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零違約”背後的市場看似一片祥和,實際上代表了市場與産品發展的扭曲。債券背後的項目或企業風險不能夠通過市場價格來體現,就只能夠使得風險積累、壓縮、轉移和最終爆發。
日前,尚德電力5.41億美元可轉債違約,打破了國內債券市場零違約的神話。實際上,債券類産品的潛在風險早已逐漸暴露,如2012年初,作為中小企業集合債券“10中關村債”發起人之一的北京地傑通信,就成為出現違約後啟動擔保代償的首例。而今年初,“11超日債”的違約可能,也牽動了各方關注。
長期以來,雖然我國企業發行的海外債券出現過違約,尤其是有些作為“中概股”的企業,但在國內市場卻似乎有“零違約”的潛規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與政府因素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為地方企業債券提供“兜底”,對於國有背景的城投債,自然是天經地義,對於某些非國有背景的企業,由於其往往是地方大型企業,與稅收和就業密切相關,地方政府也不希望出現問題,從而影響地方的信譽與投資環境。
另一方面,考慮到現有機制把風險認定留在審批環節,債券審批部門也把防止違約風險看成重中之重。如發改委多次強調,對於違反有關規定造成違約的發行人,將不再受理其發債申請,相關承銷商也可能受到處罰。由於債券發行與地方的協助推動也有很大關聯,因此違約也實際影響地方利用債市的整體前景。
“零違約”背後的市場看似一片祥和,實際上代表了市場與産品發展的扭曲。風險要素的缺失,使得債券産品定價本身就出了問題,債券背後的項目或企業風險不能夠通過市場價格來體現,就只能夠使得風險積累、壓縮、轉移和最終爆發。
實際上,類似的事情也出現在信託産品上,如在信託的“剛性兌付”潛規則下,依託信託通道的銀行表外金融産品的違約風險被系統性低估,直到此前三峽全通信託違約打破這一慣例。
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一方面因為缺乏破産清算機制、投資者保護不完善,使得繁榮的債券市場也具有潛在脆弱性;而在銀行信貸易受調控影響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債券融資的依賴性大幅上升,更不容得出現半點問題。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更重視債券市場建設的政策目標下,債券市場改革卻經常出現形式化,“人為造市”和規模指標偏好成為主流,其中肯定蘊含了運動性改革的風險。對這種“虛假繁榮”同樣可以佐證的是,國內評級機構上調債信的偏好明顯,即便在經濟下滑嚴重衝擊企業的年份。
應該説,在經濟高增長能夠持續下去的時候,這種非正常的信用遊戲還能繼續,當經歷真正的週期性低谷時,則信用鏈條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就會增大。當前的違約案例警示我們長痛不如短痛,短期信用風險暴露如同小感冒,長期市場扭曲如同表面健康、實際有嚴重健康問題的人,終會迎來大的危機。
□楊濤(北京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