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 >
“新二十四孝”事跡展出後,群眾紛紛前往參觀學習。
梅巧娃(右一)向鄰居介紹照顧老人的心得。
孫彥平(左)盡心盡力地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
馬文文(左)正在為癱瘓在床的婆婆細心擦臉。
王彥芳(左)為80多歲的公公做頭部按摩。
2月5日,農曆正月十四,在井陘礦區趙村店幸福家庭人口文化園內,村民們正在排演著傳統節目《老娘送閨女》,準備參加礦區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的大型文藝演出。這個節目以礦區評選的“新二十四孝”為題材,宣揚新型孝道文化。
如今,在礦區,“新二十四孝”的感人事跡廣為流傳:28年如一日精心照顧孤寡老人的“中國好人”梅巧娃,勝似親閨女的好兒媳費聯風、吳金燕……針對古代二十四孝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社會要求的實際,礦區精選了24個孝老敬親的典型為“新二十四孝”,以此為載體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倡導時代新風尚。
感人肺腑的孝義故事
正值農曆正月,萬家團圓之際,在井陘礦區趙村店幸福家庭人口文化園內東墻上的礦區“新二十四孝”圖文展板前,擠滿了村裏的男女老少和三鄉五里走親訪友的人們。“看,這是咱村的吳科學,他還入選了2011年感動礦區十大人物。” “那是西王舍村的梅巧娃,二十八年如一日精心照顧孤寡老人,了不起。”……一幅幅鮮活生動的圖片,一段段飽含深情的介紹,礦區“新二十四孝”的事跡吸引著眾人,也教育著大家,更感動著在場的每一位群眾,並成為傳承新型孝道文化的“二傳手”和“接力棒”。
今年28歲的李玫是礦區鳳山鎮南井溝社區居民,2008年8月結婚。丈夫在山西洗煤廠打工,常年不在家。本家大伯81歲,年老無子,又是抗美援朝老軍人,2010年患腦梗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李玫的公婆經商議後,決定讓李玫和她丈夫供養老人。李玫通情達理地説:行,我們管,老人畢竟老了,他需要人管,我們管就行了。癱瘓的老人是很難伺候的,而且老人已經80多歲高齡,身體虛弱,給老人喂飯、翻身、端屎端尿、擦身子、洗衣服,還要收拾家裏等。在伺候老人的同時,李玫還要管好自己1周歲的孩子,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可她從來沒有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每天忙裏忙外,把這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49歲的費聯風是東王舍社區居民,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丈夫整日早出晚歸。公公病重期間,她主動辭去工作回家照顧公婆。她不怕臟不怕累地給公公喂飯,洗腳、剪指甲,把公公當作自己的親生父親來看待,照顧得無微不至,周圍的鄰居、朋友都非常敬佩她。公公去世後,她非常理解婆婆失去老伴的痛苦,經常跟婆婆説説笑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哄著婆婆開心。去年冬天,婆婆不慎摔了一跤,摔傷了腿,她對丈夫説:家裏有我,我會好好照顧咱娘的,你就放心地去工作吧。為婆婆端屎接尿,從不嫌臟,晚上跟婆婆睡在一起,毫無怨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一天天地好起來,逢人便誇:俺這個媳婦真是比親閨女還孝順呢!
礦區南井溝社區居民吳金燕的公公去年去世後,婆婆整天沉默寡言,好長一段時間就在炕上躺著,茶不思飯不想。吳金燕看在眼中,急在心裏。這怎麼辦啊?要是照這樣下去,非拖出病來不可。這時,有人上門給婆婆提親,想讓她改嫁。當時的金燕心裏也想不通,這些人真是吃飽了撐的,閒得沒事幹,好像我們對婆婆不好似的……可看到老人每天那樣的精神狀態,金燕心裏也難受。覺得給婆婆換個環境,也許就會好起來,做子女的應該讓老人晚年過得幸福。她做好丈夫的工作後,夫妻兩人多次做婆婆的工作,婆婆最終答應了孩子們再婚……婆婆再婚後,對方的人品、家庭都挺好,兩家人和一家人一樣,婆婆的臉上也終於有了笑模樣。她的所作所為得到了村民的好評,被村裏人稱為婆婆的好兒媳。
“新二十四孝”中,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跡……“新二十四孝”中的典型人物,他們不僅在物質上給予親人照顧,更在精神上對老人體貼入微,堪稱新時代孝義之家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