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6日,在七里堡蔬菜批發市場,白菜批發價已漲到每斤0.6元。 記者張剛 攝
一場霧霾天不僅影響人們的健康,也讓“菜籃子”價格進一步上漲。數據顯示,濟南菜價已連漲10周,其中佔據濟南市場七成的外地菜成為菜價最大推手。而由於産量減少、流通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菜價的持續上漲並沒有給産業鏈各環節帶來更多利潤。
為保證本地菜供給率,平抑菜價,濟南市農業部門推出“保供菜田”項目建設,目前15萬畝應急菜田已經建成且投入使用。同時,為降低物流成本,國務院日前出臺了10條降低流通費用的政策措施。“拽住”菜價,各方均看到了希望。
大雪之後緊接著連續多天霧霾,菜價噌噌往上漲,來自山東省農業廳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山東菜價已連漲10周,濟南亦是如此。記者調查發現,部分菜價上漲原因是産量、供應量銳減一半以上;流通領域交通不暢,車輛減速慢行或者繞道而行增加了成本……
漸高的菜價並沒有帶來産業鏈諸多環節歡欣鼓舞,各環節普遍反映“不見錢”、還不如天氣好時賺錢多。雖然現在天氣漸漸轉好,但消費者還需要忍受高菜價一段時間,因為蔬菜畢竟不是工業品,提高産量有時候更多要看“天的臉色”,短時間內提高産量很難。另一方面,隨著春節臨近,市場需求量也在增加。
蔬菜大棚
日産三四百斤的大棚霧天減産一半
15日淩晨3點多,戶外霧氣濛濛,偶爾傳來遠處幾聲狗吠和雞鳴聲。濟陽蔬菜重鎮——— 曲堤鎮一黃瓜蔬菜大棚內,一束手電光透過濕冷的霧氣,在大棚裏緩緩移動。菜農老王挨個查看黃瓜秧,看有沒有可供採摘的果實,每逢碰到一個他都微微一笑,小心翼翼摘下來放進隨身攜帶的筐子裏,然後繼續尋找。“現在産量低多了,見著一個就跟個寶似的。”老王説,前一段時間大雪讓氣溫驟降,最近接連霧霾天氣又見不著太陽,都嚴重影響黃瓜生長,以這個佔地2畝的大棚為例,過去平均每天能産三四百斤,現在一天能摘100多斤就不錯了。
為最大限度保存大棚內熱量,促進黃瓜生長,老王一連幾天都沒有撤掉覆蓋在大棚上的草苫子。“其實一旦有太陽,應該把草苫子撤掉,這樣棚內溫度會高一些,但霧天根本見不著太陽。”老王媳婦説,草苫子作用也有限,畢竟地面溫度很低,不適宜黃瓜生長,這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
産量降低,按照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價格自然會相應上漲,但幅度有限。據介紹,大幅度降溫前,當地黃瓜收購價在每斤1.7元左右,現在産量降低了2/3以上,價格1斤只漲了0.3元。老王面臨有價少貨的窘境,像在油鍋上煎,但又無計可施。
事實上,産量低還不是老王最擔心的,大不了少掙點兒錢,日益臨近的病蟲害才是心頭大患,極端情況下會讓老王血本無歸。據介紹,每逢陰雨或者霧天,持續時間長了黃瓜就會長病,比如灰霉病、霜霉病等。當地政府部門也會適時提出預防病蟲害的方法,比如棚內濕度高了可以人工吸濕,在行間撒一些稻草、麥秸、草木灰等吸附潮氣。
産地交易
最近交易量下降一半以上
早上7點多鐘,霧霾籠罩之下的天空剛剛放亮,老王和妻子把幾筐黃瓜放到拖拉機上,他們要到鎮裏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 曲堤黃瓜批發市場上銷售,那裏等待著來自各地的大量菜販子。
老王站起身,暗紅、潮濕而粗糙的雙手散發出熱氣,高領軍綠大衣遮住了他的下半邊臉,頭戴一頂小氈帽,眼神裏依稀透著期待,他希望在這寒冷早上賣個好價錢,對得起寒冬裏依然生長的黃瓜和自己辛苦的勞作。
