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近日,北京大學發佈了《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其中提到全國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積是116.4平方米,而人均住房面積是36平方米,這兩個數字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和質疑。
負責該報告的社會學導師説,在網絡上發出聲音的都是那些沒有達到平均標準的群體,這是輿論本身帶來的負面反應。為什麼一份報告會引來眾多的非議?如何看待這份報告?對此,經濟之聲的特約觀察員丁兆林發表了自己的評論。
丁兆林:首先,你得看這個報告是給誰看的?如果是給上級看的,那它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廣告,一定會讓領導高興。
但是如果報告是拿給平級的人看,都是做學問或者搞學術研究的,大家就會質疑這些數據是怎麼來的,你憑什麼這麼做。再有,你數據來源的可靠性、真實性和有效性有多大,同行會質疑這些基本的學術問題。
如果報告是給老百姓看的話,老百姓覺得差別太大,難道是因為我家旁邊住了一個大款,然後你就把我跟他平均在了?所以問題關鍵是這份報告是呈給誰看的。
其實,要是認真分析的話,你會發現報告裏説的數字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你如果把農村裏農民的自有土地和自建房也算進來的話,這個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真實的。農村有很多地方隨便蓋大房子,蓋多大都行,這樣跟東部一平均,數據肯定就上去了。
那麼,這份報告有沒有意義呢?這份報告是有意義的,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説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現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性得到了佐證。包括經濟失衡,社會割裂等情況,從這個數據中都應該能看出來的。
不同的數據説明不同的問題,比如報告裏面有一個收入和房價比,在全球來講,正常的應該是3-6倍,但是在中國很多地方已經超過了10倍,甚至是20倍,它基本上説明有60%-80%的人是沒有任何能力買房的。但是你最後竟然能平均出這麼多的房子,意思是20%的人佔據了80%的資源,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