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陸綺雯 張小樂
實體經濟減速,金融改革怎麼動?
——陸家嘴論壇熱點話題前瞻(二)
採訪嘉賓
廖 岷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
監管局局長
沈立強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
陸紅軍 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
喬依德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
國內金融界最受關注的論壇——陸家嘴論壇召開在即,與往年不同的是,由於今年中國實體經濟遭遇困境,有關金融改革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話題持續升溫。而記者從昨天舉行的陸家嘴論壇專題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本次陸家嘴論壇的主題最終就確定為 “金融治理改革與實體經濟發展”。
在論壇正式“開講”之前,本報記者提前採訪了四位將出現在陸家嘴論壇現場的金融專家,希望從他們的思維火花中提前觸摸陸家嘴論壇的觀點脈動。
銀行業首先應調整信貸結構
對銀行而言,支持和服務好上海實體經濟的發展,就是助力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主線。在廖岷看來,隨著上海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度推進,再造銀行業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是上海銀行業當前面臨的第一要務。
廖岷表示,銀行機構轉型與服務實體經濟是一個過程的兩個角度,關鍵點在於“再造良性循環通路”。上海銀行業首先應該及時調整信貸結構,主動與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對接,將有限的信貸資源優先投向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文化産業建設、社會民生工程、節能減排、生態環境、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同時抓住綠色信貸的核心機制,將環境與社會責任融入到銀行信貸政策、信貸文化和貸款管理的流程中去。
沈立強表示,上海正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新興戰略産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産業等都是上海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都要求商業銀行改變傳統的運營模式。他舉例,工行作為上海經營規模最大,渠道網絡覆蓋最廣的商業銀行,應該努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為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比如,實行信貸額度優先、審批優先、考核優先,實行“一站式審批”,推行“限時服務承諾制”,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生態環境
實體經濟是金融之根,而數量龐大的小微企業則是實體經濟之基。目前來看,國內的小微企業面臨著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較為嚴峻的融資及發展困境,助其“脫困”可以説是金融行業當下的重要任務。
對於小微企業,沈立強認為應該修正小微企業“單一個體”的視角,注重“群”的概念。重點拓展專業市場、工業園區、樓宇經濟等企業集群區,抓住核心客戶上下游産業鏈、供應鏈等資源,積極支持優質核心企業及小微企業聯動發展。同時構建立體服務平臺,通過融資、資産管理、現金管理、銀行卡等增值服務,為企業實體提供全方位服務。
金融“網絡化”是一個發展趨勢。沈立強認為,商業銀行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以工行為例,工行有著“第一網商”的美譽,完全應該依託核心企業、商品交易市場、第三方支付公司,搭建小企業電子化融資平臺,推廣網絡融資業務,大力發展網貸通、易融通、小額便利貸等産品,有效降低融資成本,縮短籌資週期,為小微企業提供更為“快捷和精準”的金融服務。
廖岷又從監管角度給出具體步驟,謂之多“管”齊下。首先,量化信貸指標,引導在滬銀行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入力度;其次,推進差異化市場準入,鼓勵銀行設立獨立考核的專營科技金融服務的科技園區支行,引導上海各銀行加大在産品、擔保模式、風險補償等方面的金融創新;還有,規範融資服務收費,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生態環境。
金融改革步子可再大一點
喬依德對今年以來金融改革方面出現的積極變化高度認可,如增加匯率波動幅度、允許利率區間浮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擴大等新政陸續實施,表明了我國金融開放力度的日益加大。但他也指出,金融的開放是雙向的,包括對外和對內,目前我們金融的對內開放仍不夠,對民營企業、社會資本的限制多了點,在這些方面可以更放開,步子完全可以再邁大些,當然監管一定要跟上。他建議,上海可以率先在非公眾金融服務方面先行先試,放鬆一些監管,多做一點嘗試。
為了更好地對接實體經濟的需求,喬依德提出“權力下移”的設想。基層的金融機構往往能敏感觸摸到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然而在具體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會遇到層層研究、級級審批等阻滯,如果一些行政權力能夠“下移”到中央監管機構的上海分部,那麼,很多企業最直接、最緊迫的需求就能得到最及時的支持。“這種‘權力下移’可以參照美聯儲的做法,美聯儲就給予紐約分行較大的執行權力,極大增加了金融機構的運轉效率。”
對於當下實體經濟企業所面臨的困境與金融改革之間的關係,陸紅軍認為“需要進一步加強良性互動”,一方面加快金融改革,另一方面要改善實體經濟的運營環境。在他看來,金融改革不能脫離實體經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功能定位就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關,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