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郭樹清:銀行貸款超60萬億 我國資本市場系統性金融風險大

發佈時間: 2012年10月26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人民網

原標題:《郭樹清:我國資本市場的成就、問題和前景》

  一、中國20年能不能走完歐美200多年的路程

  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設立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在探索中前進,在改革中創新,風雨兼程,快速成長,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可以説在一定意義上走完了成熟市場200多年的路程。

  --市場規模躍居世界前列。從股票市場看,2011年底中國股票總市值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到2012年6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到2444家,總市值22.6萬億元。從債券市場看,2011年底中國公司信用類債券餘額也位居世界第三。2012年6月底,全國債券市場託管量達到23萬億元。從期貨市場看,除原油外,國際市場主要商品期貨品種基本都已在我國上市交易,金融期貨也開始起步,市場規模在世界名列前茅。

  --市場體系逐步完善。經過多年努力,覆蓋股權和債權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已經初步形成。截至2012年6月底,滬深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分別為1429家、683家和332家,在區域性股權轉讓市場和産權交易市場掛牌的企業數千家;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合計的債券存量,國債是7萬億元,地方債4547億元,金融債(含央票、政策性銀行債、商業銀行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10萬億元,公司信用債近6萬億元。與此同時,眾多行業龍頭和一大批大型企業發行上市,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代表性日益增強。具有初始資本市場形態的股權基金、産業投資基金這些年也得到迅速發展,據估計現在各類創投資金超過1萬億元。

  --市場功能日益增強。資本市場的發展拓寬了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截至2012年6月底,股市累計籌資4.7萬億元左右,最近4年公司信用類債券年均新發1.57萬億元;增強了金融體系的彈性,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的比重持續下降,政府融資已經主要依靠發行國債;促進了“轉方式、調結構”,2006年到2011年有143家上市公司實施了行業整合類的重大資産重組,交易金額7570億元。此外,資本市場還促進了中國企業的價格發現和價值重估,推動了公司治理的完善,引領了企業管理模式的改變,普及了市場經濟基本理念和現代金融基礎知識,使法治、契約、公開、透明,乃至公平、正義、誠信等現代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市場秩序趨於規範。股權分置改革結束了上市公司兩類股份、兩個市場、兩種價格並存的歷史,為發揮好市場定價機制和資源配置功能創造了條件。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等創新業務,引入做空機制和信用交易機制,改變了長期的單邊市格局。我國資本市場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共521件,這些制度規範構建起一整套與國際通行原則基本相符的法律框架、交易規則和監管體系。在市場建設的許多方面,雖然起步晚,但進步很快,比如打擊、懲處和防範內幕交易等,中國市場已基本達到歐美發達市場的水平。

  --對外開放穩步提高。截至2012年6月底,共設立13家合資證券公司,41家合資基金公司;有172家公司(不含退市)發行H股,從境外籌資1787億美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總投資額度800億美元;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産品凈值約579億人民幣。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截至2011年底,外資股東(含QFII、境外股東、三資股東)合計持有585.23億股,佔全市場A股總股本的1.97%。如果把所有在境內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加總在一起計算,它們的股票15%由境外投資者持有。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資本市場和企業股權市場的開放程度都很高,能夠達到這個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並不多見。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資本市場起步晚、建設時間短,在發展起點上和過程中都面臨著特有的初始條件和內外部環境。儘管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裏取得很大成就,但我國資本市場總體上仍十分年輕,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諸多“幼稚期”問題,不太成熟、不太規範的地方不少,距離成熟市場還有相當差距,不能説用20年就完全走完了成熟市場200年的路程。

  二、現階段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資本市場的自身結構不平衡。首先表現為股票債券比例失調。2011年底,公司類信用債的餘額不到股票市值的四分之一。債券市場仍以國債、金融債、政策性銀行發的債為主,公司類信用債券僅佔全部債券市場的五分之一左右。其次是股價結構不平衡。2011年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為48倍,而滬深市場的全年平均市盈率只有17.76倍。“優質不優價”問題突出,股價不能客觀反映股票的內在價值。比如2012年7月12日,創業板股票的市盈率是34倍,中小板27.56倍,ST、*ST60倍,而代表優質藍籌股公司的滬深300指數,市盈率只有11.28倍。此外,投資者結構也很不合理。不要説與發達市場相比,我國的專業機構發展嚴重滯後,就是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比較,我們也有很大差距。國際證監會組織的數據顯示,2010年馬來西亞的境內專業機構持股市值佔總市值的69%,境外機構佔22%,境內企業和個人僅佔9%;羅馬尼亞、土耳其與之相近;韓國的境外機構佔36%,境內機構佔23%;阿聯酋的境外機構佔11%,境內機構佔34%。反觀我國股市,境內專業投資者僅佔16%,境外專業機構只有1%。更不合理的是,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26%,但完成的交易額卻佔到全市場的85%左右。

  第二,市場的波動和震蕩幅度比較大。以金融危機前後的數據為例。2007年,上證指數上漲97%,2008年下跌65%,2009年又上漲80%。相比之下,2008年香港恒生指數下跌48%,2009年上漲52%。美國市場則更能説明問題。本輪金融危機爆發在美國,但在情況最壞的2008年,道瓊斯指數也只下跌了34%,2009年上漲了19%。過去20年,除去本輪金融危機,道瓊斯指數走勢總體都很平穩。暴漲暴跌不利於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也使大量投資者遭受利益損失,影響市場信心。

  第三,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相對較弱。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實體經濟中的大、中、小微型企業分別有數千家、數十萬家和1000多萬家,這種企業層次在客觀上需要一種“金字塔”形的資本市場體系與之匹配。但是,我國市場的主板(含中小板)、創業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卻呈“倒金字塔”形,現有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大中型、成熟型企業,場外市場功能也尚未有效發揮。由於市場體系結構不健全,加之市場的彈性和包容性不夠,導致實體經濟中大量真正初創的、新興業態的、新商業模式的企業不能得到應有的支持,知名網絡公司很少在國內上市,對文化創意、“三農”、高科技、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服務也遠遠不足。此外,債券市場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能力同樣薄弱,被寄予厚望的中小企業私募債也是剛剛起步。

  第四,為居民提供的投資理財産品相對匱乏。目前,不僅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普遍存在産品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就是整個財富管理行業,也處於一個比較矛盾和尷尬的境地。除了知識、經驗和人才不足之外,更缺乏品牌,缺乏市場和公眾充分信賴的投資理財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居民只能選擇銀行存款。觀察我國居民的個人金融投資,銀行存款佔了總額的64%,股票、債券、基金等的比例不到14%,而美國的居民金融資産中,股票、基金和投資于資本市場的養老金合在一起,達到近70%。

  第五,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比較大。目前,我國的全部銀行貸款已經超過60萬億元,遠大於直接融資規模,而直接融資中的國債和公司債,大部分也是由銀行持有。這絕非一個穩健、靈活、高效的金融體系所應有的特徵,反而意味著經濟體系中大部分的金融風險沒有得到分散,仍然集中在銀行體系。國際上有很多研究證明,在資本市場發達的經濟體,其廣泛的參與群體能夠更好地分散市場風險、承擔危機衝擊,所以經濟復蘇的速度一般會高於其他國家。從這次金融危機也可以看出,雖然危機源於美國,但是美國經濟的復蘇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是最快的,已經連續12個季度實現正增長,而很多歐洲國家則恢復緩慢,甚至陷入負增長。這種反差值得高度關注。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