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目前中國的銀行貸款存量佔到了GDP的150%,廣義貨幣佔GDP190%,這種登峰造極,蘊藏的就是一個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如何化解,從根本上講,還是要發展我們的資本市場,主要是債券市場。
文|李稻葵
30多年來,中國經濟出現了當前所沒有預想到的高速發展,如今,我最擔心的還是中國出現一場大危機,讓中國的經濟發展重新回到零點。這種大的系統性風險,在我看來,最有可能的還是來自於金融領域,主要集中在銀行。
目前,中國的銀行貸款存量佔到了GDP的150%,整個銀行存款,包括短期、長期、活期、定期,再加上現金總量,我們稱之為廣義貨幣,佔到GDP190%,達89萬億人民幣之高。當然,其中1/3被央行鎖定,不能流通。
這麼多的貨幣存量,為什麼會帶來潛在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因素,從單個儲戶來講,企業也好、家庭也好,它的金融資産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出現。西南財大進行了一個家庭金融調查,在家庭的資産問題上,他們的調研結果和我們想的完全一致,70%多的家庭資産是房地産,剩下的金融資産裏面,佔大多數的是銀行存款,只有20%多的家庭參與了股票市場。從家庭來看,這麼多資産是銀行存款,本身就有不確定性。
存款對於家庭而言流動性很強,對於整個經濟而言也是不確定性最強的。股票、債券有套牢的概念,存款不能套牢。
我們國家頭五大銀行資産佔整個行業規模46%,這麼多的存款,從銀行角度來看,主要是以貸款的方式存在,而這個貸款又集中在這四五家手裏,任何一家出問題的話,都會帶來問題。
所以我想説的是,我們這種登峰造極的貨幣存量,它蘊藏的就是一個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這是不可持續的。
那麼怎麼辦?怎麼化解這個風險?兩件事,一個是根本的,一個是短期的。
根本上講,還是要發展我們的資本市場,主要是債券市場,因為債券市場和銀行存款是有可替代性的。我曾經計算過,如果把中國經濟的債券市場佔GDP比重拿出來看的話,比世界各國都小,小得可憐,但是如果把我們債券市場規模佔GDP比重,加上銀行貸款存量的話就差不太遠了。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用銀行貸款的方式取代了企業直接發債,所以我想,如今資本市場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其中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政府的債券市場,國債應該多發一點。國債首先是金融資産,其次才是國家融資的工具,沒有一個大規模的國債市場,我們的金融市場不可能發展很好。
除了國債之外,有條件的、好的地方政府應該發行地方債。當然這個涉及到預算法修改。預算法修改之前應該可以搞試點。為什麼我到處呼籲要發地方債呢?因為發地方債,本身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發地方債以後,地方的預算就要公開,地方的賬目就要公開。
第二件事情,也是完全應該馬上就做的,就是要試行成熟貸款的證券化。銀行最高質量資産一定是好資産。通過這種方式,一是改革了銀行的風險,二是推動了債券市場的發展。這件事情馬上可以做,但要逐步推行。
資本市場要發展,本身就面臨一個雙重任務,一重任務,政府要真正發揮作用,真正當好裁判,自己不會踢球,但一定要把規則制訂好。我們現在門檻很高,審查很嚴,進去之後很松。放寬準入和嚴格執行規矩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我堅信,資本市場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也是我們化解系統性風險的關鍵之關鍵。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銀行要做好,而銀行要做好,必須和資本市場發展相關。這件事情,改革是有答案的。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採訪基礎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