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3年4月18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與網友就“營改增”試點擴容話題進行在線交流,圖為訪談嘉賓劉尚希。新華網 郭小天 攝
新華網消息 2013年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今年8月1日起,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範圍內推開,適當擴大部分現代服務業範圍。這是繼2012年1月1日上海市試點和2012年8月1日擴大至北京等10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後,“營改增”試點試點範圍的進一步擴大。“營改增”試點改革對於企業稅負、百姓就業乃至産業結構調整、中國經濟發展有着怎樣的意義?我國財稅體制改革未來還將有哪些舉措出臺?針對這些問題,新華網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
“營改增”提速 改革紅利顯著
劉尚希表示,營業稅是90年代稅制改革留下來的一個尾巴,隨着産業結構調整,服務業發展提速,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聯越來越緊密,營業稅重復徵收的弊端就越來越明顯。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原因,國家在去年初開始了“營改增”的試點。
一年多來,“營改增”試點帶來的改革紅利顯著,2012年因上海地區因試點實現減稅約200億元。此外,“營改增”對就業促進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劉尚希強調,特別是小微企業,稅負減輕程度達到40%,從企業角度出發,成本大大降低,創業空間增加,就能直接帶動就業。伴隨就業質量的提升,同時也有利於就業人員收入的穩定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劉尚希介紹,此次“營改增”試點擴容按照行業在全國逐步推開,在路徑、方式方法上有了明顯的提升,可以體現“營改增”改革的提速,可以看出新政思路發生了很大變化。下一步,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將鐵道運輸、郵電通訊納入,之後擴展到建築業、金融業及整個第三産業全覆蓋,營業稅就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企業稅負增減是頭號關注問題
作為一項稅制改革,“營改增”試點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就是稅負變化。劉尚希説到,“至少稅負不能增加,如果要增加的話,對老百姓來説利益也受損,肯定對改革形成一種阻力。所以這個問題是要關注的頭號問題。”
但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其參與上海試點的會員單位中,67%的企業實際繳納增值稅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加稅負5萬元。對此,劉尚希解釋,交通運輸企業稅負有所上升,但是所佔比例相當低,大概就是百分之幾,不到百分之十。“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稅負都是減輕的,不能因此以偏概全,不能因為少數企業稅負上升了就否定‘營改增’的必要性。”
劉尚希進一步闡述了部分交通運輸企業稅負上升的原因:第一,在“營改增”實施過程中,企業經營方式與增值稅的徵收可能不太匹配。比如採取挂靠經營模式的運輸公司,擁有車輛大多為個人所有,車輛購買、維修都是個人負責。對公司來説,不體現購進就沒有抵扣,稅負就會上升。
第二,在營改增過程中,有些企業對增值稅的繳納和抵扣政策不太熟悉。或者是因為季節性因素,企業在“營改增”之前購買了大量的設備、車輛等,試點之後沒有購進,從而也會導致稅負上升。
第三,更重要的原因是地區性試點所致。交通運輸企業業務並不局限在某一個地區,它承接的業務和非試點地區有關聯,而非試點地區開的依然是營業稅發票、不是增值稅發票,這就導致其稅負上升。未來如果在全國推開,區域性試點導致的稅負上升問題就可以消除。
應通盤考慮中央與地方的稅種劃分
目前“營改增”試點地區新徵收的增值稅部分採取的辦法是由中央全部返回給地方,而不是按原有75:25的比例分成。劉尚希解釋,這是稅務徵管方面的一個問題,涉及到財政體制。在“營改增”在全國全面推開之前,財政體制將拿出一個通盤考慮的劃分方案。
劉尚希建議,可以把增值稅全部歸中央,把其他一些稅種變為地方稅或者設立一個新的更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的稅種替代營業稅。如果採取提高地方增值稅比例的方式,刺激地方投入工業的積極性,並不利於産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方針。
針對有專家提議用零售環節的銷售稅來替代營業稅,劉尚希提醒,其他稅率則應相應降低,才不會導致整體上稅收上升。劉尚希預計新的劃分方案或將於明年出臺。
“營改增”將帶動整個財稅改革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確立了當前政府間財政關係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近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這20年,也是國家財政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保證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必要調控所需的基本財力。但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步伐並沒有停止,劉尚希認為,現在整個稅制改革實際上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營改增”是整個財稅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只能往前走不能後退,往前走就會帶動整個稅制改革。
未來財稅改革的方向,劉尚希認為消費稅範圍調整和資源稅改革將成為重點。我國資源總量豐富,但是人均佔有資源稀缺,資源稅存量劇增、不隨價格浮動是不合理的。
劉尚希表示,資源稅稅負從長期趨勢來看毫無疑問將要上升,過去長期依靠資源低成本投入來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現在已經不可持續。我國資源開採的外部成本巨大,治理環境等付出的成本,比獲取的資源還要多。資源稅應進一步抬高門檻,通過稅收的辦法收回部分開採資源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成本,這是資源稅改革的方向,也符合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的大方向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