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發起主題為“假如給我3天黑暗”關愛與體驗活動,現場邀請百餘市民體驗盲人生活狀況,以此為弱勢群體創造和諧環境,促進全民參與慈善事業。 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鎧峰 攝
深圳特區報(記者 徐興東)與“免費午餐”、“大愛清塵”和“瓷娃娃”等大型項目相比,“綠葉蔬菜超市贈送卡”、“潘德巴協會”、“燈塔計劃”等公益組織項目知名度低、規模小,但它們和其他公益慈善項目一樣,都凝聚著普通公民的點點愛心,受到慈展會觀眾的追捧。隨著公益項目的不斷細化和豐富,慈善的外延從捐錢捐物擴展到捐贈時間、貢獻服務。小項目裏面折射出大慈善,“全民慈善、人人參與”從理念變成實踐,推動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記者注意到,僅在6號展館,就有近300個小項目的展位。項目雖小,但服務的卻是方方面面,各個角落的困難對象都有相應的項目進行覆蓋。
“賣菜哥”900張贈送卡愛心溫暖低保戶
在蘇州市吳江松陵城中農貿市場的東大門,有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攤位,攤位主人房金正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綠葉蔬菜超市”,專門銷售新鮮蔬菜。它參加了這次慈展會。賣了20年菜的房金正自掏腰包,發行了一種“綠葉蔬菜超市贈送卡”,面額10元,當地低保戶可憑卡在超市內免費兌換等額蔬菜。
2009年8月,房金正自己掏錢印刷的90張蔬菜贈送卡問世,之後他聯絡當地民政部門,“每個月拿出30張綠卡,由民政部門發放給需要幫助的低保戶”。如今,房金正的“綠卡”已經發放了近900張,折算下來,共為低保戶家庭省去買菜費用近萬元。
“平時買菜一毛錢兩毛錢都要算,每天卻給低保戶提供10元免費蔬菜,確實需要愛心和勇氣,也溫暖了低保戶的心”,一位觀眾如是説。
“潘得巴”培養環境保護領導者
“潘得巴”是藏語裏面的一個名詞,意為“為民謀福利的人”。位於慈展會6號館的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潘得巴協會成立於2009年,是日喀則地區第一個在民政部門註冊的公益組織。近20年來,該協會以具體的生態保護措施、民生福利工程、持續的環境教育替代生活技能培訓,意在將保護區周邊社區300多名村民培養為從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社區領導者即“潘得巴”。
參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從培養社區&&人入手,接受了培訓的“潘得巴”回到村莊中影響其他的村民,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由當地村莊主導的環境保護與生計發展框架。”
“燈塔計劃”照亮鄉村孩子的未來
燈塔計劃始於2001年3月,是一個立足廣州面向鄉村的義工活動:通過組織城市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義工到偏遠地區學校義教和師資交流,引導並喚起當地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生活追求,改善和發展偏遠地區教育事業,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燈塔計劃還開展了非補課非物資捐助式的精神扶助行動——公益旅行:邀請城市居民去瑤族聚居地旅行,在瑤族小朋友的帶領下感受瑤鄉自然風光,深入體驗並支援鄉村教育。同時邀請瑤族孩子到廣州參觀大學,接觸各界優秀人士,了解多樣的價值觀,開發學習興趣和夢想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燈塔計劃項目要做的就是通過精神扶助,激發貧困鄉村兒童的潛能,照亮鄉村孩子的未來”,展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正如蘇州市民政局負責人接受採訪時所説的:“隨著公益項目的不斷細化,慈善的外延從捐錢捐物擴展到捐贈時間、貢獻服務。更重要的是,小項目裏面折射出大慈善,政府主導慈善發展的模式轉變為社會主導,全民參與正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