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260家公益慈善組織、104家基金會、142家企業、12家科研機構聚首深圳慈展會公益慈善有了交流平臺(公益2012行動的力量)(組圖)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3日 2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12日,在深圳慈展會中華兒慈會天下溪基金展位,工作人員在向孩子介紹圖書內容。

  本報記者 林 琳攝

7月12日,在深圳慈展會體驗區,畫家邢東(左一)和小朋友共同作畫。

  本報記者 林 琳攝

  7月12日,中國公益慈善行業迎來了它的盛會。

  在廣東深圳會展中心,空闊的展館內已被隔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展位,來自26個省市區的260家公益慈善組織、142家企業、104家基金會、12家科研機構在這裡擺起了攤位,向同行、向資源對接方介紹起自己的“絕活”。

  慈展會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我們有一個項目,是把一些優秀的兒童讀物免費送給社區裏的孩子們讀……”展館裏人頭攢動,只要看到有人湊上來,中華兒慈會天下溪基金展位的小姑娘就會熱情地迎上去介紹。斜對面,深圳鄭衛寧慈善基金會幾位坐著輪椅的小夥子彈著吉他唱起歌來,立即吸引了一大批人駐足……

  “籌辦這次展會,時間非常緊張,但大家參加還是很踴躍的。”説起籌備,忙得一頭汗的組委會人員疲憊裏透著滿足。在社會組織之外,他們沒有想到公益慈善還得到地方政府和那麼多企業的支持。

  “這次慈展會真的很重要。發展公益慈善,一定需要社會廣泛參與,大家這麼隆重地聚到一起來,就是最好的宣傳。要喚起民眾關心社會建設,就要這樣去推。”深圳市殘友集團創始人鄭衛寧説。

  “我覺得這是一次標誌性的事件。公益慈善受到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如此規模的共同關注,這是第一次。”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認為這標誌著在公益領域,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始真正地合作了。

  “首屆慈展會在深圳舉辦,對深圳社會建設和慈善事業發展將産生有力的推動作用。”深圳市市委書記王榮説。

  慈展會是政府和社會組織良性互動的結果

  這次規模空前的慈展會,源頭其實在2008年。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帶來空前災難,激發起全國人民的救災熱情。當時很多公益組織趕赴災區,大家深感及時溝通交流很重要,並在救災之後延續了這種做法,但苦於缺少統一的交流平臺。當時,深圳的社會組織恩派開始嘗試組織一些會議,逐漸引起了深圳市民政部門的注意,在調研考察之後,他們最終給予了積極回應。“慈展會最終得以在深圳召開,並不是政府部門單方面行政推動的,而是政府和社會組織良性互動的結果,它最早其實是社會組織的自發行為。”深圳市民政局局長杜鵬説。

  在交流與融合中謀求共識,並由此推動進步,這不單體現在慈展會的由來,也體現在剛剛開幕的展會上。

  12日下午,在慈展會諸多研討會之一“中國社會創新:理論與實踐”主題研討會上,記者見到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他説:“我以前也參加過類似會議,很多是各玩各的,政府做政府的,社會組織做社會組織的。這次才真正覺得是整合了資源,大家坐到一起,共同探討問題,形成合作,體現共識推動進步,這才是社會發展的方向。”

  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書長朱健剛説,社會建設這一國家方略,過去曾被解讀為“政府辦社會”、“政府管社會”,在強調共識合作的大背景下,其實這應該轉化為“政府支持社會”、“政府培力社會”的新思路。

  俞可平認為,當前,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政府更應該注意謀求社會共識、開展合作,以推動進步和發展。

  註冊門檻、公募權、稅收減免仍是公益組織改革的“硬骨頭”

  “全國各地的社會組織聚在一起,還有很多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參與,這樣有利於社會組織更多元化的發展,我想其效果可以期待。”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懷中心的創始人王奕鷗説。

  行業交流無疑會為發展帶來益處,但在盛會背後,社會組織面臨的固有難題依然存在。在今天的慈展會上,2012年慈善藍皮書和公益藍皮書等相繼發佈,調查和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依然脆弱,社會建設任重道遠。

  “因為沒有登記,去年想參加一項比賽,還是費了很大勁請其他已經民政註冊的組織為我們推薦,才獲得了參賽資格。而且因為沒有註冊,雖然做的是公益性質的事,但得不到稅收減免政策的優惠,也增加了我們的成本。”甘肅拯救民勤志願者協會秘書長韓傑榮説起註冊問題有點委屈。

  目前,除廣東等少數地方的社會組織可以直接登記外,絕大部分地區的社會組織要登記依然要先尋找業務主管部門,接受業務主管部門和民政部門的雙重管理。“這俗稱找‘婆婆', 找‘婆婆'難,使得一些知名的民間組織,如自然之友、紅楓婦女熱線等,在社會上活躍了多年,都無法獲得合法登記。”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説。

  在今天的慈展會上,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469個公益組織樣本中有52%目前仍未通過民政登記註冊,並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合法性,但這些組織卻有著社會創新和貼近基層的優勢,並與地方政府部門開展了建設性的合作。雖然很多地方開始降低登記門檻,但調查數據顯示社會組織的登記註冊依然是個難題。另外,公募權、稅收減免等也是公益組織改革的“硬骨頭”,比如從廣東民政部門公佈的稅收減免名單來看,獲得稅前扣除資格和免稅資格的絕大部分是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組織。

  除了這些外在的因素,社會組織自身建設也問題重重。比如大家關心的財務信息公開,在中山大學的上述調查中顯示,有2.36%的組織沒有向任何人公開過自己的財務信息,而向服務對象和受益人群公開的也只有28.54%。

  朱健剛認為,要更大程度地支持社會組織的發展,就要在登記、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而社會組織同樣要承擔社會職責,也應當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凡事都應該是漸進性的,公益事業的發展需要大家都來努力參與其中,一步一步改變。”鄭衛寧説。

  記者手記

  南國七月,熱浪襲人,但比這更熱的是正在這裡召開的首屆慈展會。街頭隨處可見的會徽,展館周圍聚集的人群、飄揚的彩帶標識,無一不在昭示著這“熱度”。

  熱,是有理由的。簡單説,它迎合了社會需求。“我們一個小草根組織,平時更多關注的只是眼前的事,來到展會上,接觸到全國各地的社會組織,還有企業、學界、政府人士,感覺像小溪流進了大海,視野一下子開闊了。”“這樣的展會很重要,它使公益行業有了一個交流平臺,對行業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談及感受,很多社會組織的參展人這樣評價。這次慈展會,社會組織參加得很踴躍,全國有些名氣的,差不多都來了。雖然我國公益慈善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但據2012慈善藍皮書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我國社會組織已有46.2萬個,搭建一個行業交流平臺,無疑已經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客觀需求。

  加強社會建設、培育一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成熟社會,社會組織的發展是應有之義。而加強交流,加強各種資源的對接對社會組織成長具有重要價值。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搭建一個平臺終究是件好事。

  作者:林 琳

熱詞:

  • 社會組織
  • 展會
  • 硬骨頭
  • 熱度
  • 絕活
  • 2008年
  • 公募權
  • 財務信息
  • 圖書內容
  • 紅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