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

專家:應儘快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發佈時間: 2012年08月15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王勇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下半年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筆者認為,穩增長環境下更要維護金融穩定。不過,有效的金融穩定應通過加強金融改革來實現。

  2011年在金融改革中求穩定

  7月13日,央行發佈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2)》,對2011年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在此基礎上,對今年金融穩定工作進行了部署。

  《報告》指出,2011年我國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結構調整有序推進;國內需求平穩增長,外部需求相對穩定;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用於民生和“三農”的財政支出力度加大;物價指數前升後降,通貨膨脹壓力有所緩解;房地産調控繼續加強,房地産價格逐步回落;貨幣信貸增速回歸常態,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金融市場在改革創新中穩步發展,繼續保持健康平穩的運行態勢,充分發揮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政府、企業和住戶部門財務狀況總體良好。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有力促進了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

  從分行業評估情況看,2011年,銀行業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資産負債規模持續擴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進一步加強,資産質量整體提升,資本充足水平基本穩定,存款增長放緩,流動性壓力上升。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表明,以17家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體系應對宏觀經濟衝擊的能力較強,在壓力情景下,總體仍能保持運行穩健,部分領域風險值得關注。證券期貨業健康發展,機構數量和資産規模持續增加,業務創新穩步推進,合規監管不斷強化,抗風險能力有所增強。保險業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資産規模持續擴大,機構體系不斷完善,保費收入增長,服務領域拓寬,改革創新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

  宏觀審慎管理方面也進一步強化。2011年,我國在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不斷加強和改進金融統計和風險監測評估,完善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為著力點的逆週期宏觀調控機制,研究加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積極構建危機管理和風險處置框架。

  下一階段,應在借鑒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和國際有效做法的基礎上,結合國情,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協調配合、互為補充的體制機制,提高系統性風險防範能力,提升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金融改革旨在加快經濟轉型

  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因為四年前那場金融危機以及近兩年爆發的歐美主權債務危機而提前到來。而這輪金融改革重在促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避免實體經濟“空心化”。無論是金融危機還是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究其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虛擬資本過度膨脹,金融脫離實體經濟而運行,産業空心化特別是製造業空心化現象突出,這必然會造成金融業成長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尷尬環境中。那麼,吸取歐美國家治理經濟金融方面的經驗教訓,通過金融改革,促使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避免實體經濟“空心化”。

  2011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製造業持續不景氣,儘管規模以上企業基本維持正常經營,但以私營企業為主體的廣大中小企業卻普遍陷入生存的困境。2011年,中國除了金融、石油、煙草經營效益可觀外,最能代表中國實體經濟的製造業卻呈現出連續下滑的態勢。匯豐製造業PM I指數在2011年12月為48.7,連續兩個月保持在50以下;整個四季度P MI平均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所以,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國金融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潛在風險。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總體粗放,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農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後,金融監管能力有待提升,信貸政策與産業政策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還不夠及時有力。為此,要加快金融改革力度,加快金融轉型升級,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産業空心化現象。

  各種金融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不過,由於2011年經濟、金融運行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所造成的一些重要領域和區域金融風險隱患至今還依然存在。

  一是民間高利貸泡沫風險。2011年是實體經濟最為艱難的一年,社會資金緊張誘使民間資金不斷棄實投虛,一些地方竟然出現了全民放貸現象。但因資金鏈傳遞環節斷裂,浙江、廣東、江蘇等省份的民營企業出現了多起企業主因還不起高利貸而“跑路”、失蹤和自殺事件,其中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二是房地産信貸風險。房地産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杠桿通常比較高,一旦房地産市場的泡沫破滅,房地産企業的現金流會很快枯竭,從而導致房企資金鏈斷裂,並把風險迅速傳遞給銀行,進而傳遞給整個社會,導致系統性風險爆發。三是平臺貸款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在我國已經存在了較長時間,但真正開始大規模積累是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後。儘管近一年多來,管理層對平臺貸款的管控成效顯著,不過,當前防範與化解平臺貸款風險,對我國防範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財政風險,並促進國民經濟穩健發展仍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四是“影子銀行”風險。近兩年來,監管較少的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網貸公司以及各類投資公司都在行使著準銀行的職能,將儲蓄轉化為投資,被看作是“影子銀行”的組成部分。這個“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民間借貸網絡,並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的銀、證、保的分野,模糊了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控制,足以對區域經濟以及區域金融穩定造成影響。五是跨境資金流出風險。2011年下半年以來,在歐債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等外部市場持續波動的作用下,跨境資金波動隨之加劇,國內的跨境資金面臨流出風險。而跨境資金頻繁進出,也反映出階段性的套利資本流出的風險在增大。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這些風險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存在著從局部金融風險向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轉化的可能。

  多策並舉以金融改革促穩定

  首先,應更新金融穩定理念。目前,已時值年中,我國經濟運行正處於關鍵期,根據不久前發佈的經濟半年報的情況,今年上半年我國G D P增速為7.8%,經濟連續6個季度持續下行,並在3年內首次“破8”,這也難免讓人擔心。而且同時也面臨全球金融穩定諸多挑戰。7月17日,IM F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金融穩定面臨的風險已經上升。為此,我國的金融穩定工作更加艱巨和繁重。但未來的金融穩定並不是為穩定而穩定,而是應通過金融改革來促進金融穩定。那種傳統的保守的為穩定而可以不去加快金融改革和創新步伐,維繫傳統的經營管理體制和業務模式長期不變的思想和做法,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新時期的金融穩定被賦予了更多新的內涵,即應在金融改革中求穩定,這樣的穩定才有創新依託,才能為金融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其次,貨幣政策應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由於金融穩定的實現是由貨幣政策的調控要素與仲介傳導決定,因此,貨幣政策的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也能起到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作用。而央行今年年內2次下調存準率、2次降息並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空間。7月3日 , 中 國 銀 行 業 協 會 發 布 的《2011-2012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預計,今年貨幣政策將維持穩健的總體基調不變,預計存款準備金率年內還會下調1-3次。這些政策操作就是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的具體體現,有利於緩解銀行流動性壓力,增強銀行信貸投放能力,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維護了金融穩定。

  再次,加快推進區域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工作。今年以來,中國的各項區域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工作在加速推進。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3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5月17日,央行宣佈,在浙江省麗水市試點農村金融改革;6月底,《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政府批准。通過加快推進區域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工作,為我國的經濟轉型與金融穩定創造良好的金融條件和金融環境。下一步,應進一步做好統一規劃,有效佈局,加強監管,確保金融改革的有序推進。

  另外,進一步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是從宏觀的、逆週期的視角採取措施,防範由金融體系順週期波動和跨部門傳染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維護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當下,應加強“一行三會”在宏觀審慎管理與行業審慎管理方面的協調配合。而針對我國金融綜合經營下金融業務交叉的新趨勢,實施跨産品、跨機構、跨市場、跨國界的監管,即功能性監管,實行統一、綜合的監管模式必將成為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最終的選擇。

  還有,儘快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央行在今年1月上旬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進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準備工作。6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淩濤在2012陸家嘴論壇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從我們調研角度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的各方麵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可以説,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不僅有利於防範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而且還能夠促進銀行業有效市場化和有序競爭。希望存款保險制度能夠尋找合適的時機儘快出臺。

  (作者係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