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 >
1月15日,星期日。在陜甘垣上驅車300公里,天擦黑的時候,終於到了武警某部駐地甘肅平涼。在營房裏吃了晚飯,與部隊官兵、退伍老兵和駐地群眾座談之後,晚上10點10分,趕在熄燈號吹響前,記者走進了武警某部一連“學雷鋒展覽館”。栩栩如生的雷鋒銅像,迎門注視著我。他那快樂的目光,似乎在講述一茬茬官兵近半個世紀傳承雷鋒精神、爭當雷鋒傳人的故事。
一本1963年版《雷鋒的故事》,傳了22任團支部書記,無論時代如何變化——
傳播雷鋒精神矢志不渝
進入一連“學雷鋒展覽館”,第一個展櫃裏陳列的一本卷了邊兒的《雷鋒的故事》,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政治部主任陳晗説,這是1963年第一版《雷鋒的故事》,是時任連團支部書記劉體成傳下來的。49年了,已經傳了22任團支部書記。那一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後,一連官兵就開始了持之以恒的學雷鋒大接力,“十年動亂”、改革開放,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連隊官兵堅持傳承踐行雷鋒精神沒有絲毫動搖。
半個世紀以來進入一連的每一個官兵,唱的第一首歌是《學習雷鋒好榜樣》,上的第一堂課是“爭當雷鋒傳人”,讀的第一本書是《雷鋒的故事》,立下的第一個誓言是“做雷鋒式的好戰士”。就連老兵退伍,也要宣誓把雷鋒精神帶到新的工作崗位上。
在“雷鋒”目光的注視下,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一連學雷鋒先進人物層出不窮,全連先後有216名官兵成為“學雷鋒標兵”,19名個人被上級授予“雷鋒式的好幹部”或“雷鋒式的戰士”稱號,近270人成為訓練標兵、技術能手。如今,已有近百個“學雷鋒標兵”事跡在展覽館裏與雷鋒相伴,成為全軍官兵學習的楷模。
面積不大的展覽館,還收存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反映一連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學雷鋒活動的兩部新聞紀錄片拷貝、20世紀80年代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反映一連學雷鋒的電視片錄像帶,以及廣播電臺、電視臺報道一連學雷鋒的錄音帶等實物。而那本《雷鋒的故事》曾兩次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大型學雷鋒展覽中展出。
一連連長謝二亮自豪地告訴記者,一連“學雷鋒展覽館”已是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和平涼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0余萬名社會各界人士和許多黨政軍領導來參觀學習。謝二亮指著一張照片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同志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曾在連隊蹲點,隨後在該連召開了全軍青年工作現場會,全軍及中央國家機關38個單位參加了會議。
49年7次更換駐地,執行任務南下廣東西上高原,無論環境如何變化——
踐行雷鋒精神堅定不移
49年間,4次改變隸屬關係,7次更換駐地,戰士們更可謂“流水的兵”,但學雷鋒的傳統則如“滴水穿石”。
2002年3月,一連奉命赴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執行任務。面對有些先富裕起來的人認為雷鋒精神過時了,連隊黨支部確定了因地制宜傳播雷鋒精神的思路,響亮地提出“雷鋒與一連同在”!
在“燈紅酒綠”的駐地,一連的“學雷鋒長廊”成為一道亮麗的“精神文明”風景線,不僅激勵官兵職責使命意識,也深深感染了駐地群眾。戰士吳海強外出拾到內裝6萬元現金的提包,他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失主,被群眾譽為“雷鋒精神的傳人,固守國門的衛士”。入駐不到半年,王聖堂社區就被廣州白雲區表彰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2008年,連隊赴西藏駐訓,官兵們把雷鋒精神帶上雪域高原,真情愛民為民助民,受到藏族群眾讚譽。當年11月14日,一輛滿載藏族群眾的客車發生車禍,搶救中,當地醫院儲血用盡,重傷的3名藏族同胞危在旦夕。得知這一情況,時任教導員張福、連長馬國棟、士官金釗和楊振輝強忍嚴重的高原反應,獻血1600毫升,及時挽救了藏族群眾的生命。
2010年3月,昌都地區江達縣發生重大山林火災,一連官兵不顧高原缺氧、山勢險峻,奮力撲火,最終降服了肆虐的火魔。
駐訓期間,連隊圓滿完成了拉薩達孜縣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先後搶救遇險群眾36人、救治傷員21人。
發揚艱苦奮鬥光榮傳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觀念如何變化——
爭當雷鋒傳人永不褪色
近半個世紀,一連執行支援地方建設、參加抗洪搶險、滅火救災、興修水利、光纜施工等重大任務數以百計,走到哪,他們就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哪。
寧夏銀川市新華街上,有一塊大理石鐫刻的“感恩碑”。碑上記錄了駐勤的一連官兵與北方商廈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使商廈成為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的故事。
1992年10月,部隊移防到現駐地寧夏西南部、甘肅東部的六盤山地區。一連結合駐地經濟發展滯後、少兒失學率高的實際,用雷鋒精神把黨的溫暖傳播到各族人民群眾心間。華偉偉是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鄉趙堡村的一名失學兒童,從上小學二年級起,一連一班就與他結成了幫扶對子。11年來,9任班長依次接過“愛心接力棒”,去年9月,華偉偉考上了華北理工大學。
老兵李寶學退伍後回到老家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精心研製了一項在沙漠種植大棚蔬菜的新技術,每年收入20多萬元。他沒有“紮緊錢袋”,而是到涼州區的3個鄉鎮指導搭建500多座拱棚,帶動十里八鄉200戶人家致富,被甘肅省委和國家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為“退伍軍人創業致富&&人”。
吳海強曾是一連“學雷鋒標兵”,退伍後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南下打工,走到哪就把雷鋒精神帶到哪。公司水龍頭壞了,主動去修;玻璃碎了,及時更換。去年,他將拾到的20萬元現金及時歸還失主,被評為“紅星員工”。公司董事長歐陽泉説:“吳海強這樣的退伍兵,有多少就重用多少!”
一連所在團團長張永禹説,近年來,一連有157名學雷鋒標兵復員後被地方錄用為公務員,不少退伍戰士給連隊寫信説:“‘學雷鋒標兵’是最過硬的安置卡。”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天,駐紮在六盤山下的武警某部一連,正在把浸透了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雷鋒精神融入新的時代,發揚光大,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