8點半左右,曲堤黃瓜批發市場上人頭攢動,討價還價聲混雜著三輪車發動機的聲音和汽笛聲。該市場不僅在當地很有名,在山東也能挂得上號,曾先後獲得山東省標準化市場、山東省無公害農産品定點市場、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等稱號。
在這種喧囂之中,老王以每斤2.1元的價格把黃瓜賣了出去。“這幫人,錢全讓他們賺去了。”菜販老蘇嘟囔著,要知道,他運到濟南匡山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銷售,批發價只有2.5元/斤,其間每斤只有4毛錢的毛利潤,還有一大堆開銷和消耗。
老王則不以為然:“只看見掙錢沒看見我投錢了,草苫子四五塊錢一個,一個棚得用六七十個,竹坯子兩三塊一根,一個棚得用60多根……這些不都得花錢呀。”批發市場相關負責人王興泉説了句中肯的話:“任何賺錢都需要有量的支撐,受天氣影響,目前市場黃瓜交易量下降了一半以上,敞開掙能掙多少?”
運到濟南
2小時的路程得走仨小時
上午11點左右,老蘇收購了一車黃瓜,準備往濟南市內運。大霧瀰漫,卡車在地磅稍作停留,辦完手續後緩緩駛出批發市場。
不一會兒,卡車在一加油站停了下來。“得把油加滿了,這鬼天氣,開得慢,用油量多。”老蘇説,從他前兩天的經驗來看,曲堤鎮到濟南雖然只有100多公里,走220國道,非常順,但有霧就不順了,平常2個小時的車程,如今得跑仨小時。
卡車在公路上行駛,霧氣越來越大,抹在前擋風玻璃上的餐洗凈也沒有見效,霧氣逐漸爬進車窗,開窗太冷,老蘇打開暖風驅霧。旁邊的夥伴拿了一條濕毛巾給老蘇擦擦臉,開暖風容易起困,提提神。前面的交通信號燈時隱時現,老蘇開車非常慢。
經過漫長等待,車來到黃河大橋上,經過收費站,工作人員看見鮮活農産品,就允許順利通過,這為老蘇省了10元錢。菜販們對國家要求執行鮮活農産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非常滿意,不過老蘇更希望把這座黃河大橋的收費統統都免了:“要知道,我空車回來的時候,由於沒有蔬菜,還得交錢,這時我就走浮橋,那裏只花5塊錢。”
來到市區行駛,老蘇更加小心,因為最近新出臺了交通處罰措施。“一次就得200元,還得扣分,一不小心被罰,這趟生意就白做了。”老蘇説。來到濟南匡山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已是下午2點多,這時老蘇還沒有吃中午飯。
菜販感受
最怕蔬菜被凍一次賠數千元
吃完飯後,老蘇要到車裏休息,等到16日淩晨三四點鐘再起來賣菜,這時是遍佈在濟南大街小巷和農貿市場的小商小販們以及單位食堂、餐飲企業採購人員前來進貨的時間。淩晨的天氣寒氣逼人,批發市場卻火熱到了極點。
小商販們手持手電筒,掀開厚厚被褥查看下面蔬菜孬好,有的菜如菜椒等裝在編織袋裏,看不見裏面狀況,他們便伸進手去摸索,這時立刻被老蘇打住:“上下都一樣,掏什麼掏,弄壞了怎麼辦?”現在老蘇一天能賣五六千斤蔬菜,一斤菜看三四毛錢利,除去運輸費150元、進場費20元/噸、攤位費500元/月、雇工費每人每天80元等,一天能賺一兩百元。“現在菜價貴,銷量也小了。”老蘇説,夏天時他一天能賣1萬多斤菜。賣濱州、東營菜的劉靜也證實了這種説法。他主要經營小白菜、茼蒿等葉菜:“尤其是小白菜,最近一天一個價,都連漲五六天了,一天漲一毛,我這邊批發三塊四,零賣得四塊多。銷量降得厲害,我現在一天只賣三千斤左右,夏天得翻倍。”
冬天賣菜最怕菜被凍壞,很容易血本無歸,前兩天劉靜就因為沒有做好防凍措施,上千斤菜凍壞,損失數千元,而這些錢需要再在賣菜過程中慢慢找回來。在匡山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除了白菜、蘿蔔等不太怕凍的大路貨,一些精細菜都裝在泡沫保溫箱裏。
