術、濃縮技術等最終生産出安全、無殘留的“新壯態”營養液。該營養液不僅含有作物生長所必需的大中微量元素,還含有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糖類、吲哚丁酸、吲哚乙酸、維生素B12等活性、抗性物質,具有促進作物生長和控制病蟲害發生的雙重作用,實現了畜禽糞便的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典範。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公司“新壯態”營養液産能1萬噸,已進入銷售階段。
雛鷹農牧 (002477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公司的三門峽“生態豬”項目具備優越的生豬自然生長環境、標準的生産技術規範及養殖流程、科學的疫病監測體系、可循環的廢棄物綜合處理流程,已獲得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三門峽黑豬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認證證書。目前全國僅有17個産品獲得國家“生態原産地保護”,雛鷹所獲認證是所有産品中唯一一個養殖領域內的産品認證。公司目前生態豬産能已達10萬頭,未來規劃産能100萬頭,為國內龍頭。
龍力生物 (002604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公司以玉米芯、玉米為原料,生産功能糖、澱粉及澱粉糖等産品,並循環利用功能糖生産中産生的玉米芯廢渣生産第2代燃料乙醇等新能源産品及木質素等高分子材料産品。目前公司已基本實現玉米芯的充分利用,不但節約生産成本,而且減少了碳的排放量,循環經濟産業鏈基本形成。根據公開資料,公司採燃料乙醇年産能6萬噸,又計劃新建20萬噸玉米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新增燃料乙醇産能3萬噸。(王錦)
生態農化産業鏈公司
在生態農業中施用農用化學品,一方面要控制總量,在不大幅影響産量的情況下,減少單位使用;另一方面要做結構性調整,推廣高效的化肥和農藥。
從國外生態農業經驗來看,化肥領域首先是推廣緩/控釋肥,其具有養分釋放與作物吸收規律同步的功能,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且適合種肥同播。與施用普通肥料相比,緩控釋肥利用率可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在施肥量相同的情況下,可增産10%-15%;其次是推廣滴灌和水溶肥,水肥一體化是對農田水分和養分進行綜合調控和一體化管理,借助微灌系統將肥料配兌成肥液,在灌溉的同時將肥料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適時適量地滿足作物對水分和養分需求;此外,平衡施肥、測土配方也是重要方法。
農業生産離不開農藥,生態農業需要更加綠色環保的農藥。推廣低毒高效的農藥是大勢所趨,農業部從2014年開始將大力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示範和低毒低殘留農藥示範補貼工作。另外,生物農藥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金正大: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緩控釋肥廠商,擁有170萬噸産能,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已經覆蓋主要農業大剩公司還擁有40萬噸水溶肥項目,為國內最大規模,且與全球領先的滴灌設備公司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達成戰略合作。
史丹利:公司是國內第二大複合肥廠商,近年來加速發展緩控釋肥業務,目前在建80萬噸專用緩釋肥産能。公司的熔體造粒多元素高效緩釋作物專用肥,更是被國家科技部等4部委列入國家重點新産品。
芭田股份:公司開創出原生態施肥模式,在國家測土配方數據庫的基礎之上,建立自己的數據,向終端用戶銷售最適合土壤性質的配方肥。另外,公司2013年收購了山東青島佳禾滴灌設備有限公司60%的股權,開始發力水溶肥市常
諾普信:公司是全國最大的農藥製劑廠商,深耕綠色農藥,水基化産品市場佔有率超過50%。公司獲批國家新農藥登記産品900余個,其中生物性倣生性農藥及水性化環保型製劑産品登記佔比達到50%,創制開發4種松脂基環保溶劑,研製開發並成功試産100余個綠色生態製劑産品,並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1項。公司旗下的實驗室還獲批為深圳生物農藥製劑技術工程實驗室。(王錦)
秸稈利用産業鏈公司
秸稈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我國可收集的秸稈量達7億多噸,而2噸秸稈相當於1噸標準煤。國務院2013年2月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
目前秸稈主要利用方式有三種:一是降解後堆肥或還田。秸稈打碎還田後,既能增加土壤肥沃程度,又能增加保護水能力。二是利用秸稈生物質發電。我國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每年約4.6億噸標準煤,目前已利用量約2200萬噸標準煤。我國在上網電價、稅收等方面對生物質發電給予明確支持,發改委統一標桿電價為0.75元/度。三是農作物秸稈燃料化。憑藉成熟可靠的利用技術,企業把秸稈等轉化為清潔能源,最終實現産業鏈循環利用。
凱迪電力:公司是國內最大生物質發電企業,運行生物質電廠10座,裝機容量528MW,在建電廠8座,裝機容量288MW。2012年虧損的5個電廠,目前已經被大股東陽光凱迪回購。公司積極推進電廠升級,二代電廠是高溫超高壓,單耗降低,效率提高。公司增加村級收購點,收集大客戶的農産品剩餘物,優化商業模式。今年8-10月,10家電廠每月發電量分別為1.20億度、1.10億度、1.56億度,公司生物質發電業務扭虧為盈。
韶能股份:公司于3月底完成定向增發,募集資金5.5億全部用於建設2×30MW生物質電站項目。該項目2012年7月開工,採用最先進的丹麥BWE公司130t/h水冷振動爐排高溫高壓鍋爐,預計今年年底兩台機組將逐步投産。公司每股凈資産3.58元/股,最新收盤價3.63元/股,目前市場對該生物質發電項目預期較低甚至認為不盈利,若項目進展順利,市凈率彈性較大。
迪森股份:公司是國內首家生物質燃料運營服務提供商。公司生物質燃料包括:成型燃料(BMF)、生態油(BOF)、生物質可燃氣(BGF)。在燃料環節,公司將林業“三剩”物、秸稈壓縮為固體成型燃料,將體積密度放大10倍,實現了遠距離的運輸。在使用環節,公司用BMF燃料工業鍋爐替代煤或重油燃料鍋爐,以BOT形式提供熱能服務。公司還將生物質能源做成蒸汽産品,在工業園區投建熱能裝置,為客戶提供熱能。公司還原一噸秸稈,産值達到1000元以上,具有較高毛利率和內部收益率。公司還大力發展生物質煉油,目前正在北海建設年産200W噸的生物質煉油項目。公司原料除了廣西本地供應外,也積極與馬來西亞等方面聯絡,並且已經取得相應進展。(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