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改革開放以來,出口和利用外資一直為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兩大核心支柱。二者相輔相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世界經濟重新組合和調整之際,這一組合重新面臨轉型。
近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4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870億美元,對外付款1785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順收85億美元。與上月相比,三個數據分別環比下降12.66%、10.39%和42.95%,最主要的原因是4月直接投資資金流入出現了明顯減少,規模由3月的71億美元下降至39億美元。進一步分析,4月直接投資項下涉外收入為175億美元,環比下滑近30%。這與商務部公佈的4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環比下滑近30%基本吻合。如果再結合之前海關公佈的貨物貿易數據分析,4月出口收匯率為83.55%,較3月的90.37%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出口收匯放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中國的對外貿易惡化。
雖然單一月度數據解釋力有限,但從當下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而言,這種由加工貿易佔據“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特殊經濟結構,毋庸置疑面臨挑戰。
一是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對全球直接投資的規模有著一定的抑製作用。美國、歐盟國家鼓勵製造産業回歸;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加大了引資政策的優惠力度。
二是各國經濟合作還會繼續擴大。但擴張的速度和程度將低於上一輪經濟週期水平。根據IMF 4月發佈的全球經濟最新展望,2012年與2013年全球經濟增速分別為3.5%與4.1%,低於2010年的5.3%以及2011年的3.9%。
三是削弱中國在國際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有其客觀必然性。2005年以來,中國經濟力量明顯上升,1998年至2004年間,年均貨物貿易順差僅為427億美元,而2005年至2011年間,年均貨物貿易順差達到2536億美元;1991年至2004年間,年均FDI規模為367億美元,2005年至2011年間,年均FDI規模上升至1649億美元。在該種發展態勢下,針對中國的壁壘增加首當其衝。中國外向型經濟模式的深層次問題可能並不在於雙邊貿易不平衡,而在於中國的地區和全球影響力上升。
全球範圍內的“去杠杠化”和經濟再平衡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考慮到中國日益龐大的外向型經濟基數,正常趨勢下增速穩步回落將是長期趨勢。單純的判斷規模的漲跌起伏似乎已不是十分重要,外向型經濟“調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比“保增長”更重要。
中國加工貿易的國內附加值比例僅為5%-25%,對於中國出口的全球競爭力貢獻相當有限。當“人口紅利”等因素示弱後,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外轉移的趨勢不可避免,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對資本和技術的投資來增加非農就業人數,以達到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採取“以民引外”等有力措施加強國內企業在全球生産體系中的參與程度,以及增加外資企業的各個生産環節的本土化程度。
中國出口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長期以來出口的快速增長並沒有帶來中低階層收入的同步增長,同時,環境容量、資源供給已難以支撐粗放的外貿增長方式。鋻於此,在保持外貿合理增長的基礎上,發展目標將從偏重經濟利益轉向力求實現出口貿易綜合效益的最大化。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則是另一條“內-外-內”型推動外貿結構轉型的途徑。有必要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