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 倫敦8月28日奧運專電(新華社記者李錚、鄭道錦、顧涓)2008年北京殘奧會,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攀上了一座高峰。89塊金牌、211塊獎牌,連續兩屆殘奧會金牌榜第一。而這又是一個起點,難得的發展機遇使中國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進一步活躍,殘疾人體育保障、服務能力逐步提高,更多的殘疾人從體育中享受到了快樂。
四年,彈指一揮間。
282名中國殘疾人運動員來到倫敦,在殘奧的大舞臺上,他們將與全世界殘疾人運動員一起分享競技、參與、康復和自我實現的快樂。
這又將是一筆財富,必將融入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之中。
從無到有 殘疾人體育事業飛速成長
殘疾人體育的興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戰爭而致殘的人們,通過體育獲得康復,重新融入社會。
在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萌芽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全國各地紛紛興辦盲童、聾人學校等社會福利事業。福利工廠開展廣播體操等活動,特殊學校也開展體育課。
全國性的殘疾人體育比賽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開始舉辦,國家每年都撥專款用於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殘疾人體育事業逐步成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殘疾人體育事業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支持。
中國傷殘人體育協會(1990年更名為中國殘疾人體育協會)于1983年10月成立。此後,各地紛紛成立殘疾人體育組織。中國智障人和聾人體育協會也相繼成立。殘疾人體育組織的建立和健全,為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
1984年,中國殘疾人體育代表團首次參加殘奧會,北京盲人女運動員平亞麗獲B2級別的跳遠金牌,實現了中國殘奧會金牌“零的突破”。
2005年11月19日,時任中國殘奧委副主席的申知非當選國際殘奧委執委。他的當選是國際殘奧委對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進步的認可,更是對中國經濟、社會等全面發展的認可。
2008年的北京殘奧會上,作為東道主,中國軍團拿下89金70銀52銅,超出第二名英國多達47枚金牌。北京殘奧會的成功舉行,不僅是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的一次“驚艷綻放”,同時也為我國殘疾人事業留下寶貴遺産。北京殘奧會的舉辦不僅增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殘疾人運動員之間的友好交流,擴大了中國殘疾人體育在世界的影響;同時,也使全社會對“人文、人道、人權”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推動殘疾人的康復、就業、就學等各項保障及殘疾人文化事業都産生了深遠影響。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結束之後,中國開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的過程,國務院正式頒布出臺《全民健身條例》。作為群眾體育的一個重要範疇,殘疾人體育事業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輪椅太極拳、盲人象棋、輪椅廣播操、輪椅柔力球等殘疾人群眾體育健身項目也在日益廣泛開展,很多地方在規劃興建全民健身場所設施時,都將無障礙設施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殘疾人參加體育鍛鍊的環境得以改善。參加體育活動成為殘疾人的重要權利,是殘疾人康復健身、平等參與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
不懼困難 中國殘奧健兒倫敦拼搏
來到倫敦的盲人田徑運動員李端已經是第四次參加殘奧會了。34歲、已手握四塊殘奧金牌的李端依然壯心不已,“作為一名老隊員,我更加珍惜。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拼搏,取得好成績。”
八年前,中國殘奧代表團在雅典獲得63塊金牌,一舉躍至金牌榜首。四年前的北京殘奧會,高峰已升至89金。
此番出征倫敦,儘管在項目設置上變化較大,中國不少選手在一些新設項目上未能獲得參賽資格,又面臨來自如東道主英國隊等強手的挑戰,但中國代表團仍將頑強拼搏、力爭上遊。“努力拼搏、勇創佳績!”是四朝元老李端的心聲,也是282名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共同的奮鬥目標。
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26日在倫敦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認為,中國能連續在殘奧會上取得佳績,主要得益於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大力投入和相關硬體及軟體設施的充分保障。他對此表示讚賞。同時他又説,中國的成功也給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提供了經驗,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在殘奧會上挑戰中國,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
據悉,倫敦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為417人,其中運動員282人,男女運動員分別為154人和128人。運動員平均年齡25歲,年齡最大的射擊運動員茹德成,50歲;年齡最小的是游泳運動員楊洋,15歲。在20個大項中,中國隊將參加田徑、游泳、舉重、乒乓球、五人制足球、輪椅籃球、坐式排球、輪椅擊劍、硬地滾球、盲人門球、射擊、射箭、柔道、賽艇、自行車共15個大項的比賽。中國隊的主要衝金點集中在田徑、游泳、舉重和乒乓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