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既表現為經濟競爭、制度競爭、文化競爭,也包含政府管理能力競爭、開放競爭、軟實力競爭以及發展道路競爭。這其中,維持經濟競爭優勢已經成為美國所有戰略的基礎戰略。
這首先是因為,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體系是依靠強大的經濟基礎來維持的。在國內持續擴大的收入不平等下,美國仍然能夠維護國內社會的基本穩定和“選舉”民主體系的運行,就是仰仗這些從全球所攫取的經濟利益對美國國內的輸送,依靠這些從全球所攫取的經濟利益來“兌現”對選民各種社會保障福利給予的“承諾”。説到底,美國國內日益尖銳的各種矛盾是各個利益集團對經濟利益無節制的訴求,這些矛盾也只有在美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來加以解決和平衡。
第二,美國殫精竭慮所維持的全球“霸權”體系本質上也是為了攫取全球經濟利益。在不少美國人的意識裏,特別是不少社會精英的意識裏,全球現有資源和經濟增長維持不了全球20億人過上歐美發達國家老百姓現在的生活。因此這些人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必將全面挑戰美國為首的發達“民主”體系國家的經濟利益。
美國國內不少社會精英和高層官員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這樣的判斷,始於上個世紀以産品內分工為主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美國並沒有從中獲得多大的收益。但事實上,那些掌握全球品牌和營銷渠道、具有領先的創新能力的跨國企業和國際大買家,才是這次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只不過恰好切入到這個全球生産貿易體系中成長為“八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世界工廠”。“世界工廠”雖然給中國老百姓提供了勞動崗位,但並沒有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動力。
所幸的是,中國具有類似美國、歐盟的內生發展動力,可以在不完全依附外部市場的條件下,依靠自身本土市場需求規模的成長,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不必像日韓那樣,由於沒有足夠的國內需求空間支撐經濟發展,不得不在經濟及政治戰略上很大程度依附美國。即便美國認為可以尋找其他市場來替代,中國也可以利用自身的需求市場所具有的吸引力來“反遏制”。▲(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