在採訪中,商販們反映最多的是油價太貴,增了運輸成本。劉靜從濱州運菜到濟南來回400多公里,僅運輸費得600元,其中油錢就500元。“我也感覺目前菜價太貴了,老百姓出去買菜,兜裏沒個100元,根本買不了多少東西。”賣壽光精細菜的張女士説。
價格走向
高價菜近期還得吃下去
16日早上,霧霾漸漸散去,到了中午,太陽也終於在濟南上空出現。人們希望因天氣變化導致的菜價上漲會漸漸歸於平靜,甚至一些人盼望菜價能有所回落。比如交通不暢——— 霧散了,車輛不用再像前兩天那樣刻意減速慢行,至少油錢可以少花了。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近期實現的可能性不大。首先,這輪菜價上漲是連續性的,不會因為天氣漸晴而改變其趨勢。來自山東省農業廳對35種蔬菜價格監測數據顯示,上周,山東蔬菜價格繼續上漲,平均批發價格2.04元/斤,同比上漲0.71%,環比上漲0.99%。
這已經是山東菜價連續第10周上漲,10周來,累計漲幅達65.67%。山東省農業廳分析認為,蔬菜價格長時間上漲與今冬寒冷天氣密不可分,氣溫低,蔬菜生長速度會受到一定限制,導致供應相對緊張。另外,寒冷雨雪天氣也導致蔬菜流通環節成本上升,進一步推高了菜價。
本週,霧霾天氣籠罩著包括山東在內的大半個中國,菜價繼續上漲,在一些長期從事蔬菜生意的老闆看來,儘管目前政府統計數據還沒出來,但從他們直觀感受和從業經驗來看,本週菜價還會繼續上漲。
事實上,漲價是全國性的,商務部發佈的監測數據顯示,上周已是全國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産品價格連續第11周上漲,其中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上漲1.2%。“我估計隨著春節消費旺季臨近,菜價還會有所上漲。”壽光菜商秦先生説。
濟陽曲堤鎮菜農老王則説出了菜價還會上漲的最樸素道理:“蔬菜不比工廠加工工業品,只要原料充足,敞開加工供應就可以。蔬菜生長受天氣條件影響很大,比如氣溫,最近一直比較低,導致地溫也降至10℃以下,菜就不長了呀。現在雖然太陽出來了,棚內氣溫會上升,但地溫上升需要10—15天的時間,不是天氣一轉好,菜的産量就會增加的。”
菜價為何持續上漲?記者日前深入匡山和七里堡兩大蔬菜批發市場實地探訪發現,濟南本地菜佔比不到三成,在霧雪天氣和春節效應下,外地菜入濟增加了物流成本,各項費用疊加後,菜價整體上揚在所難免,個別菜種甚至每天都在漲。
外地菜唱“主角” 霧雪天漲價沒商量
15日淩晨3點多,記者分兵兩路奔赴匡山和七里堡兩個蔬菜批發市場,濟南人吃的蔬菜絕大部分由這兩大市場供應。在位於黃台南路的七里堡蔬菜批發市場,記者看到,在漆黑的深夜裏,整個市場燈火通明,現場車水馬龍,汽笛聲和叫賣聲不絕於耳。記者沿著市場大棚走了一圈,詢問近十幾個菜販發現,濟南本地菜佔比不到三成,而外地菜則趁著霧天紛紛提高“身價”。
一進入市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售賣大蒜和姜的攤位。一個自稱常年在七里堡批發大蒜的菜販表示,當天大蒜批發價為每斤3.2元,這些蒜全部來自萊蕪和金鄉。“全國各地都有,但沒有濟南本地蒜。”他説,濟南周邊沒有適宜儲藏大蒜的冷庫,所以一般不會有菜農種植大蒜。
“濟南不適宜儲藏大蒜。”他説,之所以要冷藏,是為了延長大蒜休眠期、抑制發芽、防止病腐,而冷藏是門學問,冷庫貯藏的適宜溫度是0℃~2℃,冷庫內溫度要經常保持恒定,庫內不同位置要分別放置溫度計,保持溫度均勻。此外,冷藏一個週期最多需要1年時間,條件非常苛刻,濟南人吃的大蒜都是外地的。“這兩天大蒜一直在漲錢。”該菜販表示,上周批發價還是每斤2.8元左右,但近期霧雪天氣催高了田間地頭的收購價,霧天期間每天都能漲個1毛到2毛,加上物流運輸成本增加,雖然市場批發價漲了,但相比之下利潤並沒多多少。記者隨後又問了其他幾個銷售大蒜的菜販,他們均表示貨源來自省外,本地不産大蒜。
