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楊傑(右)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診室為一名患兒看病。 |
選擇繼續留下,因為他身肩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建設的重任,因為那些期待得到及時救治的患兒,更因為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崇高信念。
“雪中送炭”才是援助
2010年3月,楊傑作為中組部第六批援疆幹部入疆,任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
進疆前,楊傑就有一堆“頭銜”:臨床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兒科學組成員、衛生部心血管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先心病介入)導師、山東省兒科學會急救學組組長、山東省重症醫學會兒科分會副主任委員等。楊傑説,這些“頭銜”,是經歷,更是責任。
2011年7月,是楊傑最“糾結”的一段日子。援疆任務結束,離疆日子漸漸臨近,科室裏,醫生、護士們忐忑不安:“楊主任就要走了,剛見起色的兒科,新設置的3個獨立科室,還有80多名醫生、護士,將何去何從?”
兒科醫生阿迪力難過得掉下眼淚:“楊主任,你不要我們了嗎?”
“楊傑,沒有你,就沒有新醫大一附院兒科的今天!”醫院黨委書記姚華的心思,楊傑很明白,一附院對他寄予厚望,也為他傾力打造了良好的工作平臺。“楊傑,新疆兒科學科建設需要你,新疆患疑難病症的各民族孩子需要你,新醫大一附院兒科需要你。”
此時,齊魯醫院院長李心鋼找到楊傑:“儘管齊魯醫院需要你,但新疆人民更需要你,我支持你繼續留下,讓一附院的兒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雪中送炭”才是援助。楊傑作出最後的選擇,留在新醫大一附院兒科,繼續執行中組部第七批援疆任務。
完善學科培養人才
新疆地處偏遠,醫療服務能力較弱。在南北疆巡診時,看到不少患兒因不能得到正確救治延誤了病情,甚至面臨生命危險,楊傑很是焦慮。孩子的病痛、患兒家庭的痛苦,沉甸甸地壓在楊傑的心頭。
如何在最短時間改變新疆兒科相對落後狀況?作為新醫大一附院副院長兼兒科主任,楊傑苦苦地思索,尋找學科建設的捷徑。“辦法總會比困難多”,是楊傑平常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楊傑根據兒科特點和醫院實際,把小兒呼吸、血液、腎病、心血管優勢專業做大做強,同時新設小兒神經、內分泌和重症專業,把國內已有的系列新技術儘快應用於臨床。同時,楊傑相繼將一些兒科前沿技術引入新醫大,給新醫大一附院兒科診療水平帶來飛躍式發展。
重症監護病房成立伊始,兒科缺少有經驗的護理人員,通過與護理部協商,採用與成人重症監護室護理人員交換、院內外培訓等辦法,使護理人員短時間內提高素質,儘快滿足了兒科重症監護的護理要求。
電子支氣管鏡診療技術是一項新技術,一附院兒科沒有經驗,恰好成人呼吸科一位援疆幹部具備豐富的成人和兒童診療操作經驗,在這位援疆幹部的傳幫帶下,僅用半年時間,兒科嫻熟地掌握了這項技術,目前該技術已成為兒科的診療常規。
新醫大一附院作為臨床醫學院,還承擔著教學、科研重任,三者缺一不可。楊傑全面啟動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即由臨床型科室轉化為科研帶動下的臨床教學科室。兩年多來,科室人員的科研意識明顯提高,發表論文、申請科研課題數量大幅提升。
制度建設是科室安全有序運行的前提,也是學科建設的基礎。楊傑的全新管理理念,讓科室每一位成員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醫師崗位輪轉制度》、《醫師培訓與進修學習制度》、《科研目標管理計劃》、《門急診工作制度》等10余項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科室日常工作中的問題,都可以對照相應的管理制度處理,每一位醫務人員都能通過制度管理好自己。
“一個團隊一家人”
“楊傑主任的心裏裝著科室的每一個人。”兒科項目負責人米熱古麗説。
兒科老主任阿依古麗病了,楊傑帶著科室人員床前慰問;護士小郭因工傷鎖骨、肩胛骨多處骨折,楊傑陪護並協調專家救治;兒科門診佔全院門診量的10%,人員緊張、工作量大,沙坎大夫甲狀腺腫大,可因工作繁忙遲遲不能就醫,楊傑知道後,命令他停下手頭的事,安排接受治療。
“保護醫務人員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楊傑創建的“一個團隊一家人”科室文化,溫暖了每一個人的心。“楊主任善於發現科室每一個人的優點,並且幫助每一個人找到合適的位置,迅速提高。”新疆醫科大學兒科系主任嚴媚如是評價。楊傑倡導快樂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讓科室人員充滿活力。
而他自己呢?每週六正常工作,週日值班、會診、診治危重患者。每年春節休假,是楊傑“充電”的日子。回原單位待上十天半個月,與同事們交流前沿的學界信息、臨床經驗,再把最新的信息和技術帶回新疆。
援疆兩年多,最讓楊傑欣慰的是:新醫大一附院兒科通過理念的更新、技術的強化、能力的提升,逾越了發展難關,正在快速上升。