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王兆星
銀行業作為社會信用的仲介,具有媒介儲蓄與投資、經營和管理風險的功能,具有較高的杠桿性、社會性和敏感性,因而成為受到較多管制的行業;銀行業是否應對外資開放及開放的程度,也成為比較敏感和具有爭議的話題。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已成為一國經濟整體對外開放政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已經三十多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已經十多年,在這期間,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中、外資銀行在支持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分享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與發展的豐碩成果,資産和盈利都實現了快速增長。然而,從另外的角度觀察,在華外資銀行資産總額佔中國整體銀行業資産總額的份額卻沒有明顯的增長,在有的時間段還出現了下降。據統計,2001年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産份額佔比為1.82%,到2011年其資産份額佔比為1.93%,即在過去10年中國外資銀行市場份額僅增長0.11個百分點,甚至比國際金融危機前所達到的2.38%峰值還下降了0.45個百分點。顯然,不論在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這一份額比例都是較低的。於是,有人借此質疑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良好發展,質疑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政策與監管環境,認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受到了許多限制和歧視,沒有真正獲得國民待遇。那麼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看來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客觀的分析和判斷。
首先,不能以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否定其持續快速發展的事實。應該看到,近些年來,特別是近10年來,外資銀行在華的法人機構數量和分支機構數量都有了快速增長。截至2011年末,已有48個國家和地區的98家銀行在我國設立了營業性機構,其中,在華外資銀行法人數量已經達到39家,而10年前只有13家;在華外資銀行的營業網點數量已經達到782家,而在10年之前只有190家。與此同時,在華外資銀行的經營範圍和地域都在不斷擴大,目前全國僅有4個省區沒有外資銀行機構,其業務範圍已經覆蓋了外幣和人民幣業務、零售業務與批發業務。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十年中,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産和盈利都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其資産平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9%,利潤平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6%。應該説,不論在經濟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這都是一份很不錯的成績單,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勢頭很好。
在外資銀行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市場份額卻較低,甚至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出現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時期,整個中國銀行業特別是中資銀行的資産規模有了更迅速的擴大,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支持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背景下,貸款投放增加較多,其中包括投放到地方政府平臺基礎建設項目和房地産的貸款大幅度增加,而外資銀行投入到這些領域的貸款卻較少。
其次,不能以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質疑其在中國的市場戰略定位和差異化發展道路。作為在中國經營的外資銀行,需要了解熟悉中國當地的市場、客戶、法規及風險,需要加快本地化進程,但又不應該完全本地化,以防止形成完全同質化的競爭,而是應該堅持自己的市場定位、客戶定位、業務定位、特色定位和競爭優勢定位,堅持先進的、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風險管控理念與實踐,堅持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從實踐來看,大部分在華外資銀行堅持了審慎、穩健經營和差異、特色發展的道路,不盲目競爭,不違規競爭,不搞同質化競爭,不追逐大項目大客戶,不放鬆授信標準,保持了良好的資産質量。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後,在華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資産比率一直都控制在1%以下,同時保持了較充足的流動性、資産損失準備和資本準備。外資銀行在貿易融資、跨國企業融資、高端客戶理財等領域,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實現了健康、差異發展。當然,由於存在著文化、理念、市場定位、授信標準、業務流程及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外資銀行仍然存在著水土不服和在當地認知度較低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戶與業務擴展,制約了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速度。
再次,不能僅以外資銀行法人及分支機構的資産,判斷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全部市場份額。全面衡量在華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除考慮當地法人、外國分行及其分支機構的資産份額外,還應該考慮其對中資銀行的股權投資份額。為促進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開放,提高中國銀行業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風險管理水平,增強中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過去10多年中,我國銀行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我們不僅允許外國銀行在中國設立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及外國銀行分行,而且還允許境外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或財務投資者投資入股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底,已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72家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了109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投資總額達到400多億美元。本輪金融危機爆發前,外資金融機構持有的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股權佔比達到7%左右。金融危機後,受境外母行財務狀況和資本補充壓力拖累,外資金融機構持有的中資金融機構股權比例有所下降,但仍有回升的勢頭和空間。
最後,不能以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質疑中國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和金融監管環境。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進一步提升,已經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到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銀行業已經成為這一進程的最好例證和窗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特別是5年過渡期結束之後,中國銀行業已經全方位地對外開放,全面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非審慎性限制,包括客戶對象、經營地域、業務範圍、業務幣種、機構數量等,所實施監管標準已經與中資銀行完全統一,外資銀行已經取得了全面的國民待遇。監管法規的透明度和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去年有關方面組織的一次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外資銀行經營環境變化的問卷調查中,外資銀行對中國的金融開放政策環境和監管環境給予了很好的評價與認可。
在過去10多年中,外資銀行紛紛建立中國當地法人銀行,或者將原有的分行轉制為當地法人銀行,紛紛設立中國管理總部,並不斷增加在中國機構的資本金和營運資金,積極擴展機構網點和招聘員工,充分反映了外資銀行對在中國長期發展的信心,對中國市場巨大發展潛力的樂觀預期。
然而,外資銀行也有其經營管理的特殊性、風險差異性和跨國傳染性,因此有必要實行分類差異性監管,但這不同於監管標準規則的差別,更不屬於歧視性待遇。儘管外資銀行屬地化、本土化是主要趨勢,監管標準與規則的國際化、統一化是主導潮流,但由於外資銀行在股權控制關係、資産負債結構、客戶群體、風險管控模式、業務標準及流程,以及管理理念與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問題,因此,面臨著與當地中資銀行不完全相同的金融風險,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國別風險、跨境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差異性。這就要求東道國監管當局針對其風險的特殊性,實施差異性監管,同時要加強與其母國監管當局的信息溝通和密切合作,以有效防範風險産生和傳染。
總之,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與政策選擇是完全正確的。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對促進中資銀行的體制機制改革和金融創新,提升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實現了中、外資銀行的互利雙贏。在開放中,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不是削弱了,而是明顯增強了;中國銀行體系的安全度不是下降了,而是明顯提高了;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治理和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及影響力不是減弱了,而是明顯加強了。我們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毫不動搖地繼續實施對外開放戰略,並不斷完善對外開放政策,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