在一處賣姜的攤位前,自稱來自萊蕪的菜販秦女士表示,當天新姜的批發價為每斤2.5元,零售價則為每斤3元。這些都是從青州進的貨,沒有濟南本地産的姜。她介紹,這兩天因為天氣原因,姜的價格基本上是一天一漲,加上市場供應量少,未來一段時間還會上漲。“前年因為種姜的太多,導致去年市場價格跌得厲害,當時地頭收購價每斤才五六毛錢,到七里堡批發也就1元錢左右。農戶和菜販都不賺錢,所以去年下半年種姜的少多了,導致價格突然飆升,現在賣的都是新姜,老薑早在去年國慶節後就賣完了,新姜地頭收購價為每斤2.3元,拉到市場後,去掉費用也就掙1毛多”。
此外,土豆、萵苣和蘑菇等菜也都是外地貨。一銷售土豆等多種蔬菜的菜販表示,土豆是從肥城拉過來的,批發價為每斤1.6元;卷心菜是從河北收購的,零售價每斤1元;萵苣是從鄒平拉過來的,每斤批發價為1.4元。他表示,這幾樣菜在濟南都收不到,每年到了冬天都要從外地進貨。菜價方面,從去年12月中旬下過第一場雪後就一直在漲錢,路上運輸成本增加,肯定都分攤到菜價裏,春節前肯定還要漲價。
一個銷售蘑菇的菜販表示,他的蘑菇全部來自聊城,且只批發不賣,金針菇則來自江蘇,包裝好後每袋售價 8元。此外,還有一個攤主稱蘑菇是東北的。另一個菜販表示,小油菜是南方産的,蒜薹是河南進來的,紫橄欖是鄭州的,茄子是壽光産的,這些菜在濟南周邊都收不到。
一位常年採購蔬菜的某超市負責人表示,目前濟南賣的香菇基本是河北唐山産的,他剛從唐山發了一車貨。
濟南本地菜不到三成 全是“大路貨”
記者調查發現,濟南本地菜佔比不到三成,且多是白菜、芹菜和蘿蔔等“大路貨”。在七里堡蔬菜批發市場,一個銷售芹菜的菜販表示,他們的芹菜全部來自章丘鮑家村,是正宗的章丘鮑芹,批發價每袋4.8元,零賣要6元錢,地頭收購就要4元錢。“只賣鮑芹不行,必須配上蔥、南瓜、娃娃菜等一塊賣,南瓜批發7毛多一斤,是南方來的。市場上濟南菜不多,除了西紅柿和蘿蔔白菜,其他都是外地菜”。
另外,市場上在售的黃瓜是濟陽産的,但受天氣影響,每斤批發價已從上周的1.8元漲到了2.5元。藕也是吳家堡産的本地菜,菜販表示,今年的藕市不錯,但濟南周邊的種植面積還是太少,外地藕也能佔三成左右。記者採訪時發現,平均十個攤位,只有一兩個銷售的濟南本地菜,在隨機購買的幾種蔬菜中,基本上都是外地菜。
記者同日在匡山蔬菜批發市場採訪時,一位售賣菜椒、黃瓜和生菜頭的蘇姓菜販表示,他是濟陽人,以前只是種菜,但賺錢太少,平均賣100斤菜也就賺200多元。而如果販菜或者打工,兩口子一天就能賺100多元,且種菜付出的成本和風險要大很多,所以經再三考慮決定轉行販菜。他表示,匡山市場上濟南菜也就佔兩三成,而且菜販主要是濟陽人,如果想快速找到純正的濟南菜,只能去市場門口銷售豆芽的攤位,豆芽肯定是本地生産的。
記者在市場還碰到一個賣小白菜和茼蒿的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他名叫劉靜(化名)。他主要是到濱州和東營進貨,並不在濟南收菜,原因是市場上的濟南菜産量和品种太少,無奈只能去外地收。另一菜販張女士説,濟南菜佔不到10%,而且主要是芹菜、白菜和蘿蔔,産地主要是平陰和遙墻居多。
“本地菜佔比最多三成。”匡山農産品綜合交易市場副總經理劉福水16日告訴記者,濟南大棚蔬菜規模太小,加上冬天霧雪天氣影響,喜陽菜和葉菜生長減緩,供應量持續下降,只能靠外地菜來補充市場。而外地蔬菜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人工、包裝和運輸等成本上漲明顯,終端市場菜價必然隨之拉高。“比如蔬菜運輸進城時是免過路費的,但車輛空車回程時卻要收費,這些費用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延伸閱讀
