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商界名家

內地營商須跟隨國家政策——三友實業吳清煥談跨行業經營之道

發佈時間: 2013年05月16日 1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CTV2 香港大公報

  吳清煥除了在製造行業取得好成績外,生意還擴展至基建及銀行業,成為少數在內地跨行業做出好成績的港商

吳清煥除了在製造行業取得好成績外,生意還擴展至基建及銀行業,成為少數在內地跨行業做出好成績的港商

    本報記者:李永青

    有人形容中國是一個大寶庫,吸引大批外商涌入淘金。然而,北上者無數,成功者卻寥寥。在內地從商超過三十年的三友實業董事總經理吳清煥,除了在製造行業取得好成績外,生意還擴展至基建及銀行業,成為少數在內地跨行業做出好成績的港商。吳清煥分享了他的成功心得:順水行舟,跟隨國家政策而行,更重要的是多聽、多問、多考察,投資前進行全面評估,不可聽信一面之辭。

    吳清煥的父親于1962年創立三友實業(前身三友織造珠繡廠),原來只是一家平平無奇的中小型企業,一直在尖沙咀做本地批發生意。直至1978年18歲的吳清煥由福建家鄉來港後,三友的生意才不斷壯大。吳清煥回憶説,當年上午到學校上課,其餘時間都留在工廠協助父親打理生意,而且經常要送貨、推銷及處理批發等事宜,每天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因此他很快熟習公司各項運作,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

    上世紀70年代是香港製造業的黃金期。吳清煥表示,初期工廠位於尖沙咀,面積約2000呎,有10來個工人,當時産能已超負荷,經常需要把訂單外判給其他人或同業。然而,隨香港經濟起飛,愈來愈多人不願在工廠工作,工人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

    八十年代初返家鄉設廠

    吳清煥絞盡腦汁,四齣尋求解決的方法。剛巧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吳清煥認為,內地勞動力非常充沛,而且工資低廉,若在內地投資設廠,工人不足的難題自可迎刃而解,於是他開始了解在內地設廠的相關信息。「可能是我在內地出生及生活了一段長時間的關係,知道內地的實情,覺得中國地大物博,將來必定大有可為,所以不斷遊説父親到內地設廠。」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吳清煥決定返家鄉設廠,三友遂成為福建晉江安海鎮首家外資廠,主要生産毛衣,聘請約300人。在內地設廠確實是解決了人力不足的問題,不過吳清煥坦言,設廠初期可是困難重重,因為當時內地工人普遍抱吃「大鍋飯」的心態,完全沒有多勞多得的觀念,以致生産積極性欠佳。除了工人態度問題外,當時一些地方官員對私企情況不甚了解,更不時聽到「別以為開一家工廠便很了不起」之類的冷言冷語。

    面對種種困難,吳清煥沒有灰心,反而更主動與工人溝通談心,力求和衷共濟,即使工人做錯事亦不會厲聲指責,反而耐心指正錯誤,讓工人感受到三友是一家好公司。經過吳清煥的一番努力,工人的工作態度大為改觀,生産力隨之逐漸提高。另一方面,吳清煥花費大量時間與當地官員「交心」,經常邀他們吃飯。「當時生活較清苦,我們邀請官員食飯,對方都很開心,讓他們感到備受重視。同時,表明自己也是出生於當地,明白當地的情況,若工廠辦得成功,對當地經濟絕對有好處。再者是主動支持地方建設,捐款資助興建學校,漸漸獲得了官員的信任和支持,以後辦事就暢順多了。」

    投資要多聽多問多考察

    其後,三友在廈門及汕頭設廠,年總産能增至200萬件,是原來香港廠房的20多倍。吳清煥坦言,當年到內地設廠,要不斷遊説家人及同事支持,辦廠期間又遭人為難,雖然辛苦,不過如果沒有在內地設廠,現時三友仍是一家「廠仔」,絕對無力做到出口訂單,也由於工廠生意穩定,為未來拓展其他生意帶來穩定的資金支持,所以他對當年自己的決定感到驕傲。

    吳清煥還分享了他在內地營商的兩大心得,首先是順水行舟,跟隨國家政策而行,例如在國家推行改革之初,推出各項優惠吸引外資到內地設廠,三友借助內地低廉的勞動力及各項優惠,成功由一家「廠仔」躍升為具規模的大廠。第二,切記不能聽信朋友的一面之辭,貿然投資,必須多方面諮詢相關人士,特別是獨立專業人士,還要親身到投資所在地考察,詳細評估投資風險及所需的文件,然後才決定是否投資,方能將風險減至最低。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