國務院發文要求降低流通成本
批發市場“減負”後菜價也將降低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研究確定了降低流通費用10項政策,其中提出將降低農産品生産流通用水用電價格等“減負”措施。採訪中,濟南匡山蔬菜批發市場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旦這些措施落實,將肯定能起到降低菜價的作用。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2年1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産業發展的意見》,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研究確定降低流通費用10項政策措施。在水電費方面,要求規模化生豬、蔬菜等生産的用水用電與農業同價。農産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用電、用氣、用熱與工業同價,用水執行工商業用水價格的較低標準或非居民用水價格。農産品冷鏈物流的冷庫用電與工業同價。儘快實現工商業電費同價。
對此劉福水錶示,目前匡山批發市場依然按照商業用電用水繳納費用,如果上述政策實施,每年能節省數十萬費用。另外,方案還提到,2013年起三年內免徵農産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産稅。“這是很大的利好政策,每年只這兩項稅收就能節約上百萬元”。
劉福水説,匡山市場有160多個員工,每年還要給集團繳納一筆費用,平時只能靠菜販進門費和攤位費賺取利潤,其中進門按車輛載重收費,每噸收25元,攤到菜價裏為每斤1分2厘5。另外,一個30平方米左右的攤位費每月收取500多元。如果國務院的上述政策實施,相應收費必然降低,菜價也會降低,最終受益的還是老百姓。
據了解,中國政府網1月15日發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以上降低流通成本的措施將於2013年6月30日前執行到位。
濟南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
15萬畝應急保供菜田已建成
在外地菜唱“主角”,因霧雪天氣紛紛漲價的背景下,及時增加本地菜供應,是平抑菜價的好辦法。在剛剛結束的濟南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市長楊魯豫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濟南市將建設50萬畝城市保供菜田。
濟南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17日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建成了15萬畝的應急型保供菜田,50萬畝城市保供菜田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完成。其中,應急性蔬菜將用於在濟南遇到極端天氣時,保障市場供應和增加本地菜供給率。目前這項工作還只是剛剛起步,效果還不明顯。
“保供菜田”建在濟南近郊
為保障濟南本地菜的供應量,濟南市農業局從兩年前就開始著手籌備“保供菜田”項目。按照之前制定的《濟南市蔬菜産業振興規劃》,濟南市規劃建立50萬畝保障型保供菜田(含食用菌),其中應急型保供菜田15萬畝。據了解,濟南市保供菜田將選擇自然生態環境條件達標、成方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農業特色品牌基地或都市農業園區中的菜田,統一標示標牌,實行標準化生産,依照産品認證標準,統一技術操作規程,嚴格投入品監管和産地質量監測,實行質量可追溯制度。
保供菜田以近郊區為重點,分散在唐王、董家、遙墻、仲宮等地。這些菜田的蔬菜成熟後,將運送到配送中心的冷庫裏。濟南市農業局種植管理處處長劉衛國表示,這些配送中心均建有生産車間、産品檢測室、恒溫庫、切菜機、果蔬清洗機、包裝機、封口機等設備。蔬菜從田間收穫後,會立刻被送到配送中心進行檢測、儲存、加工等。
這些經政府規劃儲存的蔬菜,其作用在於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可實現政府宏觀調控下的計劃性生産,調劑市場餘缺,保障城市應急供應。此外,即使市場價格非常便宜,他們也能先把菜冷凍起來,在合適的時間裏再拿出來賣。“目前15萬畝的應急菜田項目已經完工並投入使用。”劉衛國表示,他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菜已經入庫儲藏,又有多少菜進入了流通市場。
記者採訪中發現,無論是市場管理方還是普通菜販,均未聽説過這個項目。匡山農産品綜合交易市場副總經理劉福水錶示,他從未聽説過保供菜田項目,更沒有接到過任何相關文件,不過濟南菜供應的確需要這樣一個利好扶持政策。而七里堡市場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沒有聽説過該項目。
15萬畝供應量仍然有限
劉衛國表示,濟南市蔬菜播種面積目前有200萬畝左右,總産量達700萬噸,其中設施栽培面積達70萬畝(冬暖大棚30萬畝),但濟南冬儲菜仍然佔比很小。從市場流通情況看,濟南有三分之一的菜流入外地,而外地菜也有不少流入濟南,短期內本地菜很難佔據“上風”。
目前濟南市農業局已經在周邊鄉鎮扶持建立了15家配送中心,5家保供菜田基地也已經建成。農業部門給這些配送中心配發了運貨車,還給品牌蔬菜基地撥發了幾十萬的扶持資金。“集體規模化種植後,只能鼓勵農民往配送中心送貨,沒有強制性措施。”劉衛國表示,保供菜田沒有針對農民的專門補貼,菜農把菜賣給誰完全是他們自己説了算,政府不能強行要求其賣給保供中心,如果中心存量太少,又不能保證市場供應,這也是保供菜田目前存在的一個棘手問題。
劉衛國表示,15萬畝應急菜田的供應量比較有限,效果還不顯著,50萬畝保障性菜田還在建設中,計劃“十二五”期間全部建成。到時候,保供菜田將會起到補給市場供應、提高菜品質量且平抑菜價的作用。
據介紹,到2015年,濟南市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其中設施栽培面積達到100萬畝(冬暖大棚40萬畝);蔬菜總産量達到800萬噸,總産值實現136億元,出口創匯達到2億美元;建設50個蔬菜標準化生産基地,培育20個大型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蔬菜産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三品一標”産品認證數量增加40%以上;産品商品化處理和精(深)加工率達到70%以上;通過蔬菜産業的提升發展,使全市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本版稿件均由記者蘇冉 劉彪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